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不仅提供了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生物资源,也构成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物圈环境.生物多样性系指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它们的遗传及变异多样性.众多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人类作为这个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之一,其生存与其它物种的生存息息相关,如果其它物种从地球上消失的话,人类也将无法生存下去.保护生物多样性,保证生物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一项全球性的任务,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生物资源、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着水资源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南部降水增加,北部减少,进一步加剧我国水资源南北分布的不平衡.迅速的气候变化将加速物种的绝灭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促使陆地物种向两极方向和高山地区转移.气候变化使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化;农业生产成本和投资增加.因此,气候变化将影响着未来自然资源的数量和地域分布及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保护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新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目的是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和途径。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的共同财富,由于近几十年来人口数量的剧增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生物资源的过度剥夺和对生物生活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已造成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和物种的灭绝,因此保护生物学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就其内涵、研究热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方面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自然保护对人类有两重意义.我们对生物资源的保护,即对使用生物圈的管理,使之不仅对我们这一代发挥最大的和持续效益,而且还为满足我们子孙后代的需要保持其潜力,使他们有利用多种资源的选择性.如果一个物种或一个生态系统在我们手中遭到破坏,我们的后代就永远失去了利用它们的可能.我们现在使用"保护"这一词,它既有"保存"也有"使用"的含义.  相似文献   

5.
大自然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大自然中的植物、动物等生物资源是人类繁衍和发展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财富。它不仅为人类提供食物、纤维、木材,为人类健康提供重要的营养品和药品,而且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但由于气候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类对大自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破坏,导致近百年来全球物种灭绝的速度加快,增加了自然生态和环境的脆弱性,同时也降低了自然界满足人类需求的能力。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  相似文献   

6.
关于生物多样性丧失与保护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阐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丧失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根源不在于物种和生境本身,而在于当今引导人们经济活动的经济体系,特别是其中的价格体系没有全面准确地反映出生物多样性的各种价值,致使人类社会无代价地滥用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文章提出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经济措施就在于运用生态经济规律对当今不完善的经济体系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7.
环境的急剧变化,对伴随人类一起生存在地球上的动物,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因为它们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远不及人类。就鸟类而言,世界上已有近百种鸟类已经灭绝,大约每隔3~4年就有一种鸟类从地球上消失。经过长期研究证实,一个物种并不象云雾中的一个分子那样简单,物种是生物中一个独一无二的类群,它是千百万年前与最亲缘的物种分道扬镳后形成独立谱系的顶点。因此,一个物种一旦灭绝是不可再生的。地球上生存的物种,包括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等大约有500多万种。迄今为止经过分类研究并且予以定名的约有140万种左右,仅占物种总数的28%,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物种还没有被发现和研究。因此,人类对自然界依然处于认识阶段,而  相似文献   

8.
自然,包括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双重意义:从人类利用的角度,属于资源;从人类生存条件角度,又属于环境。对自然资源的分类,根据有无生命,而分为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根据能否更新(再生),而分为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生物资源属于可更新资源,非生物资源中的水、土、光、气,也属可更新资源,只有矿物、化石等才是不可更新的资源。  相似文献   

9.
海南岛尖峰岭淡水龟类考察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龟类是被誉为“活化石”的一支古老的爬行动物,也是重要的生物资源,数千年以来一直为人类所利用。我国龟类资源丰富,但近些年来,由于过度捕猎、龟类贸易以及栖息地破坏等原因,已经导致龟类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几乎所有种类都已成为濒危物种,部分种类已经  相似文献   

10.
生物资源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活的物质基础。本文探讨了人类活动对生物资源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指出人类的许多经济和社会活动已对生物资源构成了严重威胁,如毁林开荒、乱捕滥猎、盲目引种、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等。只有尽快采取措施,制定政策法规,加强宣传教育,积极保护环境和生物资源,人类才能与大自然合谐统一、健康持续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1.
攀枝花生物资源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攀枝花地区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对该地区生物资源形成和分布的影响,并用生物资源学的方法,从种质资源、经济物种资源和生态效益资源来加以分析,展现了攀枝花生物资源的概貌。  相似文献   

12.
北部湾海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海域之一,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生物资源。北部湾还蕴含着极丰富的微生物资源,是新物种、新基因、新药物、新生物材料的潜在来源。为更全面地了解北部湾海洋微生物的研究现状,促进北部湾海洋微生物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本文综述了北部湾海洋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和代谢产物活性成分多样性,为深入研究北部湾海洋微生物,开发和利用北部湾海洋微生物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野生物种为人类的生活作出了无数贡献,但许多贡献却鲜为人知。从人们对印刷本文的纸张上浆用的玉米淀粉到治疗高血压用的章鱼提取物都是野生物种对人类的奉献。而且,如果人们更加深入细致地研究天然产物,收益就会更大。然而提供天然产物的野生物种正濒临灭绝的危险——目前是每天损失一个物种。因此,为了人类自己的长远利益,我们应该停止这种破坏物种的行为。  相似文献   

14.
重要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重点实验室是经安徽省人民政府2003年批准,首批建立的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之一。该实验室植根于安徽省及周边地区丰富的生物资源,针对区域内许多重要动植物物种濒临灭绝和许多珍贵生物资源没能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等现状,以生态学博士点和生态学、植物学、细胞生物学三个硕士点为依  相似文献   

15.
濒危物种的评估和保护———《红色名录》的编写自然环境恶化、人类活动胁迫(环境污染、过度捕捞、海岸建筑等)的加剧,使沿岸海域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有些优势种和经济种已失去其数量优势而沦为偶见种或稀见种,甚至成为濒危种。海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从根本上的改变,破坏了重要生物资源的补充与再生。为了加强生物多样性和濒危物种的保护,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已在20世纪90年代编辑出版了一套《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其中包括脊椎动物的哺乳类、鸟类、两栖类和爬行类,共3卷。2000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  相似文献   

16.
《大自然》1992,(4)
在人类的家园——地球上,迄今生存繁衍着约150万种动物、31万种植物和20万种微生物.这些瑰丽多姿的生物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了相生相克、同荣共衰、协同进化的巨大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这种相生相克的协同关系,主要是由物种之间无数条食物链和多种多样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关系——也就是我们形象地称之为"生态链"联结成的.各个物种则是生态链上的相互制衡的环节,一旦某个环节被人为地打断,就会引起一系列生态关系的连锁性失衡,导致各个物种的共同衰亡,给人类招  相似文献   

17.
《国际学术动态》2006,(2):F0003
随着现代生物科技的突飞猛进,人类认识自然、研究自然、开发利用自然的社会需求不断增加,生物资源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上世纪末,发达国家的一些著名大学和研究院纷纷利用各自的学科优势设立与生物资源相关的研究和教学单位。家蚕和蜜蜂是我国具有明显特色和产业优势的生物资源,如何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家蚕和蜜蜂的生物资源产业,也是我国科学家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8.
南海珊瑚岛礁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特色海洋和渔业生物资源及其多样性的保障。砗磲是珊瑚岛礁的构成物种,具有优良的造礁、固礁护礁功能,并为其它岛礁生物提供栖息地、繁育和庇护场所;近二十多年来,在人类活动和全球环境变化影响下,砗磲及珊瑚等岛礁生物资源受到比较严重的破坏,其岛礁生态牧场天然参与者和构建者的功能受损明显。我们突破砗磲幼虫虫黄藻植入难点和变态率极低的瓶颈问题,率先在海南成功研发了砗磲规模化人工繁育和中培技术,并进行了放流增殖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目前和今后砗磲及珊瑚等生物资源情况依然严峻,期望今后开展更系统、科学、更大规模的基于砗磲、珊瑚及其它重要礁栖生物的放流增殖与生态牧场构建,全面恢复南海珊瑚岛礁的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推动南海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生物资源是20世纪末才被纳入刑法保护的范畴.印度和圭亚那有关生物资源保护法设立了针对侵害生物资源犯罪的刑法制度,为生物资源提供较为完善的刑法保护.我国生物资源丰富,而所遭受的生物海盗侵害亦很严重.我国应借鉴印度和圭亚那的经验,尽快制定有关生物资源保护法,建构生物资源的刑法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20.
生态位原理需要每个物种(当然包括人类)在自然界中找准自己的生态位,避免生态越位,避免生态位过量重叠。如果人类与其他大量的生物物种争夺生态位而发生生态位重叠(如人类为满足自身粮食需求而大量砍伐原始森林种植谷物),竞争失败的往往是其他物种(森林里的众多植物和动物)。植物的命运是马上被消灭,动物尽管可以逃到其他森林地带,暂时躲过劫难,但与其他森林里的相近动物就会发生生态位重叠而导致激烈的过度竞争,最后仍会大批死亡。另外,当由于人类的活动使自然环境发生较大改变(如环境大范围严重污染)时,大量动植物的生态位会发生较大改变,从而无法生存而先后消失消亡。以上两种结果反过来使人类的生态位发生改变,因为那些动植物是人类的生存环境——生态位的组成部分,况且人类对环境的污染本身也改变了生存环境——生态位的构成之一要素,最终会导致人类发展的不可持续、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导致毁灭。所以,人类欲健康发展、永续存在,就必须恪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