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龙辉明 《科技信息》2009,(9):180-180,188
自古以来,“乡愁”就是中国文学的一大主题。鲁迅把对故乡这份爱恨交加的感情隐讳在他的作品中.从而造就了鲁迅作品的一种说不完、道不尽的文化思想底蕴和乡愁情感氛围。这是一种普通的儿女思乡之愁,更是一种深重的文化乡愁。乡愁是记忆与现实的反差:乡愁是对故园与生俱来的无比忧患;乡愁慰藉呐喊与抗争。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全球化的压力下,文化的全球化加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身份"焦虑,人们迫切需要找到可以抒解文化"乡愁"的载体。这种乡愁意识既是全球化挤压下本土文化觉醒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反抗形式,它是全球化的结果。这种乡愁的寄托也使戏曲的传播拥有了新的意义和价值,特别是电视戏曲节庆晚会成为现代"集体乡愁"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3.
日籍华人女作家弥生诗集《之间的心》通过东瀛日本的痛苦体验与浓烈的乡愁,抒写沧桑而美丽的中国形象;通过记忆中的母爱,生成母亲般慈爱、包容的中国形象;立于中日"之间",从审视他者中自我反思,关注"活的中国"与现代世界的互动,抒发对祖国绵绵不尽的诗意回望。弥生笔下的中国形象和华人作家在中日之间共有的"间性"写作,具有独特的异质审美价值,既与本土文化对话,又与全球语境对话,是一种走向"间性哲学"的跨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4.
现代抒情性乡土小说构筑的乡土乌托邦不是现代社会的理想摹本,而是出自一种文人的诗学理想建构.他们对乡土中国的乡愁式回望,既体现了为现代社会重新寻找伦理法则的努力,也渗透着沉重的理性追问.  相似文献   

5.
白先勇的小说创作体现出深深的"乡愁情结",这一情结集中体现在短篇小说集《纽约客》、《台北人》中."乡愁情结"的具体内容是亲情、友情、怀乡之情以及所包含的今昔之感、故国之思,也有某些女性形象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扭曲和畸变.白先勇小说的乡愁,有甘美的丧失与精神病魔两种意义,这种意义通过空间、时间、历史、文化等多层面得以展示,其创作历程寓言式地指出了人类历史的沧桑以及随之产生的无常和苦谛.  相似文献   

6.
《柏慧》中说:“没有了记忆,也就丧失了理性。”受难情结与故园情结可以说为张炜小说的“记忆”提供了了无尽的源泉,张炜的小说一殷都是在故园的变迁与人物的受难的相互交织中展开的。  相似文献   

7.
"梦幻"作为人类常见的心理和生理现象,并不单纯是梦幻主体内在精神世界的产物,其来源和内容是同梦者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自身所担当的女性角色的认知、反思和确认,是现代女性与"梦幻"产生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现代中国女性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小说文本——张爱玲的《霸王别姬》和铁凝的《世界》为例,具体论述现代女性小说如何通过女性人物的"梦幻"来传达对女性角色的反思和确认,以及其中所体现出的现代女性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8.
"暗疾"不仅是鲁敏一篇短篇小说的名字,综观鲁敏的诸多小说,如《取景器》、《正午的美德》、《纸醉》、《博情书》、《百恼汇》等,虽没有以"暗疾"为题,但小说的核心人物都是与"暗疾"紧密相关的。如果说"暗疾"是鲁敏有意无意间对现代人们生活的一种隐形的概括,那么这种"暗疾"的由来就不得不归结到现代文明对人们日常生活及心理的侵蚀。人们对物质生活的无限度追求所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正是鲁敏小说中所呈现的"暗疾",包括精神与身体。实质上,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其最终指向都是对精神的残蚀。  相似文献   

9.
励健 《科技信息》2010,(35):J0290-J0290,J0433
《心》是日本国民大作家夏目漱石晚年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小说的第一主角"先生"对"静"的感情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萌"。"萌"虽然是现代年轻人的新语,但这种感情元素在日本明治大正年代的作品中也有所反应。本文将"萌"界定为具备幻想性、单纯性和选择性的"纯爱"情结,是现代物质社会中信仰纯爱的人的救赎和理想。无论是大正时期小说《心》中的"先生",还是现代社会的年轻人,被社会性别意识和金钱关系束缚的心灵深处都向往理想的纯爱。本文试探索"先生"的感情世界,比较"先生"对"静"的感情与"萌"这一感情元素得分相似,解释"先生"的内心寄托。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的英文长篇小说《唐人街》并不以艺术性见长,而重在彰显中国文化的优质品性。小说叙写了大都市纽约唐人街上冯氏一家的生活,但着力的是尽管生活艰辛,却洋溢温情、宽容与和谐的理想家庭形象建构,这个华人家庭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实质。小说还通过还原童年经验来演绎具有家庭精神的中国文化,这种自传式写作更加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认同。而小说中多元文化景观的展示、皈依乡土的强烈意向和中国文化现代价值的全面张扬,具有全球化表征,中国文化成为“主题化的乡愁”。小说从时间和空间双重维度强化了怀旧意味。  相似文献   

11.
福克纳在家族神话史诗"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中,利用母题再现来探讨南方问题,通过分析小说中反复再现的母题,考察福克纳世系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和美国南方精神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陈建华 《科技资讯》2012,(16):166-166
通过参加2011年学校组织的"国培"远程网络教育,使我对"初中现代小说解读与教学策略"有了全新的认识,解决了在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困难和主要问题。现就以鲁迅小说《故乡》为例,谈自己有效教学小说的做法。  相似文献   

13.
《飘》追忆南方那古老的文明,是由于现代工业文明而导致的失落感和逃避工业化社会氛围的愿望,是一种逆向审美心理,斯佳丽丰富的内心追求,契合着读者的接受意识,使其成为“飘”不去的“乱世佳人”。塔拉庄园与斯佳丽的意识活动组织在一起,契合着现代人追寻“精神故园”的内在需要以及生命深层的某种寻根欲望。  相似文献   

14.
孙犁以"荷花淀"和"山地回忆"等系列抗战题材小说获得崇高的文学荣誉,本文主要讨论孙犁20世纪40-50年代的农村题材小说创作。《铁木前传》、《秋千》、《村歌》等反映建国前后中国农民土改运动、合作化运动的农村小说是作者真诚思考、真实体验的结果,跟作者的审美理想、人道情怀相关。作品在抒情写意的青春画面中渗漏了迟疑、含混、暧昧的意绪,呈现出丰富的审美蕴涵,与同时期被主流意识形态所推崇的政治化、模式化、概念化的小说拉开了距离。  相似文献   

15.
四十年代的乡土小说,以战争为底色,以"乡土"、"家园"为中心概念,在生命意识和生存方式的追寻中,暗合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民族精神。丁玲、周立波等小说中的英雄,以"忘我和无我"为生存方式;吴组缃、姚雪垠等小说中的村民,以"大公有私"为生命形态;师陀的小说,既写出陈世德们对生命的"挥霍",也写出了葛天民们对家园的"凝望";萧红笔下过份"麻木"的生命背后,更凸现了作者对故园的眷恋;"自然"的生存状态,是沈从文小说所追寻的理想极地,那不过是表达了作者"洞察人性洞府"的企盼;沙汀刻画的是乡土的"奇丑",批判的是"有乡土而无家园,有生命而无人生"的"内地文化"。  相似文献   

16.
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主库切是南非当代著名作家,他被评论界认为是当代南非最重要的作家之一。1999年,他的小说《耻》为他赢得了标志小说创作成就的英国布克奖。库切作为南非"后殖民"文学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一个具有双重文化品格的作家,南非的本土文化和欧美文化都在他身上留下了烙印,这种独特的文化品格使其小说《耻》表现了与以往文学作品截然不同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7.
《柏慧》中说:“没有了记忆,也就丧失了理性。”受难情结与故园情给可以说为张沛小说的“记忆”提供了无尽的源泉,张伟的小说一般都是在故园的变迁与人物的受难的相互交织中展开的。“对f苦难的真切的感觉,痛心疾首的忧患,都源于生命的深层,它永远也没法伪装。这种颤栗和恐惧像影子~样难以摆脱、难以遗忘。”①受难情结使张伟保持了一道对人生苦难持久的理性注视的目光;故园情结则使张伟的作品总有~种浪漫的怀想、~种热切的回归、一种茫然的失落的交织。张伟的小说常常是受难情结与故园情结丝丝缠绕的结晶。诺曼·N·霍兰德说,…  相似文献   

18.
谷卿 《当代地方科技》2010,(22):162-163
张颐武的《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化发展史》为"30年的文化画出一幅速写式的,但却充满着独立分析和独特视角的图像",让我们沿顺着"新时期"、"后新时期"和"新世纪文化时期"的变迁与发展,来体验正在经历着的文化记忆,并通过回顾历史对当下的经济、文化现状作一次清醒的审视与考察。  相似文献   

19.
反讽是一种重要的小说叙事策略,它在《献给爱米莉的玫瑰》中得到了非常巧妙的运用。反讽手法,尤其是言语反讽和人物反讽在小说中的的得体运用,既深化了美国南方新旧矛盾冲突的内涵,同时为读者提供了新鲜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20.
"表意性"和"音乐性"是黑人小说的鲜明族裔特色,是黑人文学重要的文化基质,而比喻性语言是黑人文学的表意策略。拉尔夫.艾立森的短篇小说《在异乡》中积极修辞的广泛使用成为小说的主要表意手段,而音乐背景在小说主人公感情的跌宕起伏中推波助澜,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小说标题的多维阐释空间与文本语言的"表意性"和"音乐性"有机结合,成为水乳交融的整体,使小说主题思想得以升华,表现了主人公在"情感的故乡"和"心灵的异乡"之间求索的心路历程,彰显了黑人小说独特的美学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