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干部的选拔任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干部数量缺口巨大。在此背景下,我党强调多渠道、宽领域选拔干部,将大胆选拔、放心使用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基本要求,并注重干部的教育培养,注重干部队伍的思想改造。中国共产党坚持“德才兼备、政治过硬”的选拔标准和“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从政治水平、思想认知、群众基础、工作表现等方面对考察对象进行鉴定和评价。这一时期选拔任用干部的政策对新旧政权交替、经济恢复发展和社会变革进步产生重大影响,适应大规模国家建设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和人才保障,亦为新时代干部选拔任用提供了历史镜鉴。 相似文献
2.
糜海波 《邵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26-29
"大众化"之依据是由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特质所决定,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运用和发展的历史经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要联系实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阐释,也要做好对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观的教育宣传,并善于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展开理论斗争;同时还应通过价值事实来确证"大众化"的现实意义,使人民群众真正从马克思主义这一"普照之光"中得到福祉。 相似文献
3.
梁霄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10):6-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理论接受与创新的大众化、实践运用与创造的大众化,利益诉求与实现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路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宣传与理论创新的结合、理论实践与实践创造的结合和利益诉求与利益实现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祁海军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2):1-10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的选择非常重要。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群众经验的关系来判断,应当选择如下路径:首先,在坚持原有的组织路径、文本路径、传播路径,巩固直接路径的前提下,实现宣传创新;其次,维护好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公平正义,通过社会心理影响、制度建设、公共政策影响、价值观建设等途径来进一步加强间接路径的作用;其三,直接路径与间接路径互为表里,相互支撑,前者解决真懂的问题,而后者解决管用的问题,共同解决真信的问题。要使两者协调一致、相互促进,充分发挥两者的综合效用,就需要加强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通过文化建设与文化改革促使直接路径与间接路径的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初期,怎样将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是中国共产党人所要承担的一个严峻而重大的任务。对于贫穷落后而又有悠久农耕文明历史的中国来说,这个任务不仅仅是走向工业化,更是如何从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的战略上走出中国自己的农业现代化之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通过合作化奠定农业现代化的制度性基础、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发展乡村经济实现城乡一体发展等关于农业现代化的思考。这一系列思考的独特贡献在于,始终坚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立足点,将农业现代化置于国家工业化的大战略中,并从两者协调发展的意义上确立了中国的现代化方案。 相似文献
6.
张争宇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14,(5):62-65
在边疆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也是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和谐与稳定、边疆安全和国防巩固的需要。而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有效推进,切实可行的路径选择是关键。因此,应该提高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认同、加大对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投入、做足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宣传工作、把马克思主义与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要采取全国带共性的路径,更要采取符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的特殊路径,把共性和个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便更有效地推进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 相似文献
7.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
党政机关的党员干部是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直接践行者,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对象。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弘扬优良学风,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是党政机关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张琳琳 《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31-34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理论由群众掌握再用来指导实践的过程,而要想使这一过程能更好的进行,需要选择合适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刘家用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1)
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和逻辑,指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结合好,要从少数精英到人民大众、从抽象理论到客观实践。其路径是必须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及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与时俱进发展、深入科学宣传、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内化为群众的坚定信仰,外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原因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含着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化、通俗化、人性化和本土化。大众化在中国存在着被误解的可能与现实。社会转型、问题与主义之争、增强实效性分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背景、内在原因和现实诉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理论主导性、学科现代化、方法多样性、传播渗透性、主体参与性是其现实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何明珠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0(2):10-13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本质要求,十八大再次重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一战略任务。中国早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就开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产生了诸如阐述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与工农阶级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实际问题的好经验;也有大众化的传播主体比较局限、理论具有不完整性、渠道单一的不足。这给予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须重视并创新大众传播方式、促进理论内容的大众化、用通俗的形式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努力探索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就显得格外重要。将意识形态与大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通过主动与中华民族本土文化的融合、依托大众日常生活平台和通过简易化的理论表达等途径实现了佛教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民众来说也是外来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佛教虽有很大不同,马克思主义需要从理论内容、传播手段、表达形式等借鉴佛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14.
新时空境遇和大学生思想特点的新变化给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新挑战。高校必须根据时空境遇的新变化,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遵循大学生成人成才的规律,从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载体等方面积极应对挑战,以提高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是各具自身特色的个性命题,分别具有着各自不同的内涵、侧重点和实现路径;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也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自从传入中国就开始了它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进程,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不同方面。 相似文献
16.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大众化,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思想宣传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要使马克思主义真正为广大群众理解、接受、掌握并运用,在解读、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过程中,语言艺术魅力的运用至关重要。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艺术魅力集中表现为:科学性与人民性紧密结合的向心力,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说服力,民族性与时代性高度统一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黄喜生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3)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他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原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基础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他提出了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相结合,使人民大众用他们的方式领悟、宣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他还提倡和实践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毛泽东倡导并力求用大众化的语言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人民大众关心的问题,重视以人民大众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对象。他的这些探索对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联系实际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这一艰巨任务,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变成通俗、具体的理论,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广泛接受、认可和信仰的科学理论体系和行动指南,并且要经过中国特色的实施途径,广泛传播到人民群众中去,使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为民所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