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黑卵蜂寄主识别利它素的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盐析,柱层析和分子筛层析,从松毛虫雌蛾附腺中分离到一种SP-I组份,经生化方法检测鉴定,此组份是一种糖蛋白,分子量为1.35×10^-5,等电点为4.2,蛋白质含量92%,糖含量8%。它能引衣松毛虫黑卵蜂和松茸毒蛾黑卵蜂在非天然寄主上的产卵检查,刺探行为,是一种黑卵蜂寄主识别利它素。  相似文献   

2.
在田间和室内一定的空间内挂卵卡 ,各种密度的卵卡数量不同 ,但每种密度的总卵粒数相同。研究平腹小蜂的寄生效应 ,结果表明 :平腹小蜂的寄生效应与卵粒数无显著相关 ,对寄主卵的寄生是随机行为  相似文献   

3.
寄生于蝗虫的卵索线虫属一新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厦门岛西南部菜地及田埂,采集到寄生于蝗虫的卵索线虫属一新种,命名为厦门卵索线虫新种Ovomermis xiamen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大蛾卵跳小蜂雌雄成虫触角感受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特征,为探究各感受器的内部结构、感受机制及相关功能提供基础。【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大蛾卵跳小蜂的触角结构、长度及触角感受器的形态特征;鉴定感受器的类型,统计触角背面和腹面不同类型感受器的数量、位置。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触角长度和同类感受器的长度、宽度、数量在雌、雄蜂间的差异;比较不同亚节上感受器的数量、分布密度在雌、雄蜂间的差异。【结果】大蛾卵跳小蜂触角呈膝状,雌蜂的触角总长[(806.79±4.30) μm]大于雄蜂触角总长[(781.13±7.13) μm]。雌蜂触角鞭节有9亚节,包括6索节和3棒节;雄蜂触角鞭节有7亚节,包括6索节和1棒节。雌、雄蜂触角上都着生7种类型感受器,分别为毛形感受器(TS)、刺形感受器(ChS)、钟形感受器(CaS)、板形感受器(PS)、乳状感受器(MS)、Böhm氏鬃毛(BB)、指形感受器(FS)。TS和FS都分为Ⅰ型和Ⅱ型。雌蜂和雄蜂上TS的数量最多、分布最广,TSⅠ和TSⅡ在雌雄间的数量无显著差异。雌蜂ChS、FSⅠ的数量显著大于雄蜂相同类型的感器数量;雌蜂BB、FSⅡ的数量显著小于雄蜂相同类型的感器数量。PS、CaS、MS的数量在雌雄蜂间无显著差异。观察发现,从触角基部到端部,感受器类型和数量越来越多,密度越来越大。【结论】雌、雄蜂触角感受器的总量较为接近,但不同感受器数量、大小和分布存在差异,具有明显的性二型现象;跳小蜂科昆虫中存在钟形感受器;大蛾卵跳小蜂的触角鞭节可能在寄主定位、识别、产卵等过程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4种植物源杀虫剂对亚洲型舞毒蛾幼虫的毒性与拒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有效防治亚洲型舞毒蛾的最佳植物源杀虫剂,采用5%鱼藤酮、1%虫菊·苦参碱、5%桉油精、0.6%氧苦·内酯4种植物源杀虫剂,比较它们对舞毒蛾3龄幼虫胃毒和触杀处理后的毒性与拒食作用.结果表明:这4种植物源杀虫剂对舞毒蛾3龄幼虫均具有胃毒和触杀两种作用,其急性毒性总体表现为触杀处理大于胃毒处理,而在各自相对最高的浓度条件下,以0.6%氧苦·内酯的胃毒急性毒性为最大、5%桉油精次之;由于胃毒组的LC50均小于触杀组,因而胃毒处理的毒力更高;此外,0.6%氧苦·内酯和5%桉油精的胃毒和触杀毒力均远远高于其他两种药剂,并以前者为最高.对测定前后的饲料量进行比较后发现,4种药剂对舞毒蛾3龄幼虫均具有很好的拒食作用,尤其以5%桉油精5 000倍液处理的拒食率高达99.31%.因此,0.6%氧苦·内酯和5%桉油精可作为防治亚洲型舞毒蛾的首选植物源杀虫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雷公藤乙醇提取物对乌桕毒蛾幼虫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农药大有发展前途,研究雷公藤乙醇提取物对乌桕毒蛾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雷公藤提取物对4龄乌桕毒蛾幼虫具有很强的生长发育抑制作用,其抑制中浓度EC50为0.02201%。雷公藤提取物对乌桕毒蛾幼虫具有较高的毒杀作用,但表现比较缓慢,处理72h后的死亡中浓度LC50为0.03227%。  相似文献   

7.
松梢螟天敌—长距茧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长距茧蜂(Macrocontrus resinellae Lin.)在南京每年发生4代,以卵在寄主体内越冬,次年5月上、中旬成虫出现,寿命5~7天,每头雌虫产卵30粒左右,卵期6天,幼虫期15天左右,蛹期20~30天。本文还报道了各虫期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保护利用方法。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同型孢子蕨类植物有性生殖研究中卵发生和受精作用研究的一些新进展,包括颈卵器的形成、卵发育和受精作用3个方面.研究表明颈卵器来自于配子体生长点下方的原始细胞,其细胞质浓,核较大,位于细胞中央,原始细胞经2次分裂产生3层细胞,中间的为初生细胞,初生细胞经2次不等分裂形成1个卵细胞、1个腹沟细胞和1个双核颈沟细胞.卵成熟时,先后在卵细胞外产生分离腔和卵膜,进化的种类卵膜上形成了受精孔,首次证明腹沟细胞参与了受精孔的发生.受精作用研究表明精子是经受精孔钻入卵细胞的,受精时卵细胞剧烈地收缩和产生大的囊泡封阻受精孔可能是阻止多精受精的主要原因,接下来,受精卵经历核融合、雄细胞器的消化,合子细胞器的重排,质膜和细胞壁重建等过程,最终形成功能性合子.  相似文献   

9.
西宁地区油菜蚜虫蚜茧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宁地区寄生油菜蚜虫的蚜茧蜂的优势种是菜蚜茧蜂,占83.9%,田间寄生率以桃蚜最高,萝卜蚜次之,甘蓝蚜最低,蚜茧蜂卵的孵化率最高100%,平均为84.43%,雌雄性比为1.263:1。  相似文献   

10.
几种复合微生物杀虫剂对刚竹毒蛾的药效试验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应用3种白僵菌菌株、苏云金杆菌分别对2 ̄3龄刚竹毒蛾幼虫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4种生物制剂的毒力效果由高到低分别为白僵菌松毛虫菌株(永安)〉苏云金杆菌〉白僵菌刚竹毒蛾菌株(邵武)〉白僵菌松毛虫菌株(邵武)。应用白僵菌+苏云金杆菌+低浓度的80%敌敌畏复合杀虫剂对刚竹毒蛾2 ̄3龄及5 ̄6龄幼虫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复合杀虫剂的效果均高于单一生物制剂,其最佳组合为白僵菌松毛虫菌株(永安)孢子浓度为  相似文献   

11.
木毒蛾白僵菌优良菌株的自然筛选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通过对林间采集的天然木毒蛾僵虫蛹进行组织分离和单孢分离纯化 ,选取 12个典型单孢菌株在马铃薯虫尸琼脂培养基上的表现性状以及与不同菌株的室内外毒力测定试验比较 ,从中筛选出 Bm1-1、Bm2 - 7、Bm3- 3三个木毒蛾白僵菌优良菌株 ,并将最具优良品质的 Bm1- 1菌株进行大量生产和大面积应用防治示范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聚集度指标法和回归分析法,测定了锥栗珊毒蛾Lymantria viola Swinhoe幼虫在防治前后的空间分布型;研究结果表明,锥栗珊毒蛾幼虫在防治前后在林间分布基本成份是个体群,空间分布型均为聚集分布,文中分析并计算了林间调查的最适抽样数,列出序贯抽样分析表。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仙游县龙眼4种害虫——荔枝蝽蟓、荔枝蒂蛀虫、龙眼亥麦蛾、龙眼角颊木虱的为害特点及其测报技术,并提出综合防治对策和方法,供生产上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史料的爬梳与辨析,考证了不为学界重视且存在不少争议的地方名人——张去华的仕途沉浮。认为张去华拥有状元才干,为人正直,秉公执法,辅佐太子,历仕四朝,堪称朝廷端士,实乃宋廷股肱大臣,对宋代政局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通过测定碳钢在含不同浓度鸡蛋水解物的2mol/L(NH4)2CO3溶液中的阳极极化曲线,发现了适当浓度的鸡蛋水解物与阳极保护对碳钢的协同缓蚀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紫外光谱法研究了 Fe~(3+)、Co~(2+)、Ni~(2+)、Zn~(2+)四种过渡金属对 DNA 稳定性影响及与 DNA配位方式,结果表明 Fe~(3+)、Co~(3+)有稳定 DNA 的作用,Zn~(2+)、Ni~(2+)使 DNA 稳定性降低.  相似文献   

17.
采用PCR技术,对外形上易混淆的鲿科Bagridae 4种初级淡水鱼:中间黄颡鱼Pelteobagrus intermedius、普通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粗唇鮠Leiocassis crassilabris和Pseudobagrus kyphus进行线粒体控制区489 bp序列的分析. 结果显示:4个种间的碱基差异为12.88%,28个样品共得到7个单倍型,通过遗传距离和系统发育分析可见,粗唇鮠和Pseudobagrus kyphus的亲缘关系比较近,而中间黄颡鱼、普通黄颡鱼和另外2种鱼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8.
用α集团模型和少体理论方法研究了超核Λ^5He,Λ^9Be,Λ^6ΛHe和Λ^10ΛBe的基态结合能.所采用的α—α势符合低能Q—α散射实验及^8Be的基态共振能量,Λ—α势是用Λ-N势及α粒子密度分布函数拟合Λ^5He的基态结合能的实验值得到的,Λ—Λ势是通过拟合Λ^6ΛHe基态结合能的实验值而得到的.用一组α—α势,Λ—α势和Λ-Λ势统一描述这4个超核的基态结合能并得到了合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四株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生长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正交实验研究了淀粉、酵母膏、pH值3种因素对菌株HHE-P7、HHE-A8、HHE-P21、HHE-A26产絮凝剂的影响,得出了各菌株培养的优化比,并进一步通过实验证实在该优化配比的条件下,各菌株所产絮凝剂的絮凝效果都很高,对高岭土悬浮液的絮凝率达到95%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