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在现代大学这个特殊的组织中也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在不断地注入其中,社会和政府也广泛介入,社会各群体对高等教育的关注度不断增强。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内部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发展效率的问题成为了各个高校要面临的重大问题,而效率化取向必然是需要和资源分配、组织结构的调整以及组织合理的规划等密切联系的。我国高校内部组织中核心要素的协同与创新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理解高等教育的本质和高校的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2.
中国正处于区域协同蓬勃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各类智库在区域协同创新中的作用,这为地方高校智库参与区域协同创新提供了广阔的政策与发展空间。地方高校智库参与区域协同创新,要从地方高校属性和资源优势入手,确立高校智库的战略和服务定位,以区域资政服务需求,确立高校智库的功能定位。此外,地方高校智库还要以打造研究共同体、完善组织保障机制、优化协同创新机制等方式,打造高端化智库品牌,推动地方高校智库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行业特色型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责任、有义务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能量。在当今科技创新的国际大潮流下,行业特色型高校根据国内外发展的形势,结合外部因素和自身因素,认清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优势,在协同创新活动中克服不足、强化优势,完成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的路径选择,实现科学规划、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协同创新中心,是我国高校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深入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演化规律对于指导实践,推动协同创新意义重大。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协同创新中心的生命周期可分为酝酿准备、组建形成、磨合震荡、规范运作、衰退老化5个阶段。将生命周期理论应用于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构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生命周期模型,划分成长阶段、提炼阶段共性,有助于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成长机理进行深入认识,并为高校筹建协同创新中心提供一定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5.
"2011计划"的实施为地方高校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与传统科技创新模式相比,协同创新在创新导向、服务方式、组织形式、绩效评价上有较大的变化。地方高校在推进协同创新战略过程中,要处理好培育与认定、牵头单位与协同单位、中心建设与高校整体发展的关系,建设协同创新中心,要优先从机制体制改革、提高创新培养能力、加快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培育、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等教育已从规模扩张进入内涵提升的新阶段,这就要求高等学校注重提高质量、彰显特色、优化结构。高校协同创新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针对创新主体多元、要素多元、利益多元的实际提出的,协同的程度直接影响创新绩效,影响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协同创新的本质是制度创新(或者说是创新方式的创新),即由"单兵作战"转向"整体联动",由"独奏曲"转向"协奏曲";高校协同创新的哲学基础是体现事物普遍联系的系统哲学,其前范式是协同制造。在高校协同创新过程中,要避免只强调知识的生产、利用和传播而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人的发展与社会和谐,应坚持以人为本、三维考核、效益最优及差异化等原则,以保障其正确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以河北省为例,模拟了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协同创新演化动态过程,构建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协同发展系统,为客观评价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理论支撑。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研究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中纳入协同创新因素;二是构建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协同发展系统,制定出协同创新机制。在协同创新视角下,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增强省外政治需求协同、资源配置协同、国际竞争协同和持续发展协同;增强省内政治需求协同、社会需求系统、共性需求协同和个性需求协同;加强沟通交流互帮、政策空间互惠、举措立体互动和绩效多元互检。  相似文献   

8.
以河北省为例,模拟了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协同创新演化动态过程,构建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协同发展系统,为客观评价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理论支撑。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研究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中纳入协同创新因素;二是构建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协同发展系统,制定出协同创新机制。在协同创新视角下,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增强省外政治需求协同、资源配置协同、国际竞争协同和持续发展协同;增强省内政治需求协同、社会需求系统、共性需求协同和个性需求协同;加强沟通交流互帮、政策空间互惠、举措立体互动和绩效多元互检。  相似文献   

9.
协同创新:高校提升创新能力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资源分散成为抑制国家自主创新的主要因素,由此引发科技创新实体间的相互封闭,协同创新成为解决科技创新结构性矛盾的重要手段。高校已具有参与协同创新的重要基础,协同创新成为高校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高校参与协同创新需要在学科间协同创新、校企间协同创新、协同创新联盟以及教育与科研活动协同创新等方面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0.
科技资源整合贯穿机制体制改革,通过整合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需要从协同单位合作伙伴选择、人才聘任、科技平台、绩效评价和产权关系界定等五大要素出发,制定合理的整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开展协同创新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以高校为基础的协同创新组织建设应由目标协同建设、操作协同建设和管理协同建设三个部分构成,并通过转变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与跨学科建设等方式,为高校参与协同创新提供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2.
高校协同创新的本质是一种管理创新。协同创新既包括政府的宏观管理.也包括高校的中观管理和教师的微观管理,只有在政府的主导下,各方主体目标一致、相互配合,协同创新的目标才能实现。行政法学教学改革的实践说明,协同创新的方式是多样化的,既有师生之间的协同,还有学生相互之间的协同,校内校外的协同,教学与科研的协同等。高校推进协同创新需有管理创新的思想,只要认识到位、定位得当、措施有力.协同创新将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3.
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方面深度合作、协同发展,是实现中国科技、教育自主创新的新思考。探索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组织模式创新,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11计划"的实施,为地方高校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地方高校开展协同创新将面临对协同创新的认识方面、缺乏领军人物、协同创新能力不足、体制机制滞后等困难。地方高校应加强统筹规划,精心培育领军人物,推动体制机制改革,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外部环境,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新模式,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调研美日欧等国高校协同创新推进举措发现,国外高校协同创新经验主要表现为:高校致力于教学、研究与应用一体化,政府积极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科技中介机构为协同创新成果产业化注入活力,参与各方共建成熟的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等。借鉴国外高校相关经验,完善师生参与协同创新的激励机制、加强对高校发展协同创新的引导、加快推进高校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将对我国高校协同创新发展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11计划”旨在打破相关组织间壁垒,形成协同创新体系,提升高校创新能力。这为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与内涵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新形势下科技创新和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作为煤炭行业背景高校,如何突出煤炭特色,推进协同创新,实现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成为学校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7.
高校协同创新是指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政府之间,围绕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各行业关键技术,投入各自优势资源,合作攻关,力求取得重大突破的创新性活动。高校协同创新具备动态性、多元性、融合性、持续性的特点。要改进高校协同创新,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必须做到以下三点:创建良好的协同创新组织方式、培养协同创新的思想观念、形成良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8.
实施“2011计划”是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自主应对国际竞争挑战的重大举措,高校应积极探索高校协同创新体制模式,转变学校创新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学校创新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9.
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紧紧把握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主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载体,对构建大湾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型产业发展等具有重要价值。然而,由于大湾区三地的制度性差异、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缺乏完善以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有待提升等原因,成为制约大湾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的瓶颈。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转型升级阶段,需要加强理念、机制和主体方面协同,增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大湾区建设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构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是新时期我国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目标,意义重大。高校已具有参与协同创新的重要基础,协同创新成为高校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加强军、民两大体系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军民科技融合创新研究,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