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朱天心的《古都》,以一种个人怀旧的"回望"视野,以记忆之城、现实之城、"他者"之城的时空交错的叙事方式,完成了台北乡土性家园想象、后现代性的失乐园想象、第三世界殖民性和乡土性的多元文化身份的想象与呈现,打破了普遍存在的"后现代性"一元中心想象的局限。  相似文献   

2.
讨论郭象《庄子注》中的心、性概念及其关系问题。从个体的角度探讨了郭象哲学中的心、性基本涵义,认为郭象引入了"性"的概念以规制"心"的运用。郭象"性"的概念具有形式化的特点,有比较明显的道家色彩。需要注意的是,圣人之心、性不同于普通个体,圣人之心、性的运用在郭象理想政治的构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习明 《科技咨询导报》2007,(32):165-165
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之所以普遍具有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其深层因由乃在于拥有集群创新优势和有利于集群创新的内在机制。资源完善性、协同互惠性、组织结网性、竞合相携性,就是其中最明显的优势。可把集群创新的内在机制,抽象概括为由四个基本环节"确认创新目标"、"组建创新团队"、"实施创新方案"、"分享创新成果"组成的逻辑流程。  相似文献   

4.
孟子以"白羽之白"等喻,驳斥告子"生之谓性"说,旨在说明人之价值的独特性。从语言之维来看,用以指认外在色调而存在于观念中的"白"一旦用于指认羽、雪、玉等具体事物的"白",便内涵殊异;同样的,用以指认内在质性而存在于观念中的"性"一旦用于指认具体的人、牛、犬的"性",此三种"性"之殊异便判若云泥。由此,孟子才能阐发"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者,并将人性独有的"善端"扩而充之,以祈向仁义之道。  相似文献   

5.
"NP了"是汉语语法研究中广受关注的一种句式。论文从北京口语事实出发,发掘出该句式的更多类型,指出述谓性、变化性、完成性是句式的成句条件,并对"系列推移性"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6.
通过问卷调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学生思想政治情况主流良好,总体上积极务实、健康向上,值得肯定。同时也反映出"四性"问题值得深刻总结和反思。学生对思政课的价值肯定存在"被动"性、学生思想行为的特立独行性、思政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紧迫性、教师因素的关键性。解决好"四性"问题,才能切实增强和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时间具有顺序性或序列性,所以能够用"前"与"后"来指称。序列性时间表达的是在先和在后的时间关系,所指称的时间既可以是指示性的,也可以是非指示性的;时间事件之间构成一种绝对的、静态的序列。将时间系统中"前、后"概念的认知和表达与时间的序列性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描述和阐释汉语时间词汇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8.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5,(4):117-121
论述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宏阔背景及其可能性和可行性,从国家发展和区民俗传播角度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应立足于国家战略发展,寻求创新路径的地缘性、层次性、阶段性、生态性、互动性等发展,认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环境中民俗传播的习染性、回环性、启迪性、、创新性对当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当前,教师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取向,就是从"徳性论"的视角出发来讨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追求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回归徳性生命本身、回归生活世界。本文力图从"徳性论"的角度来探讨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徳性发展和徳性境界。  相似文献   

10.
荀子一方面认为人性"本始材朴",另一方面力主"性恶"。"性朴"与"性恶"非但不存在任何矛盾,而且从"性朴"到"性恶"存在着思维发展的内在逻辑。"性恶"是以"性朴"作为前提,"性伪合"将荀子的"性朴"与"性恶"联系起来,共同构成了荀子的人性论,从"性朴"到"性恶"是荀子人性论发展的必然逻辑,"性朴"是"伪"的基础,"性恶"是"伪"的对象。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朱熹理学道德观对于先秦儒学道德思想的异化,指出理学在其对儒家之贡献背后包含着对儒家思想的异化与侵蚀。它一方面使先秦儒学走向停滞,使中国的思想文化走向停滞,压制了思想创新;另一方面,它在社会的历史实践,固化了纲常伦理道德,强化了君主专制。  相似文献   

12.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它的“天人合一”观念由来已久,至今绵延不断,并且不断演进、重构和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地球村”的生态环境发生问题。中国乃至广东都面临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从儒家思想中寻找生态伦理的本土资源,不仅具有历史借鉴作用,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权本位”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根本特征。儒家为王权本位思想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孔子为它奠定了重本主义、重位主义等主要的哲学思想;苟子贡献了王道政治学;孟子则贡献了“民本”的配套理论。  相似文献   

14.
在荀子的德性修养论中,"诚"的思想占据了重要位置。与其他儒家学者一样,荀子也从天道之诚来推证人道之诚,并且认为"诚"是养心的最好方法,通过具体的外在修养功夫以达"诚",使"诚"由个体扩充至群体,最终达致"群居和一"的理想社会,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对"慎独"的体悟。  相似文献   

15.
名震中外的大数学家秦九韶曾是宋代道学的忠实信徒。道学思想方法对秦九韶极其《数书九章》有积极的影响影响,主要表现在关于数与道统一的思想;关于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关于探究数学算理的思想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秦汉时期,方仙道炽热弥漫。董伸舒吸纳秦汉方仙道炙热背后所弥漫的祥瑞灾异说,将其与阴阳五行结合。借助祥瑞灾异论,董仲舒一方面为其大一统的“忠君”理论张目,一方面又力图贯彻儒家的“王道”主张。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代各家学说中大多有“无讼”的思想。这种思想自儒家被确定为主导思想后,对于后来的司法执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它对社会的和谐、矛盾的解决以及司法成本的节约等方面仍然有着积极而现实的作用。但其不利法律信仰的形成、权利观念的培养等负面的影响也不容否定。  相似文献   

18.
"中庸"作为儒家的核心思想,对"奉儒守官"、"一生却只在儒家界内"的杜甫有着深刻的影响。文章以杜甫对六朝诗歌的评价为中心,通过与陈子昂、李白以及元结文学主张的比较,侧重分析杜甫诗歌理论中所体现的"中和"思想。杜甫主张"历代各清规","不薄今人爱古人","转益多师是汝师",以他所坚守的儒家标准,使其文学主张取得了"好古而不遗今,务华而不去实"的"中和"效果,这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杜甫的"中和"思想。  相似文献   

19.
从儒家德性论超越性内涵的当代价值、审视和借鉴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儒家道德文化的批判、西方反现代化思潮及其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批判与诊断三个方面来分析和探寻当代中国人德性建构的伦理资源与实践线索。  相似文献   

20.
程朱理学原本是清朝官方的意识形态,具有广泛的士绅社会基础。曾国藩创建湘军,在指导思想上具有鲜明的理学文化色彩,坚持以"仁"、"礼"为立军之本,以"朴"、"廉"为募勇之要,训练兼施,"训"重于"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