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重庆市协同创新中心组建格局的分析,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政府如何构建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方法】对重庆市协同创新中心组建格局的相关数据从纵向、横向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重庆市协同创新中心数量不足;面向基础学科及文化传承类的较少;工学、医学所占比例较大,而人文社会科学较少;不同类型的协同创新中心主体参与情况均较好。【结论】协同创新中心作为“2011 计划”的实施载体,理应得到以资金资助和政策支撑并重的支持。基于“汇聚资源、激发活力”的基本原则,建立以导向性经费资助政策、多元化薪酬绩效分配政策、专业化公共服务政策为主体的支撑保障政策体系,进一步夯实政府主导、高校引领、企业主体的协同创新中心发展建设格局。
  相似文献   

2.
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该计划以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为载体,旨在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目前,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观念创新不足、协同度不高、体制机制改革缓慢等问题,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应合理控制参与单位数量,保持产业链条的完整性,并通过进一步观念创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灵活使用科研经费等措施,确保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重庆市协同创新中心组建格局的分析,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政府如何构建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方法】对重庆市协同创新中心组建格局的相关数据从纵向、横向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重庆市协同创新中心数量不足;面向基础学科及文化传承类的较少;工学、医学所占比例较大,而人文社会科学较少;不同类型的协同创新中心主体参与情况均较好。【结论】协同创新中心作为"2011计划"的实施载体,理应得到以资金资助和政策支撑并重的支持。基于"汇聚资源、激发活力"的基本原则,建立以导向性经费资助政策、多元化薪酬绩效分配政策、专业化公共服务政策为主体的支撑保障政策体系,进一步夯实政府主导、高校引领、企业主体的协同创新中心发展建设格局。  相似文献   

4.
 当前,高等教育领域正大力实施“2011”计划,深入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以期深化高校机制体制改革,注重原始创新,建立起能冲击世界一流的新优势。如何搞好“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是现在普遍关心和重点研究的问题。正确认识并发挥好“协同创新”中心领军人物及其重要课题组PI(学术带头人)的作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河南科学》2016,(3):446-452
运用探索性多案例研究方法,基于扎根理论对我国第一批"2011计划"中的8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创新生态环境、创新保障体系、创新生态组织、创新生态动力和创新生态能力是我国协同创新中心生态机制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我国协同创新中心生态机制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6.
"2011计划"的实施为地方高校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与传统科技创新模式相比,协同创新在创新导向、服务方式、组织形式、绩效评价上有较大的变化。地方高校在推进协同创新战略过程中,要处理好培育与认定、牵头单位与协同单位、中心建设与高校整体发展的关系,建设协同创新中心,要优先从机制体制改革、提高创新培养能力、加快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培育、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7.
“2011计划”以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为载体,旨在打破高等学校内部创新主体之间,以及高等学校与外部创新主体之间存在的协同创新壁垒,支撑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剖析协同创新中心这一新型高校创新组织的绩效结构及绩效评估的侧重点,构建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评估体系,以显性产出绩效、显性协同绩效、隐性绩效潜力为三个构面,客观全面地体现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创新产出水平,中心成员之间的创新协同水平,以及协同机制体制改革和资源共享水平,可以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绩效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我国科研机构、高校、政府和企业间科研创新合作机制的研究发现,科研联合协同中存在利益攸关方关系松散、科技进步与研究成果转化间正相关性弱、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直接影响经济效益等影响创新及成果转化的突出问题。因此,通过构建完善的科研协同创新体系,建立政府与市场互利合作新机制,提升政府宏观管理能力,发挥市场规范的导向作用,转变企业技术在创新中的角色与地位,将进一步深化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创新,促进科技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我国科研机构、高校、政府和企业间科研创新合作机制的研究发现,科研联合协同中存在利益攸关方关系松散、科技进步与研究成果转化间正相关性弱、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直接影响经济效益等影响创新及成果转化的突出问题。因此,通过构建完善的科研协同创新体系,建立政府与市场互利合作新机制,提升政府宏观管理能力,发挥市场规范的导向作用,转变企业技术在创新中的角色与地位,将进一步深化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创新,促进科技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新的创新范式,产学研协同创新拥有其独特的制度逻辑。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框架,比较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创新在交易成本方面的异同,以此阐释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并基于外部性理论探讨了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的产权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理论,考察了政府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关系。这对于更加全面地认识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协同创新对制冷空调领域创新人才培养、企业产品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总结协同创新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介绍了哈尔滨商业大学制冷空调实验教学中心在协同创新机制、模式方面的尝试与实现。该协同创新机制、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协同创新的结果表明,依托制冷空调实验教学中心,可以有效地实现了中心、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共赢。  相似文献   

12.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课题。高校智库存在若干问题,如研究力量分散,高质量成果少,综合性不足高端人才与创新团队匮毛基础与应用研究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察从研究到决策之间的机制不够畅通等。要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应以协同创新为机制,才能发挥智库更大的功能: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为牵引进行研究;实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决策的三位一体实现高校智库与实际部门的协同研究。中国南海问题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努力着力推进协同创新的机制体制变革,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从博弈双方有限理性的假设前提出发,在研究纯市场行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础上,引入政府行为,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演化博弈模型,通过数值模拟描述了具体的演化路径及影响因素.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初始状态影响系统演化的方向及速度,系统演化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协同创新的投入成本、额外收益、政策支持力度及惩罚机制等对演化路径产生重大影响.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演化动力来自系统内部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竞争使系统不断趋于非平衡,是系统演化的首要条件;合作关系则使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某些趋势联合起来并加以放大,支配着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整体演化.建议政府从建立合理的创新利益分配机制,完善创新风险分摊机制,优化职能等方面促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4.
《科学管理研究》2017,(1):23-26
在集约化理论指导下,基于利益分享的企业组织、政府、科研机构协同创新,为我国构建创新型国家提出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其中关联各方的纽带就是利益。本文从利益分享机制出发展开研究,分析利益分享机制下的协同创新体系,研究其效率上的优越性,并对我国的创新体系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正>目前,安徽已进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关键时期,为了发挥企业在全省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的市场主体作用,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升企业协同创新能力。一、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加快科技体制创新,积极构建有效的协同创新机制。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在科技金融、股权激励、科技成果转化、科研机构改革、科技评价和科技奖励改革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突出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  相似文献   

16.
2018年,教育部认定53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期4年。协同创新中心承担新型智库的重要职能,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载体,与"双一流"建设关系密切,其绩效评估应立足于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原有体系,着眼于"双一流"的建设目标,构建符合省部共建特色的指标体系,突出特点,避免趋同。绩效评估机制应以动态调整为激励手段,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7.
"政校企协"四方联动是专业镇协同创新发展的一个新思路。论文首先对"政校企协"协同创新中各创新主体的角色定位及作用进行了分析,然后对"政校企协"协同创新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进行分析,最后以东莞市横沥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为例重点对"政校企协"协同创新的主要思路与举措进行了论述,提出政府主导是前提,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项目推动是载体。  相似文献   

18.
<正>面向行业产业类的协同创新中心重在解决国家和行业的重大战略、技术需求,承担多项重大科研任务。本文在对各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认为对相关重大科研任务的实施与考核评价是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重点。本文对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重大科研任务进行详细研究,浅析了该中心重大科研任务的来源、特点、实施和考核评价。  相似文献   

19.
都市圈技术创新主体协同的演化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协同学视角和演化博弈理论,分析了都市圈技术创新主体协同的演化过程和内在机制.结果表明:在都市圈创新主体的协同合作过程中存在多重均衡;都市圈创新主体间的协同演化取决于都市圈创新系统的自组织演化机制,或政府的调控和约束机制;而最终哪种机制对协同演化起主导作用,受初始状态、博弈方长期的学习和策略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构建都市圈创新主体之间的信任关系以及有约束力的协议,以建立都市圈创新主体之间长期、稳定的协同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20.
校企协同创新是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职业岗位需求缺乏有效协同;实训基地建设滞后,与企业实践缺乏有效协同;“双师”型教师缺乏,理论与实践缺乏有效协同;尚未构建校企协同创新保障机制等问题。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专业化和多元化的实训体系、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及构建协同创新的机制等,全面系统化地保障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