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1,4-萘二酸(H_2NDC)和1,3-二(4-吡啶基)丙烷(bpp)为配体,在水热条件下合成新型配位聚合物[Co(NDC)(bpp)(H_2O)]_n(1).单晶结构分析表明:合成的配合物属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晶胞参数:a=1.204 3(2)nm,b=1.311 1(3)nm,c=1.421 55(12)nm,β=103.113(19)°,V=2.185 9(6)nm~3.配合物中Co(Ⅱ)与来自于两个1,4-萘二酸根的三个O原子、两个1,3-二(4-吡啶基)丙烷的两个N原子以及一个水分子的O原子配位,处于变形八面体环境中.Co(Ⅱ)经NDC2-桥连形成一维链状结构,链与链之间通过bpp桥连形成二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2.
[VO(Phen)2SO4].4H2O.CH3CH2CHOHCH3(Phen=1,10-邻菲啰啉)在室温下通过溶剂法合成得到,此化合物的晶体结构通过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和红外表征来确定.结果表明这个化合物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相应的晶胞参数为a=11.842(4)nm,b=20.263(6)nm,c=12.794(4)nm,β=91.335(5),Z=4,R=0.0466(5323),wR2=0.1613(7030).  相似文献   

3.
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测试了配合物Eu(NO3)3(phen)2的晶体结构(phen=1,10 -邻菲NB035罗啉).该配合物以单核分子形式存在,中心离子Eu(Ⅲ)分别与硝酸根上的氧原子和1,10 -邻菲NB035罗啉上的氮原子以双齿螯合方式配位,配位数为10.荧光光谱表明该配合物有Eu(Ⅲ)的特征发射光谱,其中5D0→7F2(615nm)跃迁发射强度最高.该配合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自乙醇溶液中制得了间甲基苯甲酸铽与 1 ,1 0邻菲罗啉配合物 [Tb(mMBA) 3Phen]·H2 O ,其中mMBA =间甲基苯甲酸根 ,Phen =1 ,1 0邻菲罗啉 .用X 射线衍射的方法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晶体由标题化合物的双核分子组成 .每个Tb3+离子与 1个1 ,1 0邻菲罗啉分子、1个双齿羧酸根和 4个桥基羧酸根配位 ,它是 8配位的 .在配合物中羧酸根与铽离子有 2种成键方式 ,螯合双齿和桥联双齿 .在室温下得到的配合物的激发和发射光谱表明 ,在紫外光激发下配合物发出很强的绿色荧光 .热分析结果显示配合物有很好的热稳定性 .  相似文献   

5.
以3,3',4,4'-偶氮苯四羧酸(ABTC)和1,10-菲罗啉(Phen)为配体,采用常规溶剂挥发法合成了新颖单桥配合物[Co2(ABTC)(Phen)2(H2O)6]·2H2O(1),经过X-射线单晶衍射和元素分析对其晶体结构进行表征.1属单斜晶系,空间群C12/c1(15),其晶胞参数:a=2.189 3(7)nm,b=0.801 3(3)nm,c=2.603 8(8)nm;α=90.00(°),β=108.369(5)(°),γ=90.00(°);V=4.335 06(762)nm3,Z=22,Dc=1.036 21g/cm3,F(000)=140 1,GOF=1.052,R1=0.097 6,WR2=0.128 8.1中的Co(Ⅱ)与ABTC中的一个羧基氧原子、三个水氧原子、啡啰啉的两个氮原子配位形成了六配位的八面体几何构型桥连配合物.通过两个游离的水分子和配位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作用,堆积成了三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6.
通过1,10-邻菲啰啉二亚胺配体和4,5-双二苯基膦-9,9-二甲基氧杂蒽双膦配体合成了二亚胺-双膦混合配位铜(I)的配合物.采用X线单晶衍射法测定该配合物的结构,对其进行核磁共振氢谱的表征.结果表明:该化合物为1个铜原子与2个氮原子、2个磷原子配位形成的单核配合物;紫外光谱表明配合物在267 nm和393 nm处有2个吸收带;磷光光谱表明配合物发光峰位于577 nm处,在固体状态下发光性能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7.
对邻苯二甲酸根桥联铜多聚配合物{[Cu(phth)(phen)(H_2O)」·H_2O}(Phth表示邻苯二甲酸根二阶阴离子;phen表示1,10-邻菲咯啉)进行了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研究,探讨了配位中心铜(Ⅱ)离子的成键状况。结果表明,铜与配位原子N、O形成一个畸变的四方锥结构。  相似文献   

8.
NdCl3·6H2O与4-羧基尿嘧啶于170℃水热反应96h得到配位聚合物[Nd2(C2O4)3·4H2O]n.用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确定了其晶体结构.配合物属于正交晶系,P2(1)2(1)2(1)空间群.晶胞参数α=0.859 27(9)nm,b=0.94648(11)nm,c=1.683 73(19)nm.M=624.60,V=1.369 3(3)nm3,Z=4,Dcalc=3.030 Mg/m3,F(000)=1 168.乙二酸根以双齿桥联/双齿桥联和双齿桥联/三齿桥联两种配位方式与Nd(Ⅲ)离子键合,形成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含邻菲咯啉的三元混配的双核酮、锰配合物:[Cu2(L^1)(Phen)4](ClO4)4(1)和[Mn2(L^2)2(Phen)4](ClO4)(2)(Phen=邻菲咯啉,L^1=苯并三氮唑,L^2=4-喹啉羧酸),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它们的晶体结构.配合物1中两个Cu(Ⅱ)中心均为五配位的四方锥配位构型,两金属中心之间通过苯并三氮唑桥联,分子内Cu…Cu距离为0.5877nm;配合物2中Mn(Ⅱ)中心为六配位的八面人本构型,两个4-喹啉羧酸均以双单齿的桥联模式将两个Mn(Ⅱ)原子连接,分子内Mn…Mn的距离为0.4728nm.此外,两个配合物均存在着较强的π-π堆积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由模板方式合成了配位聚合物{[Nd2(μ2-NTA)2·4H2O]}n,并用元素分析、傅立叶红外光谱以及差热分析进行表征.晶体结构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该配合物属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晶胞参数a=0.62456(4)nm,b=2.09517(9)nm,c=0.83362(4)nm,β=102.690(2)°,V=1.06419(10)nm3,Z=2,μ=4.907mm-1,Dc=2.299 g/cm3,F(000)=708.中心原子Nd与来自1个NTA3-配体的1N30、2个邻位分子的桥链羧基0以及2个H2O分子的O配位,形成8配位的双帽八面体构型.配体NTA3-中1个羧基为双齿桥联,1个采取μ2-O桥式二齿配位,另1羧基呈单齿配位.该配合物通过配体的羧基桥链作用连接成1-D无限链状结构.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水热合成方法,以对硝基苯甲酸和1,10-菲啰啉为配体,合成了1种Zn(Ⅱ)的配合物:[Zn(p-NO2C6H4CO2)2(H2O)(phen),(phen=1,10-菲啰啉)].通过X-光单晶衍射确定了它的晶体结构.结构分析表明,该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中心金属Zn(Ⅱ)为5配位.在室温下,测定了该配合物固态粉末的IR,UV-Vis-NIR以及发射光谱,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指认.研究表明,该配合物的固体粉末在室温可见光的照射下可发射较强的绿光.  相似文献   

12.
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了带有两个游离水分子的羟基化邻菲咯啉双核铜配合物[Cu2(Ophen)2]·2H2O(HOphen=2-羟基-1,10-啉菲咯啉).通过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标题化合物属正交晶系,晶胞参数为:a=0.384 2(5) nm, b=1.913(3) nm, c=2.691(3) nm, α=β=γ=90.00°, 晶体的其他参数为:Z=2, V=1.978(4) nm3, Dc=1.344 mg/m3, R1=0.083 9,wR1=0.147 1.该化合物中,配体邻菲咯啉发生了羟基化反应,形成羟基化邻菲咯啉,结构中还含有两个游离水分子.芳环之间的π-π堆积作用、铜-铜之间的弱作用使得该化合物分子形成一维梯形结构.  相似文献   

13.
采用羟基丁二酸铜与5-硝基邻菲咯啉反应合成了新型三维超分子配合物{[Cu(Hhbd)(Nphe)]·H2O}·3H2O(其中Hhbd=羟基丁二酸根,Nphe=5-硝基邻菲咯啉),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C2/c;晶胞参数a=1.7651(3)nm,b=1.9229(3)nm,c=1.2427(19)nm,β=99.50(3)°,V=4160.4(11)A3;Z=8;最终偏离因子R1=0.0573,wR2=0.1169.配合物中每个铜(Ⅱ)原子与来自5-硝基邻菲咯啉的两个氮原子、羟基丁二酸根的三个氧原子以及一个水分子的氧原子配位,形成畸变的八面体结构;紧邻单元通过邻菲罗啉环间的π-π堆积作用形成一维超分子链;链间籍羧基氧原子与配位水分子、未配位的羟基氧原子与羧基氧原子形成O-H…O氢键的连接拓展为三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4.
通过自组装制得 [Zn(4,4′- bpy) (CH3COO) (NO3) ]n(配合物 1)和 [Y(bpy) 2 ](NO3) 3(配合物 2 ) .其中 ,4 ,4′-bpy为 4 ,4′-联吡啶 ,bpy为 2 ,2′-联吡啶 .对配合物进行了 X-射线衍射结构表征 .配合物 1是聚合物 ,锌离子为 6配位 ,4 ,4′-联吡啶作为双齿桥联配体使配合物呈线性一维链 ,而醋酸根作为双齿桥联配体和链间的 π- π堆积作用 ,又使配合物形成一维网状的结构 .配合物 2中 Y( )是 10配位 ,2个 2 ,2′-联吡啶各提供 2个氮原子 ,3个硝酸根各提供 2个氧原子参与配位 .  相似文献   

15.
利用1,10-邻菲啰啉-5,6-二酮(phon)与二水合氯化铜反应得到了超分子配合物[Cu2(phon)2(μ2-Cl)2Cl2].DMF(1),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对它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1中铜离子处于畸变的四方锥配位构型中,分子间通过C—H…Cl and C—H…O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形成二维网络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6.
通过自组装制得[Zn(4,4'-bpy)(CH3COO)(NO3)]n(配合物1)和[Y(bpy)2](NO3)3(配合物2).其中,4,4'-bpy为4,4'-联吡啶,bpy 为2,2'-联吡啶.对配合物进行了X-射线衍射结构表征.配合物1是聚合物,锌离子为6配位,4,4'-联吡啶作为双齿桥联配体使配合物呈线性一维链,而醋酸根作为双齿桥联配体和链间的π-π堆积作用,又使配合物形成一维网状的结构.配合物2中Y(Ⅲ)是10配位,2个2,2'-联吡啶各提供2个氮原子,3个硝酸根各提供2个氧原子参与配位.  相似文献   

17.
采用水热合成法得到2种Cd(Ⅱ)配合物:[Cd(opth)(H2O)]n(1)和[Cd(phen)(Cl)2]n(2)(opth=邻苯二甲酸;phen=1,10-菲啰啉).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配合物的结构,并通过IR,UV-Vis吸收光谱,表面光电压光谱(SPS)进行了物性表征.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是以邻苯二甲酸根为桥配体的具有2D结构的Cd(Ⅱ)配合物,其中金属Cd(Ⅱ)离子为7配位,形成帽型八面体构型;配合物(2)是以Cl%离子为桥配体的具有1D结构的Cd(Ⅱ)配合物,其中金属Cd(Ⅱ)离子为6配位,具有扭曲的八面体构型.通过SPS对2种配合物以及简单Cd(Ⅱ)配合物的光电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在300~600nm范围内均有一定的光电转换能力,而且配合物的结构、配体的种类和性质对配合物的光电响应均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合成了三维超分子化合物[Cu(tzda) (phen)(H2O)]n(H2tzda为1,3,4-噻二唑-2,5-二硫代乙酸,phen为邻菲咯啉),测定了其晶体结构.结果表明:配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1/c.配合物中,与金属中心Cu(Ⅱ)离子配位的3个氧原子分别来自2个tzda2-配体酸根和1个水分子,2个氮原子则来自同一个1,10-邻菲咯啉分子,形成五配位的变形四角锥结构.由于tzda2-的桥联作用以及氢键和π-π弱堆积作用,配合物堆积成三维超分子网状结构.对配合物的电化学研究表明:在-0.6 V~ +0.4 V电位范围内,Cu2+/Cu+电对在电极上的氧化还原反应过程是准可逆过程且受扩散控制.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标题化合物La2(m-MOBA)6(Phen)2(m-MOBA:间甲氧基苯甲酸;Phen:邻菲啉)(1)的合成和晶体结构.化合物1中两个La^3+分别与来自配体m-MOBA羧基的7个0及1个邻菲啉的2个N配位构成9配位的畸变三帽三棱柱几何构型的LaO77N2中心.羧酸氧原子以螯合、桥联、螯合桥联三种形式与La^3+配位,邻菲啉的氮原子与La^3+螯合配位.配合物分子之间存在着π-π堆积、C—H…O氢键、C—H…π氢键和C—H…H—C二氢键分子间弱作用力。化合物晶体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a=1.0549nm,b=1.1813nm,c=1.4518nm,a=108.9910(1)°,β=94.9630(1)°,γ=107.7130(1)°,V=1.5945nm^3,Z=1,Dc=1.609g.cm^-3,μ=1.400mm^-1,F(000)=776,R=0.0208,Rw=0.0544,Mr=1545.04.  相似文献   

20.
采用水热合成法,得到一种钐配位聚合物{[Sm2(2,2'-DPA)3(Phen)2(H2O)2](EtOH)2(H2O)}n(2,2'-DPA=2,2'-联苯二甲酸,Phen=1,10-邻菲咯啉,EtOH=乙醇).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荧光等方法研究了其晶体结构及性质.该配位聚合物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2.449 67(6)nm,b=1.213 46(3)nm,c=2.299 92(5)nm,α=90°,β=115.598(1)°,γ=90°.Sm3+离子的配位数是9,其中3个2,2'-联苯二甲酸的羧基提供6个配位氧原子;水分子提供1个配位氧原子;邻菲咯啉提供2个配位氮原子;另外,晶格中还存在游离的水分子和乙醇分子.相邻Sm3+离子由2,2'-联苯二甲酸的两个羧基以双齿螯合/双齿螯合形式联结,形成一维"之"字链状结构.配合物的荧光光谱中有三个发射峰,位于559 nm、597 nm、642 nm,分别对应于Sm3+离子的4G5/2→6H5/2,4G5/2→6H7/2,4G5/2→6H9/2能级跃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