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多层水驱油实验在桥口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桥口油田非均质油藏地质特征,以室内实验为基础,对多层水驱油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油层自身物性不同,多层系油藏层间动用程度差异较大.在开发实践中,通过合理地细分开发层系,改善注水结构和采取适当的工艺措施挖掘薄差层潜力,可以有效地改善层间吸水状况、扩大注入水波及体积,增加水驱动用储量,提高了油田的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2.
海上薄互层砂岩油藏小层层数多、厚度薄、展布范围有限,物性差异大,并且海上注采井距大,导致其层间干扰影响因素更为复杂,传统预测方法适用性差,层系划分及射孔优化难度大.针对海上薄互层砂岩油藏的储层发育特征,通过引入小层动态连通系数、小层流动能力系数、小层干扰系数等参数全面考虑不同井距条件下小层注采连通状况、小层物性、流体差异程度以及小层水淹程度等关键性因素;以蓬莱19-3油田为例,油藏工程和动态分析相结合建立了海上薄互砂岩油藏层间干扰规律定量预测方法;通过修正传统产能公式,建立了适用于海上薄互层砂岩油藏的定向井合采产能预测方法;研究方法在蓬莱19-3油田现场进行实例应用,预测精度高,实用性强,可有效指导新区开发井的层系划分及老区加密井的射孔优化等工作,应用效果理想.研究表明:海上薄互层砂岩油藏层间干扰主要受到小层注采连通状况、物性、流体以及水淹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建议将流动能力级差5.0作为海上薄互层砂岩油藏的层系划分标准,后期选择合理时机进行层系调整,减缓层间干扰.可见研究方法考虑因素全面,预测精度高,现场实用性强,能够为此类油田的新区开发井的层系划分及老区加密井射孔优化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3.
多层非均质低流度油藏稳油控水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大港南部油田具体地质和开发生产特征,提出以水治水、提速开采、以水促油、高效注水的开发思路和技术措施,在前人精细油藏地质研究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油藏类型及所处开发阶段,结合油藏微观渗流特征、剩余油分布规律,通过Logistic旋回数学模型、开发动态分析法和经验公式法确定最大采液量、合理注采比、合理采油速度等开发参数,最终使得大港南部油田水驱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并对多层段低流度油藏减缓层间及平面矛盾起到重要作用,也为国内同类型的低流度复杂断块油藏注水开发开拓了一条捷径.  相似文献   

4.
受各储层段岩性、物性以及开采过程中各层段地层压力与流体物性差异等因素影响,多层油藏在采用合注合采开发时,始终存在层与层之间相互制约和干扰的问题。不恰当的注水开发模式会导致各层吸水能力、出油状况及水淹程度差异加剧,生产动态上表现出较大的层间矛盾,从而影响各层段和油藏整体的均衡动用及最终采收率。目前定义的多种层间干扰系数能定量表征层间干扰现象,但其物理内涵与实际注水开发渗流过程不符。针对前期层间干扰研究存在的不足,以海上某油田典型多层油藏X为例,结合室内实验方法、油藏工程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剖析了多层合采早期实验测试及理论研究中存在层间干扰的根源和实质,确定了分段测试与整体测试之间表现出的层间干扰实质是油藏压力场与渗流场的非均衡性所致,并基于层间干扰实质研究成果,建立了考虑层间干扰的油井产能计算新方法。实例应用结果表明,基于层间干扰实质的层间矛盾定量评价及油井产能计算新方法更符合油藏实际情况,为多层油藏合注合采产能的预测及降低层间干扰对实际生产效果影响的策略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西江A油田是一个多油藏油田,已投入开发四年多.目前油藏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评价K34油藏的原油原始地质储量;二是主力油藏的水淹状况及油田开发潜力.笔者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手段,运用饱和度函数标定技术及油藏含水饱和度拟合技术精确建立了油藏模型;在历史拟合基础上,通过对油水运动规律的分析,对K34油藏的原始地质储量及各油藏动用状况及潜力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6.
针对沾化凹陷河滩油田含油层系多、非均质严重、剩余油分布零散及地面系统老化严重的问题,遵循老油田二次开发理念,以重构地下新的认识体系为目标,应用三维地震资料、取芯资料和测井资料,开展断块油藏精细构造研究和精细储层研究.在此基础上,综合应用监测资料、历史注采状况、数值模拟和油藏工程方法,准确评价和量化剩余油潜力.采取边认识边调整的思路,油田开发效果取得初步改善,明确了二次开发必须具备的物质基础,并编制了二次开发实施方案,为全面改善油藏开发效果,大幅度提高油田采收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桥口油田位于东濮凹陷的中部,属典型的非均质复杂断块油藏,由于油藏主力高渗层见效水淹,低渗层水驱动用难度大,使得综合含水急剧上升,年产油量大幅度减少.根据沉积微相与储层岩性、物性及与剩余油分布关系的研究,采取开发对策,对有利的河道微相带(T)部署调整井挖掘水动力滞流区剩余油.对储层物性较差的河间砂及远砂微相带(Q,Y)剩余油相对富集的部分干层、未解层、油水层重新认识,从中优选后进行挖潜.对微相过渡带,引入"隔相注水"模式,提高了低渗层水驱动用程度,减缓油田自然递减.开发实践证实:以沉积微相研究为基础,对非均质油藏实施分微相带系统开发,可以较好改善油藏开发效果;沉积微相研究是挖掘非均质复杂断块油藏层间潜力,实现开发层系由高渗层向低渗层转移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由于长期注水开发和层间非均质性影响,高含水期油藏各小层层间压力结构差异严重,掌握差异状况是合理调整的重要依据。针对现场分层测压资料少,单层压力资料获取困难的情况,应用渗流力学原理建立了高含水期地层层间压力结构差异量化数学模型,模型的关键参数可以通过生产数据计算获得。枣园油田的实例验证表明,高含水油藏层间压力存在明显差异,该方法能够确定各小层的压力差异状况。量化计算结果和实测资料相接近,有利于认清开发矛盾,为合理调整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9.
针对油田调整井固井质量优质率低和提高固井质量难的问题,通过石油地质、油藏、钻井、采油工程的有机结合及系统优化与控制,以油藏数值模拟方法为手段,优化压力系统,精确预测分层压力状况,实施待钻井点层间压差及压力最小化控制。另外,对水泥浆凝固特性进行了研究,选择合适的水泥浆体系来提高固井质量。现场试验证明,利用层间压差最小化及改善水泥浆凝固特性的方法,提高调整井固井质量的措施效果好,工艺可行,同区块相比,固井质量合格率提高了4%以上,从而解决了长期困扰油田开发调整井固井质量差的难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油田的进一步开发,为了降低开发成本,一口井同时开发两个层间差异较大层系,已成为油田分层采油生产主要面临的难题之一.特别对于非均质油藏因为其层间物性差异大,层间干扰矛盾更为严重,出现层间动用不均衡,为了适应油田开发的需要,消除或减少油层层间干扰,充分挖掘油层潜力,提高油田开发效果和采收率,有必要使用分层开采的抽油泵.2010年在罗庞塬作业区试验了5口分采井,效果较明显,以下介绍胜利分采泵工作原理、技术规范和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油田开发中后期,地下剩余油的评估一直是油田开发的重要工作.当前比较精确的评估工作是在开发区块钻更多的加密井,并利用测量的井曲线进行剩余油评价,但这种方式会增加更多的开发成本.为此,依据油田采油井开采过程中的实际含水率推演地下岩层剩余油饱和度状况有助于油层开采方案的制定.针对岩心样品实验测定的油水相对渗透率反映了产水率与含水饱和度之间的理论关系.依据油水两相渗流理论,应用大庆长垣6口密闭取心井17块岩样的相对渗透率实验数据,研究给出由孔渗参数计算的因次法渗饱公式系数,进而构建由含水率计算含水饱和度的公式.依据该公式可以得出不同孔渗性质的储层,即使产水率一致,储层层内的剩余油饱和度并不相同的规律认识.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研究区1口新钻加密井剩余油饱和度的预测中,给出了与油藏开发相符合的开采建议,取得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措施规划对于延长油田稳产年限 ,合理地安排稳产措施十分必要。针对油田开发实际中存在的不确定现象 ,利用规划论中处理随机现象的机理 ,建立了油田措施的机会约束随机规划模型 ,并采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在华北晋 45断块稳产措施规划中的应用结果表明 ,随机规划数学模型更能反映生产实际 ,是解决油田措施规划问题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3.
为了改善常规注水开发效果 ,在蒙古林油田通过应用以重建地质模型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为基础的三项稳产技术 ,即砂岩整体化学调剖为主体的“调水增油”技术、砾岩层状区横向驱替稳产技术和块状区整体加密优化注水稳产技术 ,实现了由低含水期到高含水期的相对稳产 .为同类油藏开发提供了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14.
JX油田具有地层倾角大,地层原油黏度高的特点。目前处于中高含水期,面临大规模提液需求。针对上述问题,基于剖面压力均等模型,综合考虑重力作用和原油脱气影响,求得一定含水率下的油井最大提液幅度计算公式。研究结果显示,油井最大提液幅度等于自身提液能力可提液的倍数与放大生产压差可提液的倍数的乘积,并且最大提液倍数随着地层倾角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含水率增大而增大。该研究成果已在JX油田进行应用,效果较好。该研究成果可实现油井按照含水率逐级提液的目的,进而指导换大泵参数的选取,对于其他需要提液的油田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注入水无效循环不断增加是油田开发的必然趋势。特别是进入高含水期后,注入水无效循环已经成为影响油田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准确判断注入水无效循环出现的时机,可为及时制定相关治理措施、为提高注入水的利用率提供必要的前提。选取油水黏度比μo/μw、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的比值Kh/Kv、油层厚度h、注采井距L、生产压差ΔP、油层韵律性、相对渗透率等因素,利用八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讨论以上各个因素对无效水循环出现时机的影响程度。在对试验结果进行直接分析和方差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各种因素对注入水无效循环产生的影响作用的主次顺序和影响程度。最后,对试验结果回归出了相应的公式,依此可对油田是否出现无效水循环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16.
多层油藏生产井段跨度界限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在多层油藏划分与组合开发层系时,通常未考虑到生产井段跨度因素.根据建立的均质模型,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生产井段跨度对层系及层系内各小层开发效果的影响,剖析了各层采收率对总采收率的贡献程度,确定了多层油藏层系内生产井段跨度界限.研究结果可为多层油藏层系划分与组合优化等开发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杨鑫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9):4757-4759
河南油田某区块地层温度异常、矿化度高,常规调剖剂所用的聚丙烯酰胺容易分解使得调剖效果差,调剖后的吸水剖面均质性不好。为了提高调剖效果,开展了新型调剖剂的研制。实验选用疏水缔合聚合物代替聚丙烯酰胺合成了一种调剖剂,并模拟油藏实际环境对其开展了调剖剂性能的室内实验评价。确定最佳的配方为:缔合聚合物的浓度是3 500—4 000mg/L的范围,调剖交联体系为:乌洛托品0.07%、苯酚0.07%、以及间苯二酚0.02%。最后对合成的调剖剂的稳定性进行了测定。实验发现,疏水聚合物的稳定性好,老化120 d后的黏度保留率很高,适合高温高矿化度油田调剖堵水。  相似文献   

18.
盘40区块注水井堵塞伤害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储层堵塞是一个普遍面临的问题,不利于油田的生产.针对盘40区块注水井储层伤害问题,从实验方面对盘40区块储层堵塞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造成储层伤害的主要因素有注入水颗粒粒径及固相含量的影响、黏土矿物含量的影响等方面.研究结果对盘40区块解堵方法的选择和提高注水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扶余油田水驱开发储层参数变化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洁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14):3846-3850
为了研究扶余油田进入高含水阶段后储层参数变化规律,在该油田检24和检25两口井的不同层位选取具有对比性的岩芯共12块。根据测井解释渗透率,将岩芯按高、中、低渗层位分组。分别对测定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储层孔渗参数及孔喉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对实验结果分析发现,经过长期水驱开发,储层油水相渗曲线,两相区变宽,水相相渗端点值变高,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都有所增大。该研究成果对目前油田高含水、高采出阶段评估油田开发潜力,确定下一步挖潜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曲堤油田岩石成分及流体性质进行了详细分析 ,通过储层敏感性流动试验对该区储层各种潜在敏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该区储层具有较强的水敏性、盐敏性和碱敏性 ,并具有弱酸敏性和无速敏—中等速敏性 ,各层段的潜在敏感性有明显的差别。分析了各种敏感性的成因机制 ,采取降低钻井液密度、使用矿化度与原始地层水一致的完井液及 1.2 %的P - 2 16防膨剂等措施可以抑制储层敏感性 ,取得了较好的油田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