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杨铁崎 《科技资讯》2014,(34):240-240
该文从口腔常见疾病及其表现和危害出发,说明患者患病后必须到正规医院就诊的重要性。同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吸入性肺炎、胃肠道系统疾病、神经内科疾病、肥胖病、艾滋病以及孕产妇疾病等全身疾病与口腔疾病密切相关,可见口腔卫生行为与口腔保健对增进身心健康、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进而阐述了口腔预防医学的发展及其在口腔卫生行为养成与口腔保健中的意义,给出了健康口腔卫生行为的内容和自我口腔保健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1254例胃部疾患病人中的255例胃粘膜肠化生病人的回顾性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HP)阳性及肠化生在发病年龄上大于55岁者较小于55岁老常见,HP阳性患者肠化生发生率显著高于HP阴性患者。表明HP感染与胃粘膜肠化生二者之间存在着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利用图像分割技术,去辨别染色后的胃部切片是否有HP(Helicobacter Pylori幽门螺旋菌),并给出了一种二维直方图与FCM(Fuzzy Clustering模糊聚类)相混合的图像分割方法.运用色彩特征抽取技术,可以更加精确和快捷地识别HP.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旋杆菌在胃部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是胃部疾病演进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胃癌患者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检出率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胃癌与幽门螺旋杆菌的相关性研究也得到了进展,同时在临床应用中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对胃癌的治疗和预防的作用也得到了一定的研究。本文就近些年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探讨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癌发病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治疗状况。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CSG→CAG→IM→DYS→GC的病理变化过程密切相关,且HP感染引起的胃部病变过程与人体免疫关系密切.HP致病过程与胃黏膜病变基因表达和细胞分子学行为的改变有关.而Se也与人体免疫关系密切,且Se与胃黏膜基因表达和细胞分子生物学行为的变化也关系密切.最近,有资料显示胃窦炎患者胃窦组织中Se与HP感染有关.在胃癌前病变胃黏膜损害的患者中Se水平相对降低,并有资料显示在HP感染的CSG→CAG→IM→DYS→GC过程中Se水平是有明显改变的.  相似文献   

6.
放线菌属在自然界分布广,正常寄居在人和动物口腔、上呼吸道、胃肠道与泌尿生殖道,常见有衣氏放线菌、牛放线菌、内氏放线菌等.引人致病主要是衣氏放线菌.  相似文献   

7.
消化性溃疡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之一,多年来对其治疗一直延用抗酸剂和H2-受体阻滞剂等药物. 经多年研究证实:HP是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胃窦炎、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样淋巴瘤的主要致病因素,并与胃癌有密切关系,因此,根除HP已成为防治这些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虽然目前HP根除方案较多,但不十分理想,为此我们采用达克普隆治疗消化性溃疡及根除HP,旨在探索一种消化性溃疡的根治方法.  相似文献   

8.
对两组家兔的胃肠道分别进行在体提取液单向灌流,并定时收集胃肠灌流液,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建立标准曲线,以绿原酸的浓度为指标测算吸收情况。结果表明,提取液中的绿原酸在家兔胃肠道部分均有明显吸收,且小肠段的吸收程度高于胃部。  相似文献   

9.
壳聚糖在新型给药系统中的最新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壳聚糖作为新型药用辅料,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其应用的开发和研究已渗透到了药剂学的多个领域。壳聚糖作为非病毒基因载体,是近年来主要的研究热点之一;将其应用于眼部、鼻腔及口腔给药,以及作为胃部、小肠和结肠的特异性给药载体,在近两年内也有大量报道。  相似文献   

10.
口腔是一个复杂而完整的微生态系统。生活方式、外源性致病菌等外源因子可扰乱口腔微生物组与其宿主之间的共生关系引发龋齿、牙周炎、牙龈炎、口臭等口腔疾病。益生菌是一类活的并对人类机体局部或全身性健康都具有有益作用的微生物。传统上,益生菌被广泛用于功能性食品、医药保健、饲料等各个领域,最常见的用途是治疗或预防胃肠道感染和疾病,改善肠道健康。近十年,各种研究表明益生菌可通过抑制致病菌生长,改善口腔微生物菌群,调节口腔免疫力等方式对各种口腔疾病产生积极的防治效果。作为一种新兴的机体健康维护概念,维护口腔健康的益生菌及其作用机制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综述了口腔益生菌在常见口腔疾病中的潜在作用机制,阐述了利用口腔益生菌在防治口腔疾病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同时在口腔益生菌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开发方向等方面剖析如何更好地利用口腔益生菌驱动健康食品产业发展,以期为口腔益生菌的深入研究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开发应用提供相应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三角帆蚌消化系统由消化腺-肝脏和消化道-口、食道、胃、肠组成。肝脏为分枝的复管腺,腺细胞呈现出两种细胞,另一种为未成熟细胞。消化道由粘膜层、粘膜下层和外膜构成,无肌层。粘膜上皮均为单层柱状上皮,游离面具纤毛和微绒毛。不同部位的粘膜下层略有区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用番泻叶和甘露醇作为结直肠手术前肠道准备的泻药,服药后的病人的腹痛情况、术中肠腔清洁效果及术后肠功能恢复的时间等方面的差异。方法番泻叶组于手术前1 d天早8点到晚上10点将番泻叶100克加入2 000 mL沸水浸泡30 min后,取其悬液口服;甘露醇组于手术前1 d早8点到晚上10点口服20%甘露醇+10%葡萄糖500 mL。结果番泻叶和甘露醇肠道清洁效果一致无统计学意义,但口服番泻叶腹痛情况较甘露醇要轻,同时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较甘露醇的快,并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考虑口服番泻叶比甘露醇作为术前肠道准备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3.
SMAD4 (MAD homologue 4 (Drosophila)), also known as DPC4 (deleted in pancreatic cancer), is a tumour suppressor gene that encodes a central mediator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signalling. Germline mutations in SMAD4 are found in over 50% of patients with familial juvenile polyposis, an autosomal dominant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predisposition to hamartomatous polyps and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Dense inflammatory cell infiltrates underlay grossly normal appearing, non-polypoid colonic and gastric mucosa of patients with familial juvenile polyposis. This prominent stromal component suggests that loss of SMAD4-dependent signalling in cells within the epithelial microenvironment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volution of intestinal tumorigenesis in this syndrome. Here we show that selective loss of Smad4-dependent signalling in T cells leads to spontaneous epithelial cancers throughout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in mice, whereas epithelial-specific deletion of the Smad4 gene does not. Tumours arising within the colon, rectum, duodenum, stomach and oral cavity are stroma-rich with dense plasma cell infiltrates. Smad4(-/-) T cells produce abundant T(H)2-type cytokines including interleukin (IL)-5, IL-6 and IL-13, known mediators of plasma cell and stromal expansion. The results support the concept that cancer, as an outcome, reflects the loss of the norm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cellular constituents of a given organ, and indicate that Smad4-deficient T cells ultimately send the wrong message to their stromal and epithelial neighbours.  相似文献   

14.
针对流感、神经衰弱、肌肉拉伤、关节扭伤、软组织挫伤、胃肠温疾病等高校学生常见多发病的病因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院系各级学生工作和卫生科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是老人急症之一。3年来我院收治45例,年龄60~91岁,平均年龄703岁。37例经纤维胃镜检查:消化性溃疡24例;急性胃粘膜病变、糜烂性胃炎10例;胃癌2例;肝硬化并食道静脉破裂1例。大部分病人由于出血量多,入院时多处于休克状态,病情危重,需及时抢救。在综合疗效法基础上,联合应用奥美拉唑及胃腔降温,疗效满意,成功率达956%,24h内大部分患者止血。其作用机理:奥美拉唑是质子泵抑制剂,抑制H+K+-ATP酶活性,对胃酸分泌有强而持久的抑制作用,使血小板能很好地凝集形成凝血块,减少H+回渗致胃粘膜产生糜烂和溃疡,有利于止血。胃腔降温也可抑制胃酶分泌,抑制胃蛋白酶活性及血块溶解;冰冻盐水加入去甲肾上腺素、凝血酶等局部应用,可起到协同止血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七彩山鸡胃肠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对三只120日龄七彩山鸡(phasianus colchicas)的胃肠道结构进行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七彩山鸡胃肠管的黏膜层、肌层和管状消化腺发达,整个消化管黏膜固有层中都有淋巴组织存在。腺胃内有较多的单管状腺和复管状腺,肌胃肌层发达。小肠黏膜层最厚,绒毛致密且有分支,绒毛轴中心未见中央乳糜管,固有膜中单管肠腺丰富,黏膜下层缺如或很薄。大肠管壁具四层结构,有环状皱襞,皱襞上绒毛宽短稀疏,黏膜上皮中杯状细胞增多。将观察结果与其它鸟类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以辽宁大学为例,首先收集了老年教职工3年(2005~2007年)口腔健康调查数据,包括口腔保健知识、口腔保健正确方法、口腔疾病就诊资料;然后统计了常见老年人口腔疾病(龋病、楔状缺损、牙周炎等),分析了其患病原因,并且给出老年人口腔保健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华蟾蜍消化道组织学及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采用组织学,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中华蟾蜍消化道,结果表明:舌有粘膜腺,口咽腔具有皱褶,其粘膜为复层柱状纤毛上皮,口咽腔及食道粘膜中有巨型杯状细胞,食道至胃的粘膜层有丰富的粘液细胞,食道-贲门区具绒毛。这些是中华蟾蜍与摄食有关的重要适应性特征。整个消化道有5类粘液细胞-大型柱状粘液细胞,I型矮柱状粘液细胞,Ⅱ型矮柱状粘液细胞,巨型杯状细胞,普通杯状细胞。  相似文献   

19.
 进入21 世纪以来,国际社会所面临的慢病防控形势愈发严峻,不仅对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肿瘤等慢病仍然缺乏良策,而且新药研发速度也并没有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得到提高,进而导致欧美以及中国医疗改革举步维艰,反过来提示当代医疗模式可能存在一定问题。结合国际上的研究进展,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以及基于大量志愿者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慢病的菌源性学说”,倾向于认为人体慢病主要是由于多种因素所导致的人体共生微生物菌群紊乱造成的,同时证明可通过纠正胃肠道菌群紊乱显著改善包括便秘、肥胖、糖尿病等在内的慢病症状。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提出“心理活动的菌源性学说”,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除了与大脑密切相关之外,还与人体共生菌群密切相关,甚至不排除人类心理活动有可能是微生物菌群通过人体大脑控制下的机体行为所展示出来的一种表现。进而提出新医学理论和菌心说学说,认为人菌平衡是健康的标志,而人菌失衡是慢病的根源,而且人菌失衡的关键在于人体和菌群之间的碳源竞争。菌心说学说认为相对于人体的躯体和大脑而言,由人体共生微生物菌群所构成的“心脑菌脑”有可能是人类心理活动的核心、中心和重心,而人体则有可能是被设计为菌群微生态系统提供生存与发展作用的场所和工具。基于这一观点,不仅可望实现慢病防控与健康管理领域的新突破,而且还有可能实现对人类心理活动以及精神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的认知与升华,对于重新认识人类以及人类社会将有可能带来前所未有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