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2 毫秒
1.
二连盆地主要凹陷的压力场基本上都呈现为异常低压特征,地层压力系数大多小于1.0,但用现有的异常低压成因机理来解释二连盆地的异常低压却遇到了困难,为此将该区异常低压埋藏史曲线与异常高压盆地(渤海湾盆地和莺歌海盆地)的埋藏史曲线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二连盆地在晚白垩世具有长达50~60 Ma的沉积停滞期,长时期的沉积停滞可能足二连盆地异常低压的主要原因.沉积停滞条件下既不会出现欠压实现象,也无法产生异常高压,但却造成地层具有较高的压实程度,使得后来再次沉积深埋时,压实作用受阻,上覆负荷过多地加载在了岩石骨架上,流体压力相对变小,形成异常低压.  相似文献   

2.
阿南油田阿三油组合有极为丰富的火山碎屑沉积。既有物源区早期形成的火山岩系的风化产物,又有同沉积火山喷发的火山碎屑,它们经流水等搬运至阿南古湖中沉积,且具有各自的特色。经研究认为,本区火山碎屑沉积中,前者为二次沉积或火山陆源碎屑沉积,后者包括火山碎屑重力流、水携型及空中降落灰沉积等三种成因类型。  相似文献   

3.
根据南泥湾油田的压力测试资料,分析了油藏异常低压的特征及成因,认为抬升剥蚀、孔隙度反弹、温度降低改造骨架和流体的收缩以及油气散失是主要原因.异常低压油藏在生产中表现出的主要特征是自然产能低,产量递减快,一旦产生渗透率应力敏感,很难恢复.对比分析了超前注水和正常注水开发的效果,超前注水井组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油量是正常注水采油井的2.86倍,前者累计产量是后者的1.7倍.超前注水开发方式能够克服异常低压的不足,这一措施在生产中已推广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二连盆地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含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建立二连断陷湖盆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相模型,确定油气勘探领域,根据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等30个凹陷的钻井岩性剖面、地震剖面、沉积构造、电性特征、测试结果和油气显示等资料,研究了断陷湖盆缓岸的大中型砂砾岩体的形成条件、储层微相特征和含油性,建立了相模式,结果表明:这类砂体属辫状河三角洲成因,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等三个亚相、8个微相,存在以牵引流成因为主的沉积构造,它的前缘水道和分支坝具有良好的储集性能  相似文献   

5.
二连盆地中新生代沉积演化与铀成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20多年铀矿勘查工作,在二连盆地中-新生代的上侏罗统、下白垩统腾格尔组、赛汉组,上白垩统二连组、古近系脑木根组和伊尔丁曼哈组等多个层位中发现铀矿化。区内盆地中-新生代盖层经历了由断陷向坳陷转化的盆地演化过程。受坳陷作用的影响,盆地内腾格尔组盆缘冲积扇或扇三角洲和深湖相,且埋深较大,不利于与铀成矿作用有关的氧化作用的进行;赛汉组为坳陷阶段初期的河流相沉积,古气候为潮湿环境,还原剂含量丰富,沉积后期古气候转变为干旱-半干旱环境,利于氧化作用进行;二连组、脑木根组和伊尔丁曼哈组形成于干旱-半干旱气候环境,地层总体呈红色,并含有蒸发盐类矿物,还原能力不足。通过对中新生代沉积演化与铀成矿关系的分析,确定了下白垩统赛汉组为主要找矿目的层位,并对其它找矿目的层铀成矿条件进行了详细探讨,为区内进一步的找矿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为了建立二连断陷湖盆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相模型 ,确定油气勘探领域 ,根据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等 30个凹陷的钻井岩性剖面、地震剖面、沉积构造、电性特征、测试结果和油气显示等资料 ,研究了断陷湖盆缓岸的大中型砂砾岩体的形成条件、储层微相特征和含油性 ,建立了相模式 .结果表明 :这类砂体属辫状河三角洲成因 ,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等三个亚相、8个微相 ,存在以牵引流成因为主的沉积构造 .它的前缘水道和分支坝具有良好的储集性能和成油条件 ,是本区油气勘探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7.
二连盆地盖层条件与油气保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二连盆地盖层封盖条件,寻找有利的储盖组合发育对二连盆地的油气勘探意义重大。二连盆地是在海西期褶皱基底上发主育起来的,在其构造和沉积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彼此分割、相互独立的断陷湖盆,每个湖盆都有各自独立的沉积体系,接受了下白垩统巴彦花群一套粗-细-粗完整的正旋回沉积,暗色泥岩较为发育,以腾格尔组和阿尔善组最为发育,是2套主力烃源层,同时,在与构造和储层相配置的有利区,又为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封盖条件。  相似文献   

8.
二连盆地盖层条件与油气保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二连盆地盖层封盖条件 ,寻找有利的储盖组合发育对二连盆地的油气勘探意义重大 .二连盆地是在海西期褶皱基底上发育起来的 ,在其构造和沉积演化过程中 ,形成了众多的彼此分割、相互独立的断陷湖盆 ,每个湖盆都有各自独立的沉积体系 ,接受了下白垩统巴彦花群一套粗 -细 -粗完整的正旋回沉积 ,暗色泥岩较为发育 ,以腾格尔组和阿尔善组最为发育 ,是 2套主力烃源层 ,同时 ,在与构造和储层相配置的有利区 ,又为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封盖条件 .  相似文献   

9.
东北新区二连盆地共有7个勘探区块,面积19628.031km^2,横跨乌兰察布坳陷东部、苏尼特隆起、腾格尔均陷、马尼特坳陷、乌尼特坳陷的15个凹陷或洼槽。本文通过对二连盆地勘探开发现状和东北新区勘探现状的分析,并借鉴了前人研究成果和二连盆地邻区勘探的成功经验,初步总结出了二连盆地油气藏的形成规律,应用这些规律对勘探区块分析,明确了有利区块和钻探目标。  相似文献   

10.
二连盆地是在海面褶皱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断陷湖盆群,共发育大小不等的50个凹陷。本项研究工作旨在通过对已出油凹陷构造模型的研究,指导新区勘探。研究中,从已出油的老凹陷出发,以断陷结构、构造发育、构造样式和构造环境为依据,划分了四种构造模型,研究了各类断陷的石油地质和油气聚集特点,指出,双断地堑式凹陷对油气聚集最为有利,单断断槽式凹陷次之,而单断断超式和单断反转式凹陷油气聚集条件较差。并指出断陷构造模型研究在新区勘探的凹陷评价优选和定凹选带方面的应用。特别地将断陷构造模型的研究成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盆地(凹陷)排队优选标准”相结合,对二连盆地新区凹陷进行了优选评价,直接指导了二连探区的勘探部署。  相似文献   

11.
为使用地震相特征解译沉积分布规律,寻找优质储层。文章通过对地震剖面振幅、连续性、同相轴特征的研究分析,将白垩系下统地震相分为:①中弱振幅低连续性楔形充填;②中弱振幅中连续性楔形充填;③中振幅中高连续性楔形充填;④杂乱反射充填;⑤强振幅中高连续性席状充填;⑥中振幅中连续性席状充填等六种反射构型,并给出相应的识别标志、平面分布范围。分析认为中弱振幅低连续性楔形充填多发育在西部次洼周缘及南部斜坡带;中弱振幅中连续性楔形充填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中振幅中高连续性楔形充填由盆地边缘向内部延伸;杂乱反射充填处于紧邻断裂带下降盘一侧;强振幅中高连续性席状充填分布于凹陷湖盆中心区域;中振幅中连续性席状充填主要分布于湖盆中心区域,展布面积相对于强振幅中高连续性席状充填更大。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二连盆地川井坳陷白垩系地层元素地球化学特性及其地质意义,借助C3钻孔选取二连组到腾格尔组的20个白垩系地层样品进行研究,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XRF)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方法分析了样品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据此探讨了其对源岩属性,构造背景及古沉积环境重建的意义,并通过元素垂向特征演化图的高度耦合性,证明了气候干湿变化与古盐度及氧化还原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二连盆地是中国东北重要的油气、煤炭和铀矿基地,吉尔嘎朗图凹陷是盆地最重要次级凹陷之一.吉尔嘎朗图凹陷的资源勘查工作已经持续了几十年,然而,至今凹陷形成和演化的过程仍缺少精细地刻画.通过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分析、地震反射剖面分析,结合前人地层定年工作,对晚中生代吉尔嘎朗图凹陷地层和构造演化历史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侏...  相似文献   

14.
 二连盆地石油与天然气勘探始于1955 年,目前已发现了扎布油田、吉格森油田等十余个油田,但是二连盆地的勘探也存在着地质情况复杂、勘探难度大、探明程度低等问题。已有研究表明,虽然50 余个凹陷都自成一个独立的沉积单元,有相似的烃类生成、运移和聚集特征。但是每个凹陷,甚至是同一凹陷中不同的洼槽,它们烃源岩的展布、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差别很大。分析了二连盆地20 余个凹陷、30 余口探井下白垩统烃源岩资料,总结烃源岩的展布、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它们的差异性以及对油气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二连盆地下白垩统烃源岩对油气产出情况和油气分布有着很大的影响,暗色泥岩累计厚度大、有机质丰度基本达中等以上、有机质类型更偏腐泥型-I型或II1型、埋深大于该凹陷生油门限深度的凹陷油气产出情况更好。阿尔善组烃源岩对油源的贡献比腾格尔组更大,阿尔善组烃源岩对油气的分布影响程度更大。  相似文献   

15.
根据地震资料、沉积格局分析和最大位移-长度拟合图、位移-距离曲线,探讨了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的断裂生长演化特征,并分析其与油气的关系。结果表明,赛汉塔拉凹陷边界断裂在阿尔善组沉积期分为3段独立生长,腾一段沉积期,南、中2段发生连接;腾二段沉积期,整个断层完成连接。Ⅱ级断裂平面上呈斜列展布,构成分段连接样式,主要经历了独立生长阶段、软连接阶段和软连接复杂化阶段。断裂生长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变换构造带发育储集性能好的储集层,再配以断层连接作用形成的生油岩、盖层和圈闭,从而形成有利的油气聚集区。  相似文献   

16.
二连盆地阿尔善构造带油气分布与聚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研究了阿尔善构造带油气运移与圈闭的匹配关系、生储盖组合特征等 ,认为该区多套烃源岩为复式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多期充足的油源 ,多种油气运移通道为油气长距离运移创造了条件 ,多种储集岩体、多套生储盖组合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利的储集场所 ,油气多次运移与多期形成的圈闭的良好配置关系 ,导致区内发育多种油气藏类型 ,在平面上不同层系油层叠加连片 ,形成良好的复式油气聚集区带 .油气分布规律研究同时显示 ,油气分布具有纵向上相对集中 ,平面上受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的影响 ,呈带状分布的特征 .据此按照含油气系统理论与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理论 ,指导油气勘探开发取得良好效果 ,并为该区进一步深化滚动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惠民凹陷临南洼陷异常低压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惠民凹陷临南洼陷异常压力类型与油气聚集的关系,指导油气勘探。方法 通过大量基础数据,分析了临南洼陷的异常压力特征,以及异常低压对本区油气分布的影响。结果 临南洼陷具有明显的负压型异常压力特征;油气主要在中深部地层富集。结论 临南洼陷的负压异常对该地区油气运聚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异常低压造成深部垂向运移动力较弱,使深部产生的油气不易快速有效地向浅部地层运移,通常只能从洼陷中心向湖盆边缘近距离的侧向和垂向运移,油气主要在中深部地层富集,并在深部形成自生自储式油气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