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和谐社会发展中公共图书馆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瑞湘 《科技信息》2009,(2):301-301
本文在分析了公共图书馆的基本属性和社会职能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和谐社会发展中公共图书馆应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胡剑锋 《科技资讯》2007,(13):119-119
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主题,强调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的素质的提高、人际关系的升华和天人关系的和谐。旅游作为一项休闲时尚活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风貌和社会经济状况,可促进营造一个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谐社会是促进旅游和谐发展的坚实基础,没有和谐社会,旅游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和谐旅游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旅游不能做到和谐发展,就不可能对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旅游的和谐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内在的同一性,因此,发展和谐旅游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3.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旗帜,而构建和谐社会是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历史任务。二者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产物,共同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生活的追求。它们统一的基础是人类社会自身的运动发展,是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和谐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主体。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和谐社会,而历史上出现的和谐社会并不是共产主义社会,只是为真正的和谐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做准备。和谐社会具有价值判断的属性,具有开放性,而共产主义社会的提出倾向于社会形态,县有独立性。  相似文献   

4.
社会和谐是一种社会理想。在和谐社会中如何处理人与人交往的和谐,达到个人需求与社会发展和谐的关系,在我们的内心中根植一种促进和谐的思想,使个人成为社会和谐乐曲中的一个和谐的音符,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希望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5.
人的本质及人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重要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中心问题,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社会的存在物以及认识、思维的主体与周围的世界发生联系,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思维性,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思维属性又是内在统一的体现于人的活动中。因此,完整意义上的人的本质便是以劳动为基础,在人的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人的各种属性和综合。  相似文献   

6.
可从三个方面分析和谐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的关系。它们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产物,共同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生活的追求,只不过产生于不同的历史阶段。它们统一的基础是人类社会自身的运动发展,是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和谐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主体。和谐社会具有价值判断的属性,具有开放性,而共产主义社会的提出倾向于社会形态,具有独立性。  相似文献   

7.
构建和谐社会问题的提出既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状况的理论思考,也是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追求.通过分析人的解放的哲学内涵、人的存在的矛盾性以及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人的解放的问题,进而指出,构建和谐社会是促进社会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的解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人本问题的提出和演化虽已经历二三千年,但直到马克思恩格斯时代,正确的人本观才出现。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观亦即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本主义,认为人本观研究的对象是有血有肉的人,而人是有着社会属性的。由人集结成的社会有合理改造自然和创造历史的巨大能力。无论是能力还是个性,人都应当得到全面发展,但人的发展又受社会的制约,因此全面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又由于人和社会互为因果,人和社会都应当共同努力,弥补当今社会不足之处,为构建和谐社会谱写新篇章。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和谐社会”理念哲学意蕴的阐发,认为“和谐社会”理念从全新角度阐释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今天中国人思考自己的发展问题提供了思想前提;“和谐社会”理念既葆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统一性思维方式和“和合精神”,又批判吸收了西方分析社会的理性主义方式;“和谐社会”理念是现阶段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纵观全球世界各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社会,是所有国家在迈向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加强"和谐社会"意识,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已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全体社会人的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   

11.
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精髓。马克思在揭示国家阶级属性的同时,深刻地揭示了国家与社会矛盾对立的一般属性。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实质上是逐步消除国家与社会的对立和矛盾、协调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12.
潘荣远 《科技信息》2009,(36):I0260-I0260
和谐是指事物或事情协调地生存和发展的状态,包括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而和谐社会的建立是社会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包含了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过程。体育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运动的文化理念为和谐社会提供了精神资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激发社会活力,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都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自然属性无所谓善恶;善恶是人的社会属性,社会属性呈现出优劣.正是有了社会,人性才有善恶之分.人性善恶论是伦理学最基本问题之一,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之一.要正视人性弱点,善待人性,给予人性正常自然的发展空间,使人类社会自然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和谐社会"理念哲学意蕴的阐发,认为"和谐社会"理念从全新角度阐释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今天中国人思考自己的发展问题提供了思想前提;"和谐社会"理念既葆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统一性思维方式和"和合精神",又批判吸收了西方分析社会的理性主义方式;"和谐社会"理念是现阶段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一视阈对马克思的“人的发展三阶段论”作一全新读解,并对每一阶段人的特性进行特定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为研究人的发展甚至是人学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也为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人的存在方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平台,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建立和谐社会,达到全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一个新的重要思想。和谐社会就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社会发展内在制度和机制的和谐以及外部环境的和谐。有和谐才有进步,有和谐才有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图书  相似文献   

17.
对于社会发展而言,人是手段与目的的统一。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社会发展的现实手段。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没有社会的充分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目标理想和一个实践过程,离不开人这个主体因素,必须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核心,是构建和谐社会前提与目的的统一。所以,以人为本,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手段,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8.
王志 《科技信息》2009,(8):311-31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凸现人的社会主体地位。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建设和谐社会最本质的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这种和谐社会的建立,体现在精神风貌上,表现为文明健康向上,不断追求人类和社会历史进步;体现在个人人格和品质上,应该表现为具有关爱、互助、谅解、尊重、诚实的品格。塑造具有健康和优良品格的人,是以人为本的终极目标,只有塑造了具有健康和优良品格的人,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因此,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和谐社区建设是增强社会和谐的基础,在开展构建和谐社区工作中,加强社区图书馆建设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以人为本同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就是要在现实性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真正把人放在社会主体的地位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协调发展,就是要不断增进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建设的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证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源泉,主要表现在:社会整体发展理论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源头;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理论;社会矛盾解决理论,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