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的西藏和中国其他地区一样,是西藏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变最为剧烈的时期。文学作品如何看待这一百年的历史,如何展现这一百年来人的精神世界所发生的巨大转变,体现了不同时代西藏文学的精神风貌和发展轨迹。文章以《格桑梅朵》《无性别的神》和《祭语风中》三部反映西藏不同历史阶段面貌的现实主义小说为例,分析不同时期的小说叙事话语和风格的转变及其所反映的西藏文学创作中现代性意识从确立、追溯到反思的特征,并结合西藏当代知识分子作家的生命历程和创作变化,来管窥西藏不同时期小说创作所折射的时代精神"症候"。  相似文献   

2.
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的主题常被定位为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理论在小说中的最佳体现,认为保罗是"俄狄浦斯情节"的牺牲者。但联系劳伦斯在小说中的爱情观可以看出,作者的创作意图有可能是力图通过两段悲剧化的爱情阐释爱的真意。  相似文献   

3.
白先勇代表作《台北人》和《纽约客》小说集,以历史沧桑为经,文化乡愁为纬,抒写了沉重的人生悲歌、文化悲歌。他继承中国古典感伤文学凄婉温柔的文学气质,把20世纪那特定动乱年代处于颓势的中国各阶层人们种种悲欢离合之情升华到历史哲学和文化高度进行审美观照,意在充分表现中华民族千年积淀的悲天悯人的文化情结及其忧郁感伤之美,使当代中国文学得以拥有一个具有独特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园地。  相似文献   

4.
《花桥荣记》是白先勇寄托故国之思、传达乡愁的经典之作。“春梦婆”作为小说叙述人,其本身存在可“再阐释”的空间,在自身的情爱被历史充散后,通过对于秦癫子之“无耻”色相、卢先生与阿春之间的“苟合”以及卢先生与罗姑娘,秀华与生意人间的感情故事的叙述,寄托了自己情爱的另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黄佩华的系列小说构成他所特有的桂西北叙事,成为壮民族生存状态与历史的形象记录,其小说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地域小说特征,他的创作来自于深刻的民族身份意识与本土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6.
"流浪"是索尔·贝娄多部小说中的主题之一.其小说如《雨王汉德森》、《赫索格》除借用传统流浪汉小说模式--形体流浪表现小说主人公的流浪经历外,同时还转向现代流浪汉小说模式--精神流浪,以表现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流浪意识.而且,贝娄小说中所体现出的流浪意识与犹太文化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犹太传统由此成为贝娄创作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7.
王小波的后期创作逐渐从《黄金时代》、《青铜时代》中的顽童想象走向《白银时代》中的智者想象。随着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理性多于感性,观念大于形式,其想象精神也由起初卡尔维诺式的“轻逸”逐渐嬗变为鲁迅式的“凝重”。尤其是在受虐倾向、孤独情结、悲观意识等三个方面,王小波小说创作中(尤其是后期小说)的想象精神与鲁迅在《野草》中的想象精神,显然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花城出版社2000年4月出版的《第六只手指》中收录了台湾著名小说家白先勇的21篇散文,大致可划分为四类。这些散文分别涉及白先勇创作经历、人文关怀、成长道路、艺术交流等,相当清晰地展现白先勇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审美观。这些散文,常闪现与他的小说创作之间的异曲同工之妙,因此解读这些散文有利于更全面认识白先勇创作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刘醒龙是"现实主义冲击波"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中篇小说《分享艰难》也成为了"现实主义冲击波"的代表作。本文试从《分享艰难》中体现的现实主义精神、作家写作的勇气与良知以及充盈平实的审美追求三方面略谈刘醒龙的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10.
徐敏 《科技信息》2008,(3):147-148
本文由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结"概念入手,试比较在20世纪英国文坛上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自传体小说<儿子与情人>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的弗兰克·奥克罗的小说<我的恋母情结>.如果说这两篇小说的相似在于它们都涉猎了精神分析学"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概念,但又有着各自的特征.本文试在故事情节,写作的艺术风格和叙述手法和作者的写作目的等方面逐一分析两部小说的不同之处.不管上述两位作家是否同意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是他们创作的灵感和来源,但是正是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让我们看到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相通之处,让我们看到了可以运用心理学,精神学的知识来解释文学.  相似文献   

11.
端木蕻良对《红楼梦》艺术的反复品味研究,成为他1940年代桂林时期小说创作的重要艺术资源。细察此期小说文本,至少有三个方面体现出《红楼梦》对其创作的深刻影响。一是塑造了以"宝玉"为原型的一系列人物形象;二是在"真情主义"、幻灭主题的表达上呈现出鲜明的《红楼梦》式的悲剧结构和精神;三是在艺术上,神话和暗喻结构的运用、叠印手法和具体意象等方面都与《红楼梦》暗通款曲。1940年代端木蕻良桂林时期的创作可以看出《红楼梦》对后世创作的影响是开放的,多元的。  相似文献   

12.
综观李洱小说及其评论,"知识分子"是一个关键词.李洱对知识分子的关注,既体现为一种创作主体身份,也体现为众多的文学形象,更体现为呈现视角和认知.从前期小说到《花腔》,再到《应物兄》,在对知识分子的生活铺陈中,李洱小说呈现的知识分子形象谱系构成了一种互文性,其中绵延不断的精神追问是李洱对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反讽式拷问和力图...  相似文献   

13.
苦难的“二十二年”成为张贤亮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历史”情结,他的作品深处聚汇的一种中心意识永远都在这个情结中徘徊。可以说作家本人没能对极左政治影响下的自己的心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苦难合理化到控诉苦难正是这种复杂创作心态的具体显示。而具有终结者意义的《习惯死亡》则达到了批判力的至高点。  相似文献   

14.
小说<灵旗>体现了较高的美学水准,对当前抗战小说的创作依然具有借鉴价值.从思想主题上看,该部小说的写作超越了社会结构视野以及战争本身,而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来反思人的命运、战争的残酷以及历史理性的荒谬,其内蕴着一种可贵的哲理精神.从形式上来看,这部小说运用了意识流、心理刻画以及"超现实"等多种艺术手法,具有艺术创新的自足性和启示性.  相似文献   

15.
《汤姆·琼斯》是英国小说家亨利·菲尔丁所创作的一部最为杰出的著作,小说采用了现实主义手法,是英国小说史上具有极大意义的里程碑式的巨作。该小说的创作思想即为"着实地叙述事实",作者通过该作品真实地展现出十八世纪的英国生活的各个方面,既表达了对一些善良和美好的赞颂,也对剥削阶级进行了一定的讽刺。同时,该部长篇小说所体现出的情节复杂又不失严谨、人物的刻画真实以及情节生动等艺术特征也赋予了该小说与众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中篇小说《南方的葬礼》是广西作家潘大林在对故园的深情回望中完成的一次文化乡愁之旅。小说所蕴含的文化乡愁体验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因为这种"文化乡愁"是与全球化"现代心态"相伴而生的现代人和现代社会的普遍心理症候之一。《南方的葬礼》的文化乡愁体验主要体现在对家族渊源的追溯和对传统习俗的扬弃上。这与那些固守狭隘的地域观念来回望故园的做法相比,《南方的葬礼》的可贵之处在于小说显示出一种自觉的文化反思品格。  相似文献   

17.
创作观是指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思想观念和写作态度。思想观念与作品形成时的时代风气、文化氛围相关,作者从这里提取艺术真实;写作态度则与作者的身世经历、写作理念有涉,其中体现着作者的创作心理。这两部小说的作者均在各自的创作观指导下进行写作,既做出了精彩的发挥,又风姿各异,达到了使生活的意蕴得以深化、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生动、典型的效果,这种人物形象,正符合爱.摩.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里所界定的"圆形人物"的定义。创作观的上述层面分别对应于"真善美"的三个层次,这又可用《二十四诗品》中的"道不自器,与之圆方"来指涉。本文即通过对以上因素的综合辨析,来阐释创作观的异同如何导致《源氏物语》和《红楼梦》两部名著的差异,并据此探讨影响研究中的"媒介学"研究方法与平行研究中的"主题学"、"题材学"和"文类学"研究方法如何在这两部名著的比较中关联起来,以及这种关联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艾里斯·沃克是当代美国文学界最杰出的黑人作家之一。著作《紫色》使她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普利策小说奖的黑人女作家。她还写了大量的论文阐述自己的创作观念和女性主义观点。小说《紫色》更是进一步深化了她独特的女性主义观点。她自创了一个新词"妇女主义"(Womanism),引起了人们对黑人女性的广泛关注。其小说《紫色》鲜明地体现了她的女性主义观和黑人女性寻求自我解放的互助精神——姐妹情谊。这部小说通过描写黑人妇女的内心生活、她们被压抑的创造天性与才能以及她们为重新确立自我、为创造自由和独立完整的生活所做出的种种努力,揭露了黑人妇女在种族、性别双重压迫下的坎坷遭遇和悲惨命运,反映了其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追求平等、自由的进步思想,体现了作者的妇女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9.
小说《灵旗》体现了较高的美学水准,对当前抗战小说的创作依然具有借鉴价值。从思想主题上看,该部小说的写作超越了社会结构视野以及战争本身,而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来反思人的命运、战争的残酷以及历史理性的荒谬,其内蕴着一种可贵的哲理精神。从形式上来看,这部小说运用了意识流、心理刻画以及"超现实"等多种艺术手法,具有艺术创新的自足性和启示性。  相似文献   

20.
白先勇与西方人道主义有着深刻的精神关联,其中朴素的人本主义观念直接形成了他以人为核心构筑自己艺术世界的文学观,存在主义具有的人道主义精神内涵使其在创作中执著于对人的生存形态的关注和思考,并由此体现出浓厚的生命关怀意识,基督教的博爱精神使其创作始终流注着一股悲天悯人的情怀。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影响也使其小说创作中的人道主义具有民族的传统色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