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二连盆地主要凹陷的压力场基本上都呈现为异常低压特征,地层压力系数大多小于1.0,但用现有的异常低压成因机理来解释二连盆地的异常低压却遇到了困难,为此将该区异常低压埋藏史曲线与异常高压盆地(渤海湾盆地和莺歌海盆地)的埋藏史曲线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二连盆地在晚白垩世具有长达50~60 Ma的沉积停滞期,长时期的沉积停滞可能足二连盆地异常低压的主要原因.沉积停滞条件下既不会出现欠压实现象,也无法产生异常高压,但却造成地层具有较高的压实程度,使得后来再次沉积深埋时,压实作用受阻,上覆负荷过多地加载在了岩石骨架上,流体压力相对变小,形成异常低压.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地区长7段泥岩古压力恢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钻、测井资料,运用统计分析、埋藏史模拟以及地层压力恢复等方法对西峰地区长7段欠压实泥岩古压力进行恢复。结果表明:地层孔隙度同时受埋藏深度和埋藏时间的双重影响,埋藏时间对孔隙度的影响具有持续效应,地层抬升会导致深度效应的停止;欠压实泥岩总孔隙度可以认为是正常压实孔隙度和欠压孔隙度实增量之和,正常压实孔隙度演化是埋藏深度和埋藏时间的双元函数,而欠压实增量只受控于埋藏深度;长7段欠压实泥岩孔隙度增量与其埋深之间存在良好的指数关系,利用该指数关系再结合埋藏史可以恢复欠压实泥岩在成藏期的古孔隙度;西峰地区长7段烃源岩在成藏期普遍存在异常高压,压力系数为1.3~1.65,说明其在成藏期具有很强的排烃动力,同时可以很好地解释西峰地区现今的油气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3.
地层压力 ,尤其是异常地层压力对油气藏的形成和保存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中国典型含油气盆地进行了科学的分类 ,分析了克拉通、裂谷、前陆三大类盆地的油气成藏特征 ,在收集了大量探井实测地层压力数据的基础上 ,统计研究了这三类盆地的地层压力分布模型。将该模型与俄罗斯含油气盆地地层压力与油气藏分布的关系对比发现 ,异常地层压力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地质现象 ,不同类型的含油气盆地从古生代到新生代地层压力有增大的趋势。中国典型含油气盆地地层压力分布表明 ,前陆盆地以异常高压油藏为主 ,克拉通盆地油藏压力轻微超压 ,裂谷盆地异常低压油藏有一定分布  相似文献   

4.
中国典型含油气盆地地层压力分布特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地层压力,尤其是异常地层压力对油气藏的形成和保存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中国典型含油气盆地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分析了克拉通,裂谷,前陆三大类盆地的油气成藏特征。在收集了大量探井实测地层压力数据的基础上,统计研究了这三类盆地的地层压力分布模型。将该模型与俄罗斯含油气盆地地层压力与油气藏分布的关系对比发现。异常地层压力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地质现象,不同类型的含油气盆地从古代到新生代地层压力有增大的趋势,中国典型含油气盆地地层压力分布表明,前陆盆地以异常高压油藏为主,克拉通盆地油藏压力轻微超压,裂谷盆地异常低压油藏有一定分布。  相似文献   

5.
西安─咸阳地热田异常地层压力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西安—咸阳地热田地质背景,对近年来部分地热井提供的地层压力显示做了初步总结。首次提出,该地热田在较大范围内存在高压或异常高压地层压力,流体动力系统具双层结构特征。初步认为其成因是由于沉积盆地快速沉降,储存在地层中的孔隙流体在基本密封条件下,因欠压实作用而导致压力异常增高的结果,进而推论该地热田属“地压型”地热系统。  相似文献   

6.
一种异常高压形成机制判别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系统总结异常高压形成机制,分析岩石沉积压实过程的力学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异常高压形成机制进行分类。根据地层加载和卸载时的不同测井参数响应特征以及构造挤压环境下的典型构造地质特征,建立一种异常高压形成机制判别方法。收集南海莺琼盆地一口高温高压井的测井数据,利用该方法对该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判别区分出欠压实、构造挤压和流体膨胀等异常高压形成机制,进而可以为优选地层压力计算模型提供依据;该井3.45 km以下地层存在流体膨胀机制造成的异常高压;利用判别结果选择的压力计算模型能够有效提高地层压力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7.
地层埋藏史研究是借助计算机恢复地层古厚度,动态地再现盆地的沉积发育过程.本文在泥岩压实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建立了该区的压实厚度恢复模型和泥质岩声波时差与孔隙度的转换关系,恢复了旱第三纪末期地层的剥蚀厚度.利用反演法恢复了连续沉积地层和不连续沉积地层的古厚度.编绘了单井埋藏史图和沉降幅度对比图等.在此基础上动态地对比分析了研究区不同凹陷的沉积发育史,并预测了可能的生油气层段和可能油源岩的生烃、排烃时期和条件.指出了有利的油气远景区.  相似文献   

8.
简述了西安-咸阳地热田地质背景,对近年来部分地热井提供的地层压力显示做了初步总结。首次提出,该地热田在较大范围内存在高压或异常地层压力,流体动力系统具双层结构特征。初步认为其成因是由于沉积盆地快速沉降,储存在地层中的孔隙流体在基本密封条件下,因欠压实作用而导致压力异常增高的结果,进而推论该地热田属“地压型”地热系统。  相似文献   

9.
渤南洼陷古近系深层异常压力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声波时差资料为基础,结合测井、地质、钻井及试油试采资料,利用等效深度法计算渤南洼陷古近系的地层压力,并综合分析地层压力的分布特征.探讨了异常高压的成因机制,确定形成异常高压的主要原因为不均衡压实作用,烃源岩在埋藏过程中大量生烃进一步促进了异常高压的发育,另外,致密的盐膏层可有效保护异常高压.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渤南洼陷异常压力的2种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为深入了解穆格莱德盆地凯康坳陷西斜坡地区地层沉积和埋藏史情况,根据回剥法改进的"刘景彦模型",消除多剥蚀面盆地内上覆地层压实作用影响,并利用声波时差计算各剥蚀面剥蚀厚度,在综合分析地层残余厚度与剥蚀厚度的基础上恢复了研究区埋藏史.结果表明:①Baraka与Amal间剥蚀厚度最大,Abu Gabra与Bentiu间剥蚀厚度最小;②斜坡西部与南部剥蚀量大,东部与北部小;③受区域构造运动和沉降速率影响,北部地区沉降速度和沉积速率小,地层埋藏较浅,断层规模小,密度大,发育大量小型断块圈闭;④南部地区沉降速度和沉积速率较高,各组地层埋藏较深,烃源岩进入生油窗时间更早,大型同生断层发育,多见大型断块和断鼻圈闭,石油地质条件优于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1.
饶阳凹陷洼槽区地层压力特征及成因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层压力实测数据和地层压力模拟计算,对饶阳凹陷洼槽区的地层压力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饶阳凹陷洼槽区古近系普遍发育超压;纵向上,存在东营组、沙一段和沙三段三套超压层系;可划分为单超压结构和双超压结构,其中双超压结构可细分为上强下弱、上弱下强和上下均势3种类型;平面上,超压中心与洼槽沉积中心相吻合,河间和留西洼槽超压幅度最大;从沙三段到沙一段,南部洼槽区超压规模明显减小,北部洼槽区超压规模略增,超压中心具有从南到北的迁移性;东营组超压成因机制主要为欠压实作用,沙一段和沙三段的超压成因机制为生烃作用与欠压实作用的混合增压机制;由于欠压实与生烃两者对超压的贡献比例差异,造就了研究区多种超压结构并存的现状,并影响了油气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2.
页岩气的高产层往往都具有较高的压力系数。为探讨页岩异常高压与页岩气保存的关系,通过研究常规与非常规储层异常高压的形成机制与破坏机制,并以四川盆地 JY-1井五峰-龙马溪组为例,从沉积、成岩、埋深、抬升不同阶段解析异常高压的形成与破坏;并与美国Barnett 页岩及中国相关井对比分析其 TOC 质量分数>2%的有效厚度、成熟度、脆性矿物等,结果表明:(1)沉积大量有机质是页岩气形成异常高压的前提,这些有机质随埋深增加生烃排气体积增大,而页岩又具有自封闭性,这使得页岩异常高压的形成具有必然性;(2)页岩气的自封闭性使得常规破坏异常高压的机制并不会对其形成致命影响,但也有一些宏观因素会导致其逐渐破坏,如强烈隆升、断层过度发育、顶底板差等;(3)埋藏与抬升过程中,流体压力变化导致的沿应力面的破裂会使流体逸散并加大宏观破坏因素的影响。高产页岩气层是由大构造背景与沉积环境共同控制,而相控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二连盆地盖层条件与油气保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二连盆地盖层封盖条件 ,寻找有利的储盖组合发育对二连盆地的油气勘探意义重大 .二连盆地是在海西期褶皱基底上发育起来的 ,在其构造和沉积演化过程中 ,形成了众多的彼此分割、相互独立的断陷湖盆 ,每个湖盆都有各自独立的沉积体系 ,接受了下白垩统巴彦花群一套粗 -细 -粗完整的正旋回沉积 ,暗色泥岩较为发育 ,以腾格尔组和阿尔善组最为发育 ,是 2套主力烃源层 ,同时 ,在与构造和储层相配置的有利区 ,又为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封盖条件 .  相似文献   

14.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大磨拐河组沉积体系特征及演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野外剖面观察、岩心分析、测井、测试资料分析基础上,综合多方研究成果,对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大磨拐河组沉积体系的类型、特征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并深入讨论了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大磨拐河组沉积体系垂向上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区域发育的沉积体系主要有曲流河三角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网状河三角洲和湖泊。其演化过程共经历低水位、水进、高水位早期、高水位中期和高水位晚期5个体系域时期。研究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沉积体系,对预测大磨拐河组油藏分布,加快勘探步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运用钻井压力监测、电缆测试实测压力和声波时差等资料 ,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古近系新近系中普遍存在的异常高压地层进行了识别。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区存在滞排型和顶封滞排型两种异常高压系统 ,其中欠压实作用、封隔层封闭作用和构造抬升作用是异常高压系统的主要成因 ;同时认为异常高压对该地区油气成藏具有控制作用。准噶尔盆地南缘呼图壁地区的滞排型异常高压系统有益于气藏的形成和保存 ;独山子异常高压系统只对超压系统形成之前和同期运移来的油气起封隔和保存作用 ,而对后期的油气向系统内运移起阻止作用 ,从而影响油气聚集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巴楚组沉积格局与沉积演化的剖析,试图为巴楚组有利储集砂体和储盖组合预测提供新的思路。根据穿时普遍性原理认为巴楚组的东河砂岩段和下泥岩段为全盆地范围内穿时的岩石地层单元,生屑灰岩段可视为良好的时间-岩性标志层。以沉积大地构造背景分析为基础,指出塔里木盆地包含了克拉通边缘拗陷和克拉通内拗陷两个原型盆地,大地构造运动造成的西低东高的古地形以及自西向东的渐进式海侵,控制了塔里木盆地内巴楚组的沉积格局和沉积发育史。结合沉积相的精细解释,将巴楚组划分为四个沉积演化阶段:初期为初始海侵沉积阶段,早期是碎屑滨岸—陆棚发育阶段,中期主要为浅海碎屑陆棚发育阶段,晚期以发育碳酸盐岩台地沉积阶段为特色。  相似文献   

17.
天山北侧前陆盆地异常高压成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天山北侧前陆盆地即准噶尔盆地 ,该盆地南缘存在严重的超高压异常现象。异常高压的成因主要为“沉积型”和“构造型”两种造压机制 ,其形成演化分为拉张沉积期静水压力阶段、沉积造压及压力封存箱形成阶段和压力封存箱挤压增压阶段。利用有限元模拟法计算研究区主应力值 ,建立主应力值与异常压力系数的匹配关系 ,预测准噶尔南缘紫泥泉子组异常压力平面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层序地层与盆地充填演化耦合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沉积相分析和层序地层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沉积特征和层序界面的综合识别,总结出了7种层序界面的物质表现形式,将盆地侏罗系划分出2个超长期、9个长期和19个中期基准面旋回.进一步探讨了盆地侏罗系"层序-沉积-构造"之间的耦合关系,认为富县期-延安期整个盆地经历了4次较大的构造沉降旋回,对应于4个长期基准面旋回;直罗期-芬芳河期,盆地再一次经历了较完整的由抬升、充填再到强烈抬升的演化过程,共发育有5次大的旋回,分别对应于5个长期基准面旋回.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下刚果盆地中段实际地震剖面, 结合物理模拟及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 研究西非安哥拉被动大陆边缘下刚果盆地中段挤压带盐底辟构造的成因机制及演化过程, 理解被动大陆边缘重力失稳构造的深层驱动机制, 分析挤压作用下底辟构造间迷你盆地沉积中心的迁移与底辟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 下刚果盆地中段挤压带的盐底辟构造演化过程与应力条件密不可分, 早期主要受重力扩张作用控制, 后期受挤压作用控制。依据物理模拟实验、离散元模拟实验结果与实际地震剖面解释结果的对比, 可将盐底辟构造的演化过程分为3个阶段: 1) 早期伸展再活化底辟阶段; 2) 中期被动底辟阶段; 3) 晚期挤压主动底辟阶段。盐底辟构造间迷你盆地的沉积中心向同期活动强烈的底辟构造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