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综述了采油用化学剂的研究进展,所涉及的化学剂包括驱油剂、注水井调剖剂、油井堵水剂、防砂用剂、防蜡剂与清蜡剂、防垢剂与除垢剂、粘土稳定剂、稠油乳化降粘剂、酸化用剂和压裂用剂等.从这些化学剂的现状和变化分析了采油用化学剂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化学剂吞吐与油井堵水的结合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项将化学剂吞吐与油井堵水相结合的新技术。该结合技术由吞吐剂技术、油井堵剂技术和工作液注入技术组成。其核心是先后向地层注入吞吐剂和油井堵水剂,使后者将前者封存在高渗透层中,随后前者被沿高渗透层迫近油井的水(注入水、边水等)带至含油饱和度较高的中、低渗透层将油驱出,从而达到提高油井产量并降低产液中含水率的目的。介绍了工作液配方的确定、用量计算、注入顺序和将工作液过顶替入地层等技术步骤。该项技术已在濮城油田S1^下油藏的油井成功地进行了试验,证实了该结合技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石油开采已经有近100多年的历史,回过头看看这100多年,石油开采走过了曲折而艰难的道路,从最初的盲目开采一直到现在的信息化技术开采,国内外的石油开采基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采量也是数倍增长,在这100多年发展史中,科技化信息化的发展是推动石油开采技术的发展动力。石油工业是一种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石油工业的竞争力取决于新技术的进步随着最近国际油价的上涨,世界石油存储量的减少,石油的开采对技术的需求也是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4.
简介了低频采油技术的发展现状,阐述了其工作原理,技术参数,技术特点和适应条件,通过现场试验表明,推广该项技术,作业成功率为100%,有效率85%,单井增产原油在35%以上。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项将化学剂吞吐与油井堵水相结合的新技术。该结合技术由吞吐剂技术、油井堵剂技术和工作液注入技术组成。其核心是先后向地层注入吞吐剂和油井堵水剂 ,使后者将前者封存在高渗透层中 ,随后前者被沿高渗透层迫近油井的水 (注入水、边水等 )带至含油饱和度较高的中、低渗透层将油驱出 ,从而达到提高油井产量并降低产液中含水率的目的。介绍了工作液配方的确定、用量计算、注入顺序和将工作液过顶替入地层等技术步骤。该项技术已在濮城油田S下1油藏的油井成功地进行了试验 ,证实了该结合技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气举采油技术是现代最新型的采油技术之一,它利用天然气压入井底,使原油喷出地面。气举采油技术已经在美国、俄罗斯和中国等很多油田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针对不同类型的油藏,我国的水平井采油工艺也都形成了有针对性的配套开采技术,同时还包含了对油藏的地质探索、完井和测井等各项配套技术。文章针对水平井采油工艺技术的概述、水平井采油工艺技术的研究以及水平井采油工艺技术的应用情况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从而详细的论述了我国水平井采油工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8.
应用机械、物理、化学方法开采30余年之后油井面临枯竭,微生物采油(MEOR)在即将枯竭的油井开采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微生物采油包括向油井注入生物产品激活本源微生物或者注入外源微生物使其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以提高采油率等技术.本文综述了微生物采油的优点、机理和国外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旨在阐明微生物采油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9.
微生物采油技术及国外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机械、物理、化学方法开采30余年之后油井面临枯竭,微生物采油(MEOR)在即将枯竭的油井开采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微生物采油包括向油井注入生物产品激活本源微生物或者注入外源微生物使其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以提高采油率等技术.本文综述了微生物采油的优点、机理和国外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旨在阐明微生物采油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0.
任英莲 《山西科技》2004,(6):100-100
文章介绍了以造纸废液为主要原料 ,合成多种石油开发化学剂的合成工艺。该化学剂可降低油田开发成本 ,保护环境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重点介绍了生物柴油的绿色生产工艺,包括非均相催化、超临界和加氢脱氧等工艺,以及针对生物柴油精制过程开发的真空蒸馏、分子蒸馏、超临界萃取精馏、微滤膜分离和吸附精炼工艺,最后对生物柴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微生物采油机理及微生物作用前后渗流阻力变化的基础上 ,建立了微生物吞吐和微生物驱油的产油量、产液量、增油量和含水率变化的数学模型。该模型简单应用微生物与原油作用前后粘度及相对渗透率的变化数据和微生物处理前区块 (油井 )的生产数据 ,即可预测出利用微生物采油时的采油量、增油量和含水率。应用实例表明 ,所建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有很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WebGIS is the result of combining the technology of Internet with that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This paper aims at som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GIS. such as the system of development is instable, and presents the method of adopting component technology to accomplish WebGIS middleware which has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the Oil Production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visible system. It showed in practice that the WebGIS middleware can be easily embedded in the web pages to accomplish GIS application system in a network environment. On the one band. its application can reduce complexity of system and speed up the pace of development.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certain to reduce the development costs and improve the main tainability.  相似文献   

14.
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方法及数值模拟研究评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天然气水合物是21世纪的一种新型洁净能源,资源量大,分布广,其勘探开发技术已得到各国的重视。综合介绍了天然气水合物的概况及其分布,分析了目前提出的降压法、加热法、添加化学剂法等各种开采方式,介绍并对比了有关水合物藏开采计算的各种数学模型。研究认为TOUGH2通用数值模拟软件中加入的EDSHYDR模块是目前水合物藏开采计算的最佳模型。  相似文献   

15.
氢能因具备高热值、燃烧产物无污染、原料来源广泛等优点成为最具潜力的新能源之一。暗发酵因不受光照限制,产氢能力强,并可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而成为研究的热点。该文主要综述了暗发酵制氢的代谢途径及其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产氢菌株关键酶或基因改造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对其未来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人工地震采油是通过地面可调频振源进行一定频率的振动,产生振动波,在油层发生一系列的波动效应,达到增产增注目的的一项物理法采油技术。主要对该技术的增油机理以及在辽河油田兴隆台采油厂的现场应用情况进行了评价,得出了结论。  相似文献   

17.
对地震工程研究的一些新进展进行了评述,指出在北岭地震和阪神地震后地震工程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特征是更着重于多学科交叉,在各种组织之间进行合作研究以及在减轻城市地震灾害中应用高技术的研究.在最近10年,强地震动研究,特别是强震观测有了新的成果;结构控制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特别是隔震技术的工程应用有了新的发展;土工抗震、生命线工程抗震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试验设备的扩充和网络化成为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综合考虑钻完井和投产采气过程未固井段套管强度和稳定性问题,提出一种海上油气井油层套管井口装定载荷设计方法,建立多层管柱耦合系统计算力学模型,确定钻完井过程套管轴向载荷计算方法,综合考虑温度场、压力场和压力端部效应给出投产采气后套管轴向载荷计算公式,并以中国南海某气田为例进行油层套管井口装定载荷设计。结果表明:套管强度不是限制海上油气井油层套管井口装定载荷设计的因素,投产采气过程底部油层套管的稳定性是油层套管井口装定载荷设计的重要因素;当设计极值产气量小于特定值时,油层套管井口装定载荷为油层套管未固井段重力,当设计极值产气量大于特定值时,随着设计极值产气量的增大,油层套管井口装定载荷增大,但增大的幅值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9.
根据清洁生产战略的主要环节和当前清洁生产工作进程,结合油田生产实际,提出了一套可操作性较强、科学规范的清洁生产定量的评价方法,该方法具有综合性、适应性、激励性特点,经试点后取得了较好效果,为油田企业清洁生产定量评估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