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谭玉良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3)
诗歌,在所有文学样式中是一种主情和擅于抒情的样式。驾驭这种样式的审美主体,他的心理建构、表现、特点和作用,值得作专门研究。比如说“逆挽”、“错乱”等反常的诗学现象、就有着深刻的心理依据、美感效应和独特的审美发现。对此,本文将分别予以论述、以促进文学创作和鉴赏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李顺春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6(4):89-92
林语堂与中国文化乃一说不尽之话题。他生长于中国文化之中,却多受西方文化之浸润濡染;身为如假包换之中国人,却多以英文写作;旅居美国30余年,却毅然回归中国文化之母体。纵观其人生及其文学创作,他与中国文化始终保持一种若即若离之距离。正是此种距离使其对中国文化之热爱、选择、审视、绍介乃至回归,升华到一种审美之高度。当然,与中国文化之疏离亦掣肘其文学创作之臻化境。 相似文献
4.
作为美感经验重要内容的心理距离说,是一种反映了美和审美本质的学说,运用心理距离进行教学,能使语文教学真正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功效。 相似文献
5.
熊洪斌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
触觉美感是一个被美学忽视的问题。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美学错误地认为触觉只是本能的官能感觉。而其宗教视之更不在话下。中国审美文化也避讳或忽略这个问题,但从其整体思维与全面体味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上看,似乎隐隐地透露出触觉美的一些信息。马克思关于整体的人和人的本质力量以及人与自然、人与工具等重要思想是我们思考触觉美感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布洛的"心理距离"说虽存在片面性,但其核心的"距离的内在矛盾"说却是辩证而科学的。对于这一点,朱光潜先生是从美感经验出发加以论述的。试在文学活动的视野下观照"距离的内在矛盾",通过分析其在创作和欣赏中的辩证作用,明确"距离的内在矛盾"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裴益民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7(4):93-96
体育审美活动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哲学问题,而且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只有深入揭示审美心理活动的规律,才能深刻地理解审美活动的奥秘,本文通过对审美心理各要素的探讨,来揭示体育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的各种心理因素及它们之问的心理综合活动,这对体育审美和体育美学的研究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潘天怡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8,(1):20-23
产品外观设计承载着美学、艺术和令人愉悦的特质。外观设计是指产品的形状、图案、色彩或其结合的产物,是创作者思想的表达,向公众传达的是一种装饰性的审美效果。判断一种产品是否具有美感往往受到文化素养、人生体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主体可能对同一产品对象是否具有美感会形成不同的看法。因此,在评价美感的问题上,应将注意力放在视觉吸引力方面,更多关注产品作为艺术与工业相结合的外观。 相似文献
9.
王晓恒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10)
以“和”为美,以“中”为尺度的“中和”之美,是我国古代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范畴。作为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它以其深厚而独特的美学内涵影响了古今几千年中国人的审美思维。作为一种美学理论,它以“适中”、“时中”为美学原则,以“和谐”为美的理想和目标。 相似文献
10.
黄炜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1):52-54
艺术中的“心理距离说”是由英国爱德华·布洛提出的,他认为距离介于主体自身和主体感受之间,它是主体产生某种感受的源泉或媒介。借助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分析中西戏剧的表演,发现前者表现为“距离太远”,后者则是“距离太近”。这鲜明地反映在中国虚拟程式化地表演和西方戏剧“第四堵墙”的理论上。 相似文献
11.
言语交际中,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是影响交际顺利实现的重要因素.而接受者不同的情感体验又直接影响着交际双方心理距离的改变.在表达目的一定的情况下,为了让接受者乐于接受,表达者往往选用能满足接受者受尊重需要或审美需要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以激发接受者积极的情感,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顺利实现交际目的.有时表达者也会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选用疏远双方情感的语言形式来拉大双方的心理距离,以更好地实现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2.
申相德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7,29(6):578-582
在分析了电子商务物流空间经济过程中距离的概念及其描述基础上,研究了电子商务物流空间经济过程距离控制的能控性和能观测性.结果表明,电子商务物流空间经济过程系统中的每一个状态变量的运动不完全能够通过管理措施的输入来影响和控制;电子商务物流空间经济过程系统中距离的变化不能完全反映空间经济过程系统内所有状态变量的运动. 相似文献
13.
言语交际中,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是影响交际顺利实现的重要因素。而接受者不同的情感体验又直接影响着交际双方心理距离的改变。在表达目的一定的情况下,为了让接受者乐于接受,表达者往往选用能满足接受者受尊重需要或审美需要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以激发接受者积极的情感,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顺利实现交际目的。有时表达者也会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选用疏远双方情感的语言形式来拉大双方的心理距离,以更好地实现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4.
15.
翟洪涛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2,23(1):75-76,92
本文从崇高与丑的概念外延以及它们与相关范畴的关系,它们作为对象与主体的关系,它们的内容和形式,它们的心理效应方面比较它们的不同,从形式,量,质等方面的比较它们的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16.
“孔颜之乐”命题的演变经历了宋儒前的语词诠释、宋儒以来的哲学命题诠释和王国维以来的美学命题诠释三个历程。从美感问题出发,围绕美学史发生逻辑,“孔颜之乐”美学命题有两方面的内涵:其一是人格美感,即“从吾所好”的审美情趣观、“君子上达”的审美意志观与“忧道不忧贫”的审美认知观;其二是艺术美感,即“曲―数―志―人”的四层境界论与“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艺术评价“中庸”之道。“孔颜之乐”美学命题的价值主要为发展当代美学基础理论与解决当下民众自身的精神困境,有益于当代美学基础理论立足“人生美学”,并为当下民众探索“诗意地栖居”生活模式提供了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17.
布洛提出的“心理距离”说,在审美活动中是存在的,只是需要科学地解释它;审美心理距离实质是意志调节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人对现实的审美态度的一种现象;意志在审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否认意志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是讲不通的。 相似文献
18.
在商务英语交际中,心理距离常会影响到指示语的用法,不同的指示语体现不同的心理距离。心理距离受个人的情感、环境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是一种动态的距离。在不同的商务英语交际场合,说话人要适时调整和把握心理距离,选择和利用适宜的指示语,从而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从审美人类学的视野来探索"坡芽歌书",它保留了原始文字的象形因素,使其具备了一定的审美特色,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少数民族审美心理的发生、形成、发展等问题有特殊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
彭志勇 《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
在二十世纪心理学美学诸流派中,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可以说对朱光潜先生早期学说影响至深。朱先生不仅据此批判了克罗齐形式主义的“直觉说”,合理的解释了美感发生的心理条件;而且应用“距离”于悲剧的研究和人生美学的探索,使悲剧理论在辩证综合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并对人生、生活做了美学的诠释,将艺术人生化,人生艺术化,完成了“人生——艺术”之间的双向过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