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牛奶黄嘌呤氧化酶的纯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建立从牛奶中分离纯化黄嘌呤氧化的酶的工艺,该工艺采用正丁醇-硫酸铵分级提取、磷酸钙凝胶吸附、SephadexG-150层析纯化获得纯品。从磷酸钙凝胶上解吸到的XOD粗酶化活性达5.096I.U/mg-pr,提纯340倍,产率达74.3%。每单位粗酶的吸附剂用量以6mg为最佳。纯酶的最大紫外吸收在285nm处,酶活性测定的最适pH在8.60~10.15之间,最适温度在25℃~35℃间。1mol/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一种基于紫外-可见光谱法快速测定乙酸乙酯的方法。研究表明,在经盐酸羟胺乙醇及三氯化铁进行显色反应后,乙酸乙酯在530 nm处具有最大吸收峰。因此,通过双波长法,乙酸乙酯可以被定量检测。此方法简单、快速,且具有较合理的测定精密度和准确性,适合用于化工合成转化领域中乙酸乙酯制备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黄嘌呤氧化酶微型生物传感器及其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利用Nafion和电化学聚合苯酚(PPh)复合膜将黄嘌呤氧化酶(XOD)成功地固定在碳纤维微电极上,制成黄嘌呤氧化酶微型传感器。在5.0×10-5~1.8×10-3mol/L范围内次黄嘌呤浓度与传感器的电流响应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0。该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使用寿命长等特点。传感器用于心肌细胞缺血性损伤过程中胞外次黄嘌呤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系统地研究了痂囊腔菌素A(EA)与血红蛋白(Hb)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EA与Hb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Hb分子的构象,且该影响在避光与光照等两种情况下存在明显差异,避光时EA仅与Hb的氨基酸残基发生作用,而光照时EA与Hb的氨基酸残基和血红素辅基均发生作用.避光实验条件下的荧光猝灭常数、热力学参数等计算结果表明Hb荧光被猝灭方式为动态猝灭,EA对Hb之间的作用力为疏水作用力.同步荧光进一步研究了EA对Hb微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牛奶黄嘌呤氧化酶的纯化及性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建立从牛奶中分离纯化黄嘌呤氧化酶的工艺,该工艺采用正丁醇-硫酸铵分级提取、磷酸钙凝胶吸附、SephadexG-150层析纯化获得纯品.从磷酸钙凝胶上解吸到的XOD粗酶比活性达5.096I.U/mg-pr,提纯340倍,产率达74.3%.每单位粗酶的吸附剂用量以6mg为最佳.纯酶的最大紫外吸收在285nm处,酶活性测定的最适pH在8.60~10.15之间,最适温度在25℃~35℃间.1mol/LKCN、1.5%H2O2及甲醇对酶活力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显示两条蛋白带.经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Luminol(XOD-X-Luminol)发光体系检测结果表明20μl牛奶XOD(相当0.181.UXOD)的发光强度最大,其发光值受抑制50%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浓度(IC50)为1.14μg/ml(相当0.514USOD).  相似文献   

6.
应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荧光光谱法研究了阿魏酸与牛血清蛋白(BSA)在1∶1甲醇水体系中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阿魏酸与BSA发生反应生成新的复合物,荧光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根据能量转移原理求得阿魏酸与BSA间的结合距离为4.41nm.进一步考察金属离子对此结合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金属离子存在时,BSA荧光猝灭程度加大.  相似文献   

7.
黄嘌呤氧化酶法优化大鼠血清SOD 测定条件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优化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大鼠血清SOD实验条件.方法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探讨其加样量、方法重复性、显色稳定性、试剂稳定性及样品稳定性等最佳因素.结果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大鼠血清SOD最佳加样量为5μl,其测定变异系数CV<1%,显色前后20 min吸光度比较(P>0.05);新配试剂与配制3个月试剂做测定,吸光度比较...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Arthrobacter sp.X11菌株所产黄嘌呤氧化酶(XOD)活性测定方法的研究和比较,建立一种简便可行的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快速检测方法,即平板扩散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测得的显色圈直径与辣根过氧化物酶分光光度法测得的酶活力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通过测量显色圈的直径即可估算出样品的酶活力.  相似文献   

9.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应用荧光光谱法及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农药杀螟丹与牛血清白蛋白(BSA)间相互作用的荧光行为,用同步荧光技术和圆二色谱考察杀螟丹对BSA结构影响。实验发现,杀螟丹对BSA有较强荧光猝灭作用,猝灭机制属于静态猝灭。用Stern-Volmer方程处理实验数据,得到298K、303K、308K和310 K时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099×104 L/mol、0.805×104 L/mol、0.324×104 L/mol和0.200×104 L/mol,能量转移理论求得二者之间的结合距离是2.5nm;其结合作用力以氢键和范德华作用力为主;一些金属离子的存在会影响杀螟丹对BSA的作用;相互作用使BSA的结构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0.
在pH 3.0的酸性条件下,通过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茜素黄R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茜素黄R与牛血清白蛋白形成的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384 nm,与茜素黄R的372 nm相比仅红移12 nm,故茜素黄R的加入对复合物吸光度的测定存在较大干扰。单波长法确定复合物的摩尔吸光系数为7.42×103L/(mol·cm)。双波长法计算得到茜素黄R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比例为2∶1,条件平衡常数K为2×105。同时讨论了酸性条件下影响茜素黄R与BSA结合比例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杨梅黄素与核酸溶液的结合反应.加入核酸溶液后,杨梅黄素在436nm处的荧光强度显著地增强.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对ctDNA和yRNA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2~3.2μg/mL和0.18~3.2μg/mL.并讨论了干扰物质的影响,对其作用机理也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模拟正常人体生理条件下,采用荧光光谱技术研究尼麦角林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机制.方法:通过荧光光谱法确定尼麦角林对BSA荧光淬灭的机制,采用Stern-volmer方程和Lineweaver-Burk双倒数方程计算反应的猝灭常数和形成常数,采用双对数方程计算两者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热力学公式计算反应前后焓变和熵变确定两者结合的主要作用力类型.结果:尼麦角林在0.25×l0-4~2.25×l0-4 mol·L-1浓度范围内,对BSA的内源荧光有较强的淬灭作用,淬灭类型属于静态荧光淬灭.在温度25℃和37℃时,尼麦角林与BS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3.499×104 L·mol-1和5.213×104 L·mol-1,结合位点数分别为1.21和1.25.由热力学参数焓变(ΔH=11.05 KJ·mol-1)大于零和熵变(ΔS=74.87J·mol-1·K-1)大于零,确定尼麦角林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以疏水作用力为主.结论:尼麦角林与BSA通过疏水作用形成复合物,经静态猝灭机制引起BSA内源性荧光猝灭.  相似文献   

13.
文章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在六嚷吩(6T)/富勒烯(C60,C70和C84)混合液中由电子转移所引起的荧光猝灭现象,并由Stern-Volmer方程分别确定了6T/C60、6T/C70和6T/C84混合液中的双分子猝灭速率常数.结果表明,双分子猝灭速率常数与富勒烯的电子亲和力相关,对6T/C60、6T/C70和6T/C84...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3-溴-5-氯水杨醛缩邻氯苯胺(简写为BCCA)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紫外光谱、黏度法确定BCCA与CT-DNA的相互作用方式。结果 BCCA的紫外吸收光谱随CT-DNA浓度的增加表现出明显的增色效应和较小的红移;BCCA存在时,CT-DNA的熔点升高;CT-DNA的黏度随着BCCA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结论 BCCA以插入方式与DNA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药物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法研究概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结合1972年以来的内容、研究方法和进展.  相似文献   

16.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血红蛋白谱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荧光光谱和吸收光谱技术研究表面活性剂对血红蛋白(Hb)存在形态及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加入使蛋白质分子变性,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使胁荧光增强较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明显;同步荧光光谱中随波长差(△λ)的增加,胁荧光峰位置发生约10nm的红移,荧光强度也随之发生变化;血红蛋白406nm处Soret带吸收峰加入表面活性剂后降低或升高、红移是由于血红蛋白的构象发生了变化,结论:在实验过程中,胁形成低聚物或单体,结构发生去折叠并伴随血红素基团的裸露,温度及pH值在溶液体系中也会影响胁变性。  相似文献   

17.
Interestisrapidlyemergingintheexplorationofmetalnanoparticlesforthedetectionofvariouskindsofmolecules.ExcellentexamplesincludeDNAdetectionbycomplimentaryinteractionsofthiol \|containingDNAattachedtogoldnano particles[1] ,potassiumionsensorsbyusing 15 crown …  相似文献   

18.
在不同时间、温度、浓度等条件下,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氟罗沙星(FLRX)、洛美沙星(LMF)与鲑鱼精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鲑鱼精DNA紫外吸收值分别随溶液中FLRX和LMF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pH4.0~11.0条件下,FLRX、LMF分别与DNA大分子以槽沟式结合。根据实验结果利用双倒数分析法计算出FLRX、LMF分别与DNA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分别为KDNA-FLRX=0.223×104 L/mol,KDNA-LMF=0.290×104 L/mol。  相似文献   

19.
邻苯二酚与脱氧核糖核酸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循环伏安法、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光谱法、量子化学方法研究了pH为7.42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邻苯二酚与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相互作用,在DNA开链过程中,邻苯二酚与脱氧核糖核酸作用后的荧光光谱曲线、紫外光谱曲线的吸收峰改变较大,循环伏安法峰氧化峰正向移动,电流增大,量化计算表明邻苯二酚位于磷酸基团近侧,邻苯二酚与脱氧核糖核酸主要以静电方式结合。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邻硝基苯酚(o-NP)与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相互作用方式,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光谱法、量子化学方法,研究了pH为7.42磷酸盐缓冲溶液中o-NP与DNA的相互作用.o-NP在脱氧核糖核酸开链过程后的荧光光谱曲线、紫外光谱曲线的吸收峰改变较大,未经开链的改变较小,量化计算表明邻硝基苯酚位于DNA的碱基附近.邻硝基苯酚在脱氧核糖核酸开链过程中形成了新的DNA加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