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产业转移不断加快及大力提倡创新创业的背景下,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空间分布格局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对二者空间演变耦合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不均衡指数及回归分析的方法对2005—2016年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湖南承接产业转移和创新产出地理集中度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2)不一致指数较低的地区较为集中,主要是长株潭城市群,不一致指数较高的地区分布较为分散,主要是郴州市、永州市和岳阳市;(3)2005—2016年湖南省不均衡指数总体表现为不均衡程度显著下降;(4)通信基础设施水平对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的非均衡格局具有正向影响,创新集聚效应、创新联系和工资成本因素对二者的非均衡格局具有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0年和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及2005年和2015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数据,测算黑龙江省每五年间迁移到全国其他30个省份的人口迁移选择指数及其变化率大小,分析黑龙江省省际迁出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黑龙江省省际迁出人口分布以北方地区为主且主要集中在环渤海地区,并逐渐向南方地区蔓延,尤其海南省迁移选择指数上升幅度最为明显.(2)黑龙江省迁出人口迁移强度在各地区具有较强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高值集聚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地区.从2000~2015年集聚区范围逐渐缩小,逐渐向环渤海地区集聚.(3)人口迁移强度变化率在北方地区较小,且始终保持稳定;南方部分地区变化率逐渐递增;西北及内蒙古地区变化率大多呈先减小后增加再趋于稳定的趋势.(4)黑龙江省迁出人口的迁移强度变化率在2000~2005年和2010~2015年间空间关联性不强,在2005~2010年具有较强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其中高值集聚区分布在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低值集聚区分布在天津地区.  相似文献   

3.
武陵山区作为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的交汇地带,是我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着力点.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从类型特征、等级特征、空间特征3方面对湖北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湖北武陵山区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旅游资源类型分布差异显著;其等级规模结构以高等级旅游资源为主,中低级旅游资源相对偏少;其空间分布上具有交通指向性特征,主要沿县级城市、交通干道及河流集聚分布,总体呈"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其分布密度的地域空间差异明显,且呈负的空间自相关性,"高值"地域单元对周边地区旅游发展的带动性不强,扩散效应尚不明显.湖北武陵山区可以通过构建南北旅游发展轴,打造两条旅游发展带,优化旅游交通网络,确立四大旅游功能区等措施来开发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4.
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土地供需矛盾、利用效率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如何实现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采用极差标准化法、熵值法、耦合协调等,对2006—2016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镇化水平的耦合协调、综合协调度和相对发展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2006—2016年,17地市的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土地利用效益波动态势较为明显,空间上呈现"济南—青岛"双核格局.(2)研究时段内,耦合度呈现波动式上升态势,上升幅度为0.001~0.029 6,但整体处于中高度耦合阶段;协调度整体稳步上升,上升幅度为0.010~0.045 8,但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轻度失调阶段;呈现沿海高于内陆的空间分异格局.(3)整体上,土地利用效益滞后于新型城镇化水平,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两者间的差距趋于收敛.研究表明山东半岛城市群存在新型城镇化与土地供给不充足矛盾,亟需调整城镇化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实现二者的良性共振.  相似文献   

5.
以哈尔滨市主城区为研究范围,应用百度地图POI零售业网点点状数据,运用核密度分析、最近邻距离分析、叠加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哈尔滨市零售业网点空间集聚特征进行探究.研究发现:(1)零售业网点数量分布不均衡性显著,各行政区内各业态比例差异明显;(2)不同业态类型集聚程度不一,高密度聚集区集中在城市传统中心区;(3)零售业网点空间结构呈现"南聚北疏"的发展格局,城市中心区呈现"T"字形结构,且由中心向外围集聚程度逐渐递减.  相似文献   

6.
探讨城市生活性服务业空间分布格局,对合理规划与建设服务型城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湛江市中心城区POI数据,结合多种空间分析方法,从空间方向与空间距离2个角度分析研究区生活性服务业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在空间方向上,各类服务业沿城市主干道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延伸,围绕居民与生活服务业呈环状分布,整体布局呈一主一副的双核心结构;湛江湾沿岸服务业集聚程度高于内陆地区与城市边缘区.(2)在距离尺度上,服务业集聚程度随距离变化而变化,在0~6 km范围内呈显著聚类模式分布,其中医疗卫生服务行业集聚程度最为显著,旅游休闲行业则最弱.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5—2014年南京市产业结构和用水结构的相关统计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的关联度和耦合度模型,研究南京市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的互动耦合机制及其关联性,结果表明:南京市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关联度在0.5以上,属于中等关联;产业结构对用水结构的关联序为第三产业(0.566)、第一产业(0.563)、第二产业(0.557),用水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关联序为生活用水(0.696)、农业用水(0.601)、工业用水(0.582);南京市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耦合的空间差异明显,主城区属于协调型,江宁区与六合区属于磨合型,浦口区、高淳区与溧水区属于拮抗型;南京市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的耦合度在时间上显示出阶段性波动的特点,第一阶段(2005—2007年)属于磨合时期,第二阶段(2008—2010年)从磨合转向拮抗时期,第三阶段(2011~2014年)逐渐向协调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探究民族山区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其规律,对振兴民族山区旅游经济、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有指导意义。以贵州为案例地,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实证探讨其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机制。研究表明:贵州省旅游景区等级分布上呈现"梭形"特征,不同类型景区地域分布差异较为明显。自然景区与人文景区整体均呈现集聚分布特征,但局部空间集散特征差异较大。自然景区空间分布密度呈现分散的点状格局,且具有沿行政驻地中心向周边扩散的特征;而人文景区空间分布密度呈现出以贵阳为中心的"中心密集、外围稀疏"的"十字架"放射状格局,且呈现明显的等级性与沿铁路网分布特征。贵州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格局是地形地貌、水文水系等自然地理因素以及交通条件、政策法规、区域经济与人口等人文地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合理规划、强化提质、整合规划、完善保障、人才建设等措施可优化贵州旅游景区的空间布局与业态提升。  相似文献   

9.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选取1990、2000、2006、2012年的常住人口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和半方差函数等方法,研究武汉城市圈人口空间分布与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12年城市圈人口密度呈现"西高东低,中间高、南北低"的特征,人口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空间对应关系;1990年以来,人口密度相似的地区在空间集聚分布,且集聚趋势不断增强;人口分布越来越不均衡,由空间相关引起的人口分布的结构化分异越来越显著;除东南—西北方向,人口分布的空间差异度在另外3个方向均增强;人口向以武汉中心城区、黄石市辖区集聚的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0.
城市扩张是城市化和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特征.以成都市中心城区及近郊区为研究区,应用空间分析统计方法分析了该区1985年、1995年、2005年、2010年四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尤其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分布及变化规律,从空间发展角度探讨了成都市的扩张过程和特点.结果表明:1985—2010年成都市的城镇用地从152.5km2增加到441.1km2,年增长速度为11.5km2.成都市城市空间扩张方式从沿主城区呈环状向外扩张到点轴式的扩张方式,再到以新城区为主要扩张方式演变;近25年来,成都市城市扩张主要占用的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占城市扩张面积的64.43%,其次占用较多的是农村居民点,占城市扩张面积的35%.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方法、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贡献率方法对2005—2010年闽清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动态特征和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2005—2010年,闽清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主要表现为林地、水域的减少,耕地、草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增加的趋势.(2)2005—2010年闽清县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0.718 8下降至0.715 7,局部呈现出一种下降的趋势.(3)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呈负向发展,其中林地锐减对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产生的影响最为深刻.  相似文献   

12.
运用DSR(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型,针对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问题构建山东省区域环境管理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并分析山东省区域环境管理水平的空间格局特征,结论如下:(1)胶济铁路沿线传统的工业和重工业城市以及以威海、日照为代表的沿海城市区域环境管理水平较高,鲁南地区的区域环境管理水平有待提高.(2)胶济铁路沿线城市以及枣庄市均呈现出明显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这主要是由于长期的工业化、重工业化以及快速城市化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3)鲁南等区域环境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的区域,应当根据自身的自然环境基础、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要求,及时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加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1~2016年中国地区MODIS NDVI时间序列数据集,使用Arcgis中的克里金插值法、线性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以此探究21世纪以来中国地区NDVI时空变化规律结论如下:(1)中国大陆地区NDVI时空变化特征,在每年春季夏季植被带从北向南逐步升高,秋季由南向北逐步降低,在东南地区受季节影响变化不明显,植被状况最好的季节为夏季秋季.(2)从空间尺度来看,中国区内呈现出东南地区高,西北地区低,其余地区居中的趋势.中国区域范围内植被NDVI呈现出上升趋势,在2001~2016年之间NDVI上升趋势较为明显,其中2005、2010和2012年NDVI出现了下降情况.(3)各分区NDVI上升的变化趋势与全国变化呈现基本一致.植被NDVI受气候因子影响最为显著,在不同分区内影响NDVI的主要因子并不一致.(4)2000~2016年以来除少数几年的月均NDVI最高值出现在8月份外,大部分年份NDVI最高值都出现在7月,2011~2016年7月均NDVI相较于前10年已整体升高至0.45以上.  相似文献   

14.
城市创新联系是区域创新体系形成的重要路径,是探究创新体系的空间特征、规律格局的重要依据.基于引力模型及其拓展对2005和2014年山东省17地市创新联系的强度、聚类、中心城市、方向、范围、辐射强度等进行探究,最后提出影响因素和优化对策.研究表明:山东省城市创新联系强度明显增加,但区域间差异仍十分明显,创新联系的第一和第三梯队范围明显增加;创新联系空间上呈现"济-青"双核结构,但有弱化的趋势,创新联系的网络化特征增强;联系方向上表现为显著的空间近邻性和中心性,出现多样化的方向指向;创新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和强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整体辐射格局未发生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5.
运用RS与GIS技术,以牡丹江市2005年和2010年TM影像和2015年Landsat8影像作为基础数据,运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马尔科夫转移矩阵及景观空间格局分析等方法对该区域内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和景观格局特征变化进行分析,从而能够找出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一些主要自然和人为因素.结果表明,在研究的10年期间:(1)耕地所占的面积呈现出了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这些增加的面积主要是由林地、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等转换的.(2)林地、草地的面积表现出先减少再增加,而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面积则一直在增加,且水域面积的增长速率由缓变快,使得牡丹江市土地利用强度处于逐步上升状态.(3)景观格局的主要变化表现为:景观格局优势度整体有一定的增加,增加速率由快逐渐变缓;而景观多样性整体先下降后上升,所以景观均匀度一直比较平稳.(4)在众多人为因素中,人口的快速增长、经济的迅速发展、政府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政策对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产生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产业空间联系是区域经济联系的核心内容,对促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投入产出模型中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联系强度测度模型,并结合社会网络方法分析产业空间联系方向、分异特征及网络结构。研究结果表明:(1)产业联系强度以京九、京广、沪昆铁路为主要发展轴向两侧降低,主要联系方向具有中心和地域邻近指向性;(2)从空间分布形态来看,主要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点向四周降低,产业对外联系总量较低的区域基本分布在3个核心省会城市构成的三角区域周边,呈现核心—边缘特征,同时部分地区形成"洼地"和低值集中区;(3)从网络格局来看,主要以少数大城市为核心建立复杂产业联系网络,且发育不均衡;南昌、武汉、长沙、岳阳、宜春、常德等城市在网络中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商洛地区全新世古文化遗址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主要从古文化遗址的海拔高程、面积及距河流远近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全新世大暖期的开始,气候的好转,使得商洛地区新石器文化的产生,老官台文化应运而生,文化面貌地方性特征比较明显,本区域新石器早期与后期的文化发展稍落后于关中、山东地区.(2)仰韶文化期间,随着气候变暖、生存条件的改善,遗址数量最多,面积相对最大,分布最广,可以说是本区域的文化鼎盛期.(3)在这以后出现文化缺失,古遗址极少,尤其是龙山时期,这是由于仰韶文化半坡时期之后一次明显的洪水事件,从而导致文化发展的中断,以至于后来被二里头文化所替代.(4)四期古文化遗址的平均高程大多数都位于800m以下,靠近河流地区.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陕南人口与经济空间关系及格局演变,以期为陕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采用不均衡指数、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和人口经济一致性系数,利用Arc GIS 10.3软件,对陕南2000—2016年人口与经济空间关系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2000—2016年,陕南人口与经济分布集聚趋势不显著,并且存在不协调发展现象;以2006年时间节点,2000—2006年呈现经济要素集聚为主,2007—2016年转变为人口要素集聚为主。(2)陕南各县区经济地理集中度逐年上升,集中分布趋势加强,相比陕南整体的人口与经济不均衡指数,各县区平均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指数较大,集聚趋势更显著。(3)陕南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地区差异明显,呈现"核心—外围"分布,以汉台区为例的市辖区集中程度显著增强,留坝县、佛坪县、宁陕县和镇坪县一直是经济分散区。(4)陕南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一致的区域范围缩小,人口集聚略高于经济集聚的区域范围增加,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高值区出现分离。陕南人口与经济不一致发展趋势明显,将在一定程度上对陕南人口、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起制约作用。为了促进陕南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还需注意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之间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以扎龙湿地2005年和2016年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利用GIS、RS技术,SPM软件对扎龙湿地景观进行分类,并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分类结果进行重采样,得到不同空间粒度的景观类型分布图;然后利用fragstats景观分析软件对不同粒度的景观格局进行统计分析;最后利用SPSS对景观指数和空间粒度做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景观格局特征对空间粒度有很好的响应.  相似文献   

20.
如何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协调发展是当前地区发展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基于"三生"空间评价体系,本文以湘江流域为研究区,运用格网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重心公式等研究方法研究分析了近15年来湘江流域"三生"空间时空分异格局并分析了其内在演化方向。结果表明:(1)近15年来湘江流域的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以扩张为主;生态空间明显缩减。(2)湘江流域"三生"空间演变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导致建设用地的需求剧增,从而占用了大量的农业生产用地以及林地、草地等生态用地。(3)3类空间在多个尺度上都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特性,空间聚集特征明显。在研究期内生态空间自相关指数有所下降,表明15年间湘江流域"三生"空间的发展呈现不均衡的发展态势,对生态空间格局具有一定的破坏。(4)15年间生产空间重心向南偏东移动,生活空间重心向北偏东移动,生态空间重心向南偏西移动,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重心移动趋势较为缓和,生活空间重心移动趋势前期剧烈而中后期缓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