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卷首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盛夏将在北京召开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这是自1929年5月在巴黎召开第一届国际科学史大会以来,首次在中国召开的国际科学史盛会,届时将有一千多名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聚集一堂,以“全球化与多样性:历史上科学与技术的传播”为主题,进行交流与切磋。我们诚挚地预祝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圆满成功。一个世纪以来,科学史经历了专业化、国际化和建制化的过程:从最初个别科学家的业余爱好发展成为一个专业;从学科史研究发展成为对科学的历史进行整体考察的综合研究.从1912年萨顿创办至今被认为在科学史领域最有影响、最权威的杂志《爱…  相似文献   

2.
从介绍克劳瑟的科学活动和科学史著作入手,分析他的科学史观的形成及其在科学史研究和科学国际合作中的实践。克劳瑟是20世纪上半叶剑桥左翼科学家群体的重要成员,马克思主义科学史家。他开创了科学记者的职业身份,与英国、苏联、德国、法国、美国等主要国家的科学界都建立密切联系,亲历并记录了重大科学发现和各国科学的转型。受盖森的启发,他的科学史研究聚焦于科学与社会的联系,与贝尔纳、李约瑟的工作相互影响。后期对英国科技史进行系统研究,拓展和提升科学家的社会角色。  相似文献   

3.
现行的科学史教育大多是励志性的教育,一些学者也提倡这种科学史的教育功能。科学史励志教育有其不足:缺乏对于演化中的科学从学院科学走向后学院科学中本性改变的反思与批判;应然的科学与实然的科学有所不同,科学史教育不应粉饰科学。科学史教育中,融入了对科学的批判与反思,不会造成对科学的诋毁。融入反思与批判的科学史与科学史教育,符合主流的研究和教育。融入反思的科学史教育,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科学的多样性,理解科学的限度,可以使学生获得一种独立思考和批判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4.
科学编史学(Hjstoriography)是对科学史(hisfory of science)进行的编史学(historiographical)研究.打个简单的比方:如果说科学家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科学史家研究的对象是科学和科学家,那么科学编史学家研究的对象则是科学史和科学史家.它的研究内容既包括科学史学史、科学史的理论问题,也包括对各种不同的科学史进路或纲领进行研究.相对于科学史,科学编史学是一个年轻的分支,尚未形成独立的学术共同体,正处于起步阶段.较之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致力于科学编史学研究的学者寥若晨星.  相似文献   

5.
科学家的自然观与认识方法,是构成科学理论的思想基础。有些科学史家认为我国古代科学研究成果“实用价值较大而理论价值较少”(林德宏《科学思想史》),从而不重视对科学家的自然观与认识方法的探讨。有些科学史则往往把各时代的一些其他思想家  相似文献   

6.
半月谈     
四大洲科学史上的创举规模盛大的一九六四年北京科学讨论会于8月21日到31日隆重地举行。这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各国科学家的第一次胜利会师,是四大洲科学史上的创举。通过这次会议,科学家们交流了科学研究的成果和经验;探讨了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发展科学事业、促进各国之间科学技术合作等共同关心的问题;增进了相互间的了解,取得了学术上的丰收。这次科学讨论会对于各国科学家的进一步团结合作,对于促进四大洲各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科学史、科学编史学研究本身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与科学文化研究有着密切的关联。来自科学史、科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多元的科学观,可以对许多不同领域的研究带来新的见解,也可以在其间建立密切的联系。以这样的方式从事研究,既会遇到误解,也另有一种价值。  相似文献   

8.
科学与观察     
观察是一种经验活动的方法,是科学家认识问题的窗口,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科学家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许多经验事实,为科学理论的发现提供感性的经验基础。人们历来认为科学始于观察,不带任何先人之见的观察是科学认识的逻辑起点。科学史的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 一、科学始于观察吗? 科学是人类有目的的一种对自然界的认识活动,这种目的性并不来源于观察,而是来源于问题。一旦科学家头脑中产生出对自然界的某个问题时,他就有一种强烈的探索的欲望,想要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加以解决。反之,如果观察是没有目的的,那他观察到的只是事物表面的一些东西,因为他不知道要观察什么。  相似文献   

9.
 英国皇家学会经常举办公开讲座、学术会议和各种主题展览,大部分活动都面向公众开放,可以免费参与。公开讲座和会谈通常会邀请科学家、学者、作家和评论人员针对科学研究、科学史、科学与文化艺术等内容进行讲解与讨论。本期“英国皇家学会推介”栏目介绍英国皇家学会2014年4月即将举办的3个具有代表性的讲座内容。  相似文献   

10.
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于2005年7月24日至30日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余名中外科学史学者参加了这次北京盛会.这次国际科学史大会是中国科学史的一件盛事.《科学时报》周刊为这次北京盛会特别开设了“中国科学史巡礼”专栏,逐一介绍国内各知名科学史研究机构,梳理中国科学史发展的状况和脉络.该专栏共介绍了全国八所有名的科学史研究机构,分别是:1.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2.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3.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4.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5.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6.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7.广西民族学院科学技术史研究室;8.北京师范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所.本文为转摘《科学时报》科学史大会专刊2005年7月29日发表的介绍广西民族学院科技史研究室的特稿.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教育的核心是科学教育,但当前我国科学教育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缺陷,即科学史向度的缺失.我们认为科学知识教育和科学史教育的分离,造成了科学史教育在教学系统中的边缘化,并引起了许多基本的教育问题,这直接影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我国科学教育的深入发展,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状况,科技史教育走向科学教育的前台和中心是科学教育本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深入地了解科学进步的动力,无论就理论还是就实际方面在今天都是十分有意义的。通过对科学史与相关的哲学的考察,我们发现科学方法是科学进步的最内在的动力,它规范了科学对象及其结构或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学史研究在近20多年取得长足进步,表现在对古代科学的考证研究,国外科学史的引进借鉴,科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等方面。通过对1979--2000年科学史论文、著作、学会会议作计量分析,以揭示我国科学史研究的状况及趋向。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科学文化发达的国家,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出现过许乡杰出的科学家、发明家,并且有丰富的科学典籍。宋应星就是这些杰出科学家当中的一个,他的《天工开物》一书不仅是我国科学史上的重要著作,就是在世界科学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  相似文献   

15.
口述历史是口述史料.推动口述史工作,目的在于推动为科学史研究服务的史料建设,而不是要建立一门独立的史学分支.口述史料是记忆类史料的主要品种;研究20世纪中国科学史,应该利用口述史料,但必须与其他史料相互参证;亲身经历20世纪科学事业发展,并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和领导干部,是口述史的重点访谈对象.当前从事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的组织者和采访者都应该加强对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整体图景的认识,同时在访谈中挖掘史实细节时必须遵循史学规范.  相似文献   

16.
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于2005年7月24日至30日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余名中外科学史学者参加了这次北京盛会.这次国际科学史大会是中国科学史的一件盛事.《科学时报》周刊为这次北京盛会特别开设了“中国科学史巡礼”专栏,逐一介绍国内各知名科学史研究机构,梳理中国科学史发展的状况和脉络.该专栏共介绍了全国八所有名的科学史研究机构,分别是:1.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2.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3.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4.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5.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6.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7.广西民族学院科学技术史研究室;8.北京师范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所.本文为转摘《科学时报》科学史大会专刊2005年7月29日发表的介绍广西民族学院科技史研究室的特稿.小标题为编者所加.[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文章概述了20世纪中世纪科学史研究的发展,特别是迪昂、迈尔、默多克等人的贡献,介绍了中世纪科学与近代早期科学连续性的争论,并对未来的中世纪科学史研究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本人虽然主要研究中国天文学史,但1990年以来一直承担着“西方科学史”和“科学史英文文献选读”两门与西方科学史有关的研究生课程,最近又新开设了“科学革命”,所以,对国内西方科学史的研究动态一直也较为关注。而在教西方科学史和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过程中,我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另外,我们的研究生中也有以西方科学史作为研究方向的。但是,在具体作的过程中常常也会遇到一些问题,也就有了一些思考。这些思考还很不成熟,也很不系统,借用这个学科建设讨论会的机会,我想把它们谈出来,供大家批评指正。毋庸置疑,与对中国科学史的研究相比,我们…  相似文献   

19.
科学研究是人类探索未知并力图变未知为已知的过程,其间充满了悬念和挑战。许多科学家在面对科学难题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免对其结果或前景做些基于直觉的预测。有人甚至宁愿与朋友或同事下注打赌,以求一乐,因而“科学赌博”(scientificwager)一词应运而生。一些著名的科学家也曾经对这种游戏乐此不疲并且愿赌眼输,在科学史上留下令人开怀一笑的花絮。  相似文献   

20.
叶聪文 《海峡科学》2012,(3):174+177-174,177
听觉为人类重要的感官之一,尤其儿童对于声音的变化相当敏感.因此可以利用声音科学玩具所产生的趣味现象,激发学童探究的学习兴趣.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若能透过适当设计的探究学习过程,在课程中融入模仿科学家研究问题或解决问题的历程,将能达到启发学童认识科学本质及相关科学知识的目的.本文为作者根据多次向中、小学教师介绍如何应用声音玩具发展科学课程的研习内容,内容包括藉由探讨吸管笛的发声现象引起学习动机、介绍驻波现象的发生、探讨吸管笛笛管长度与声音高低间关系、探讨音速大小与基频间的关系、由科学史观点探讨音速及声音传播过程的科学解释. 从科学史观点,牛顿的"音速问题:声音速度的理论值比实验值小15%"为物理科学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此问题曾困扰科学家将近100年时间,期间有无数的科学家投身此问题的研究,包括著名欧拉、拉格兰日、拉普拉斯等人.近代科学对音速的描述来自拉普拉斯所提出的解释,能合理地说明实验结果与牛顿的计算结果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