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科技潮》1999,(6)
去年,由欧洲委员会赞助,世界报纸协会与人人受教育国际协商论坛共同举办了两期地区性"报纸用于教育"研讨会,即3月29日~4月4日召开的阿比让会议和4月16~25日召开的得班会议。这两次会议,同期对从事教育报道的新闻工作者进行培训。世界报纸协会主要为教师提供培训,同时评估培训成果;而人人受教育固际协商论坛主要工作是提高教育新闻报道的水准——当然,教育新闻报道与这两个组织都有关系。世界报纸协会代表马拉伦·迈克玛恩博士指出:"人们总是低估新闻报道之于教育的重要性,这种情况,同其他领域新闻  相似文献   

2.
以2008—2012年安徽省图书馆的报纸新闻报道为视角,对报道数量和报道主题进行了统计分析,从建立良好沟通、注重品牌战略、加强危机公关意识、培养专业宣传人才4个方面,论述了图书馆如何借力新闻媒体营造良好的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3.
时政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政治新闻的报道。传统的时政新闻报道由于内容枯燥、角度单一、手法单调等问题,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因此,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都市类报纸的时政新闻报道率先迈出了变革的步伐,在报道内容、角度、手法等方面大胆创新,努力探索着符合都市类报纸时政新闻报道的新路。  相似文献   

4.
公共新闻在进入我国之后被认为是中国新闻报道的“新希望“,是继民生新闻之后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二次革命、中国新闻改革的出路。公共新闻理论的引入与我国现代的舆论环境及传播环境、传播行为、传播心理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社会及新闻本身的发展均为公共新闻理论在我国的运作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国际新闻是新闻的附属物,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媒介对于国际新闻的报道有了更一步的要求,对于国际新闻从业人员来说,每报道一桩重大国际新闻事件,都是在打一场事先不可能预料到的"遭遇战"。因此在记者报道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时效性要强;要绷紧政治意识这根弦;报道保持真实、公正、道义;正确引导舆论的利器;时刻心系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6.
公共新闻在进入我国之后被认为是中国新闻报道的“新希望”,是继民生新闻之后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二次革命、中国新闻改革的出路。公共新闻理论的引入与我国现代的舆论环境及传播环境、传播行为、传播心理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社会及新闻本身的发展均为公共新闻理论在我国的运作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传统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传统主流媒体在2003年非典之后有了长足发展,对其在汶川地震中的快速反应和公开报道津津乐道。然而,鲜有学者深入研究报道的架构问题。本文以《人民日报》为例,结合新闻框架理论,从新闻主题、新闻材料运用以及文字表达三个层面对该报纸的汶川地震报道进行了考察,并由此总结出我国传统主流媒体近年来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呈现出的新闻框架特色。  相似文献   

8.
电视新闻在报道会议消息,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时,有着报刊、电台等媒体新闻所不可比拟的优势。电视会议新闻报道要在压缩一般性会议报道、改变会议新闻报道模式上创新。  相似文献   

9.
陈茗佳 《甘肃科技纵横》2012,41(5):106-107,22
新闻资讯伴随信息网络铺天盖地而来,报业改革走向纵深,传统党报当如何求生发展?面对大变革、新竞争,城市党报亟待转型,审视环境、重新定位,放下身价,运用读者意识办报、善用平民视角做新闻,提升报纸的可读性、公信力,从而更好地发挥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凝心聚力,传播优秀文化,弘扬主旋律,激浊扬清,匡扶正义,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鼓与呼。  相似文献   

10.
当下中国政治报道在定位取向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变化,大致表现在从机械宣传到新闻传递、从意识灌输到舆论引导、从自说自话到形象建构等三大方面。这些特点的嬗变与当下中国政治报道的整体演进紧密联系,是一种更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转型。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学上,Freedom of the press是个非常重要的术语,其基本内涵是新闻自由,然而对它的翻译却存在很大的差异.原因主要有二,一是Freedom of the press的内涵随媒介形态的变化而变化,二是Press本身具有多重的词义.本文从社会变迁和语言学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把Freedom of the press译为新闻自由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12.
"舆论逼视"是近年来大众传媒运作中出现的一种不良倾向,其实质是媒体对议程设置功能的滥用和传媒社会角色的越位,同时又带有强烈的媒体话语霸权的色彩。"舆论逼视"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媒体对商业利益的追求。该现象会对媒体本身、事件当事人、社会大众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舆情民意和司法公正是辩证统一的,舆情民意对于司法公正具有促进、监督作用,同时,舆情民意在自身局限性下会对司法公正产生不利影响。完善立法民意收集制度和司法民意吸纳制度、培育公民的法治观念、建立舆情引导机制和司法与媒体的良性互动机制是解决二者冲突的衡平之术。  相似文献   

14.
失实报道严重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对舆论的导向起了负面作用。本文针对失实报道,从理论上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倡导新闻打假,并进一步阐述新闻真实性与建设和谐的舆论氛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新闻报道的人文精神成为新闻界的讨论热点,而“受众为本”的路线也成为媒介人文精神的同义词。人文精神的本义就是尊重人、关怀人,那么,“弱势群体”作为社会群体中最脆弱的部分,就容易成为媒体人文关注的对象。但关注的同时,对他们的报道也出现了一些偏差。例如:将“弱势群体”的不幸作为媒体满足受众需求的卖点,造成对弱势者的伤害;受商业利益的驱动.有意识地进行媚俗化传播,更多地去迎合受众而非引导受众;持一种博取同情的关注角度,缺乏理解精神和深度报道。因此,当前媒体必须深入了解“弱势群体”报道的人文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一种真正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6.
电视宣传要占据主动,体现出一个主流媒体应有的影响力,必须努力提高受众意识,在权威性、导向性、针对性、服务性、可视性上下功夫,在“主流、权威、公信力”上有所作为,提高新闻信息的传播能力,影响并主导舆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电视媒体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环境下舆论热点形成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影响层面深,需要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其特点和规律,并给予科学而有效的引导,以减少不良信息和负面舆论对社会生活秩序的干扰和破坏、对社会公共安全的威胁和挑战。党和政府是舆论引导的主体力量,可以通过建立舆情预警机制、打造网络信息平台、培养“意见领袖”、完善法规制度等方式,掌握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矿难事故及其特点,指出矿难事故报道中的舆论监督与引导所发挥的作用,探讨了矿难事故报道中有力的舆论监督和正确引导舆论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当代社会,新闻媒体对社会生活、对大众思想的影响越来越直接、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新闻宣传工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努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促进新闻事业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报刊时评功能的错位与偏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刊时评繁荣的同时,存在部分报刊为追求经济效益开设时评版面忽视文化产业社会效益的错位;过度强调时效性,一定程度上造成时评理性和批判性的深度和力度的偏失;时评的公民表达大多异化为报刊和时评作者的言论.报刊应规避上述问题,回复时评监督舆论引导舆论的本来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