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河南科学》2016,(5):792-797
以鲁克沁油田梧桐沟组w3油组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岩心、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将夹层分为四种,分别是泥质夹层、钙质夹层、粉砂质夹层和沥青质夹层.该区夹层以泥质夹层和粉砂质夹层为主,钙质夹层和沥青质夹层含量较少.泥质夹层和粉砂质夹层多为沉积成因形成,受沉积相的控制,钙质夹层多为成岩作用而形成,沥青质夹层分布于浅层,受构造形态与断层的影响较大.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夹层对上下砂层分隔性能不同,决定了砂砾岩储层内部连通区域有不同的发育特点.  相似文献   

2.
大港友谊油田沙三上亚段为近岸水下扇沉积,具有3套独立的油水系统。由于油气分布规律复杂,且对储层认识不清,导致油藏开发效果一直很差。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分析,以岩心分析资料、测井资料为基础,确定了沙三上亚段油气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岩相、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是沙三上亚段油气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辫状沟道微相内砂岩发育的构造高部位是近岸水下扇储层油气分布的最有利区域。通过地层精细划分对比、相带及砂体展布研究以及岩相识别等技术,认为沙三上亚段有利油气分布区主要集中于庄42井—庄1605井—庄1604井—庄47井区以及庄93X1井区和东北部的辫状沟道砂岩分布区。  相似文献   

3.
通过取芯、分析化验、扫描电镜等资料分析,对尼日尔三角洲的岩石学特征、沉积特征及储层的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以石英砂岩为主,长石质石英砂岩和岩屑质石英砂岩次之;主要发育水道和朵叶体系,其中水道体系可细分为主水道、砂质天然堤、泥质天然堤、底部滞留沉积;朵叶体系细分为朵叶主体、朵叶侧缘,两者共同由14种岩相类型组成。建立了西非重力流沉积微相的岩相组合模版,提出了重力流复合水道和复合朵叶的沉积模式;明确了储层演化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油田延长组发育致密砂岩裂缝,准确识别裂缝的填充程度有助于更好地评价和开发致密砂岩储层。运用延长组的岩心资料、成像测井资料和常规测井资料,统计裂缝的产状、填充矿物和填充情况,确定研究区裂缝主要岩性为细砂岩和粉砂岩,主要填充物为方解石,通过交会图和正态分布,总结了有填充裂缝和未填充裂缝的测井响应特征,对比了有填充裂缝和未填充裂缝的测井响应差异,选取裂缝敏感的测井参数,构建曲线变化幅度参数和曲线变化率参数,进而构建裂缝有未填充的综合指数识别方法。结果显示,感应测井对裂缝有填充和未填充响应有明显差异,孔隙度测井对裂缝有填充和未填充有一定的响应差异,岩性测井响应差异最不明显。将响应特征和识别方法应用于研究区2口井,对裂缝有未填充的综合识别率达76%。结果表明该响应特征和识别方法可为致密砂岩裂缝填充评价提供新思路,完善裂缝致密砂岩储层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5.
伊拉克M油田Mishrif组MB2油组为台内滩碳酸盐岩储层.基于岩心、薄片、测井及物性等资料,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碳酸盐岩沉积期微地貌恢复法为理论基础,研究中期旋回格架内台内滩储层沉积期微地貌特征.根据高频旋回内台内滩的迁移规律所反映出的可容纳空间变化特征将MB2油组划分为MSC1、MSC2和MSC3这3期中期旋回....  相似文献   

6.
东营凹陷北坡陡坡带发育有众多沉积类型的砂砾岩油藏,目前对该类油藏储层的发育特征认识不清,描述技术尚未成熟,必须对砂砾岩扇体内部的期次及其分布特征开展系统的研究。以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为指导,以地震沉积学为基础,通过井震结合的方法对砂砾岩油藏期次进行研究,将研究区地层划分为3个期次。以岩心、测井、地震分析为基础,明确扇根、扇中、扇端三个亚相特征,通过地震相分析及波阻抗反演技术明确各个亚相的空间展布范围,扇中亚相是储层发育的有利相带,对于油田指导砂砾岩油藏勘探与开发工作部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志丹油田长6部分砂岩放射性较高,且整体具有低阻特点.相对高放射性和低阻特征给测井识别砂泥岩带来一定的困难,易把相对高放射性砂岩当成泥岩处理,从而造成有效储层的漏失.以生产动态资料为根据,利用测井和岩心资料,结合岩石物理分析,对相对高放射性砂岩的成因及其储集性能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认为,研究区长6储层砂岩的相对高放射性是钙碱性火山物质溶解、蚀变造成Th、U的富集而形成的;火山物质沉积方式不同,相对高放射性砂岩储层自然伽马曲线形态特征不同,储集性能也有差别;水携式含凝灰质砂岩自然伽马曲线呈箱状、中—高值放射性,储集性能较好,空降型凝灰岩自然伽马曲线呈尖刀状、高放射性,储集性能较差.  相似文献   

8.
综合研究区不同时期的测井、分析化验、生产动态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9油组注水开发前后储层的特征进行对比研究,分析注水开发后大孔道发育的特征,从层内、平面、微观、层间非均质性4个方面,厘清储层非均质性对大孔道发育的控制机理。研究认为,大孔道发育是沉积、成岩作用与长期注水共同作用的结果;优势岩相分布的河道下部、心滩是延9油组大孔道形成的主要层段;单层层内渗透率大于30×10~(-3)μm~2、渗透率级差大于9、超邻层数倍的相对吸水量,是大孔道发育的一般特征;沿主河道、心滩主流线方向的井间是大孔道分布的集中区域;高岭石含量变化可以作为陇东地区大孔道形成的重要指示标志。同时,以模糊数学方法为基础,选取微相类型、比吸水指数、渗透率、渗透率级差、相对吸水量5个代表储层非均质性的参数,对陇东地区延9油组大孔道发育概率进行分类评价,可为相近储层条件的其他油田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储层隔夹层是流体在储层中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开展储层隔夹层认识和表征研究对油田中后期剩余油分布研究及开发方案的编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东河砂岩段海相砂岩储层,以岩心观察为基础,分析隔夹层的成因机理,将其分为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形成的两大类隔夹层。从岩心井隔夹层识别入手,开展电性特征对比、物性分析资料研究,识别出泥质、钙质和物性3类隔夹层,确立了非取心井隔夹层划分识别标准。进一步探讨了隔夹层的厚度、分布范围、垂向渗透率和产状4个主要因素在油田开发中的控制作用。隔夹层对油水的封堵能力与厚度、分布范围呈明显的正相关,垂向渗透率决定着注入水向上向下的波及程度和速度,顺夹层倾向方向注水往往易形成剩余油富集区。  相似文献   

10.
认识致密油藏的生产特征及产量递减规律,有助于实现该类储量的有效动用和效益开发.通过分析红河92井区试采井的历史生产数据,明确不同生产阶段产量下降的递减规律,建立了该井区长8储层致密油藏产量的指数和双曲产量递减模型,并利用模型对生产井未来产量、递减率等指标进行了计算和预测.同时提出温和注水、体积压裂及"压-采"一体化等开发策略建议,为提高致密油藏的采收率和整体开发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胜利油区沾化凹陷北部埕913-埕916井区沙河街组三段为研究对象,详细论述了近岸水下扇砂砾岩体的储集空间类型、特征;并深入讨论了近岸水下扇沉积不同微相内砂砾岩的物性特征,结果表明近岸水下扇扇中分支水道与扇中前缘微相内的砂砾岩体的储集性最好.  相似文献   

12.
孤岛油田东区东馆3边际稠油油藏,边水水体大,与主体相比开采有着明显的特征,已有的技术界限无法大幅增加产量。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油藏工程方法,借助数值模拟手段,对边际稠油油藏的开发方式、适宜于蒸汽吞吐开采的最小油层厚度等开发技术界限进行了优化研究,实施后取得了明显增油效果。该技术对同类油藏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基于铸体薄片、岩心相、测井相、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物性等资料,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系统研究长7储层特征,对其成岩相进行分析,旨在找出有利成岩相类型,并以此为依据,预测优质储层分布规律.结果表明:①西峰地区长7油层组为湖底扇重力流沉积,沉积类型为砂质碎屑流、浊流、滑塌体、泥质碎屑流,储集砂体以砂质碎屑流与浊流为主,滑塌体...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测井仪纵向分辨率对薄互层陆相页岩响应特征的影响,以准噶尔盆地二叠系风城组3组薄互层接触面全直径岩心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不同岩心取样方式,模拟核磁共振仪器不同纵向分辨对薄互层的核磁共振测量。研究核磁共振仪器纵向分辨率在不同薄互层厚度情况下横向弛豫时间T2谱的响应特征的差异,明确核磁共振仪器纵向分辨率对T2谱形态、核磁孔隙度、核磁T2特征截止值及几何平均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薄互层物性差别较大且仪器纵向分辨率较低时,T2谱形态不能准确反映真实储层特征,进行核磁测井资料解释需要考虑分辨率的影响;核磁孔隙度受仪器纵向分辨率影响较小,是薄互层探测区域的线性平均值;T2特征截止值和几何均值会受到较大影响,会造成核磁有效孔隙度、可动流体饱和度和核磁渗透率偏小。研究结果对薄互层型页岩储层核磁共振测井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核磁共振测井在页岩薄互层储层性质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大港埕海油田埕海DD区块位于浅海地区,钻井资料相对较少,主要依靠地震资料来进行储层的预测。钻井资料显示该区发育连片的火成岩,在利用反演属性与地震属性方法未能准确识别火成岩范围的情况下,为了研究该区火成岩的分布特征,采用了相干体切片技术和变密度浮雕显示技术方法,即先识别火山通道再识别火成岩最后精细刻画火成岩分布范围。结合地震、测井、录井资料以及地质体切割率分析火山喷发时期、油气成藏模式后,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火成岩分布为受火山通道控制的条带状展布,火成岩对油气藏起到了遮挡圈闭的作用。通过对埕海DD区块火成岩分布特征的研究落实了埕海DD区块储层的边界,为研究区井网部署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降低了实施风险。  相似文献   

16.
针对致密砂岩储层黏土矿物晶间孔隙定量表征不足的问题,以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和EDS能谱分析资料为基础,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6油层组黏土矿物及晶间孔隙的发育特征,将晶间孔参数定量化,对不同类型黏土矿物晶间孔进行定性与定量结合表征。在此基础上,根据矿物含量计算不同类型黏土矿物对储层孔隙度的贡献,探究其对致密砂岩储层物性参数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不同黏土矿物的发育特征及晶间孔特征有较大的差异;黏土矿物的孔喉和面孔率大小趋势为伊蒙混层>绿泥石>伊利石,类圆状孔隙和孔隙缩小型喉道发育较广泛;黏土矿物发育特征和孔隙结构是储层物性及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根据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结果,以及测井资料和试油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下寺湾油田龙咀沟地区长2油层组沉积相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下寺湾油田长2油层组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主要的沉积微相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道侧翼.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主要的油气富集相带,长2油层由下而上的沉积具有一定的继承性;沉积微相对下寺湾油田长2油层的分布及其油井产量有重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松辽盆地宝龙山地段砂岩型铀矿床的热液蚀变极为发育,常见高岭石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赤铁矿化和水云母—绢云母化等蚀变类型,以低温热液蚀变为主,呈现多期次、脉动性特点.铀矿物与热液蚀变矿物紧密共生,表明铀成矿作用与热液活动密切相关.初步分析,基性岩浆活动是促使热液作用的动因,有利的构造条件为热液作用提供了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19.
储层分类评价对于油田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而核磁共振技术在储层评价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利用核磁共振、扫描电镜、重矿物、薄片等实验数据,采用记点统计、离心截止值筛选、T2弛豫时间分析等方法对王龙庄油田的储层特征进行研究,认为储层的岩石类型以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原生粒间孔隙是王龙庄油田主要储集空间。油田内部各小断块储层类型差异体现了孔隙结构强非均质性的特点。结合沉积微相、物性以及核磁共振等微观实验,将储层分为3类,其中阜二段三亚段滩坝砂体对应A类孔隙结构,属物性较好的A类储层,该类储层是王龙庄油田的优质储层,该认识对指导王龙庄油田的调整开发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构型级次划分的指导下,综合野外露头、岩心、测井资料对东河砂岩储集层内部隔夹层的成因类型进行了划分,并进行了静态表征,将其划分为7个级次并归纳出平行状、斜交状和槽状3种隔夹层分布样式。通过注水见效、生产动态特征分析对隔夹层进行了动态表征,并将每种分布样式的隔夹层定性划分为3种井间展布类型:完全不遮挡型、部分遮挡型和完全遮挡型。为了实现隔夹层预测从定性到定量的跨越,引入了隔夹层控制系数的概念。通过动静结合,定量研究了3种隔夹层分布样式中隔夹层参数对流体运动的控制作用,并明确了隔夹层展布范围的预测方法。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实例进行了解剖。结果表明,基于静态模型、动态资料和数值模拟的隔夹层表征方法在滨岸相储集层中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