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100多年前,天文学家观测到一颗恒星。如今,这颗名为HD140283的恒星被确定为宇宙中最古老的恒星之一,它距离地球186光年。科学家指出,宇宙大爆炸发生于137.7亿年前,HD140283是大爆炸之后形成的首批恒星之一。天文学家通过计算预测,这颗恒星的  相似文献   

2.
7800光年     
正天文学家使用哈勃太空望远镜,首次精确测量了地球与宇宙中古老天体系统之一——球状星团NGC 6397的距离。新研究有助于对宇宙年龄进行独立估算,使用的测量方法也将帮助天文学家改进恒星演化模型。NGC 6397是距离地球最近的球状星团之一,是宇宙大爆炸发生后不久即诞生的恒星群。最新测量表明,该星团距离地球7800光年,误差率仅为3%。在恒星模型中,地球到球状星团的准确距离可被用作参考值,用于  相似文献   

3.
3颗恒星的星系 太阳是一颗孤独的恒星,在它身旁的4光年之内都找不到其他的恒星,只有很多行星在同一个平面上运行.其实,太阳是宇宙中的一个特例,现在大家都知道宇宙中多数恒星都是成双成对出现的,被称为"双星".但也存在3颗恒星一起出现的现象,例如天文学家在猎户座就发现了一个距离我们1300光年的三星系统——"猎户座GW".  相似文献   

4.
星球     
《科学之友》2005,(4):12-12
“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最初恒星的“灰烬”“哈勃”太空望远镜最新观测证明,最初恒星形成于大爆炸之后仅仅过去2亿年。因此,从宇宙诞生之时到最初恒星出现的间隔时间比原先理论提出的要短得多,但却与Wilkinson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获得的数据相吻合。天文学家测出在来自非常遥远  相似文献   

5.
第一代恒星与星系的形成标志着宇宙从原初的平滑状态到当前的成团状态的转变.标准宇宙学模型认为第一代恒星在红移等于30左右开始形成.本文梳理了第一代恒星的形成理论,并借助数值模拟手段介绍了恒星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物理机制.文章首先讨论了暗物质晕的演化及晕中原初气体的落入与冷却;然后,考虑了第一代恒星的反馈效应及其对吸积过程的影响,这决定了第一代星系的性质.在不久的将来,现代的大型望远镜将实现对第一代星系的探测.  相似文献   

6.
2005年伊始.天文学家在位于夏威夷莫纳亚克火山山顶的双子座天文观测台观测到了宇宙中壮观的“恒星焰火”。  相似文献   

7.
<正>大爆炸后4亿年,宇宙中诞生了第一代恒星.理论预言,在这些星体熔炉中,原子核反应将大爆炸产生的氢和氦熔合成更重的元素,最终第一代恒星以超新星爆发形式结束其生命,并将其生成的灰烬抛洒到太空.理论预言第一代恒星燃烧剩下的灰烬具有一种独特的元素丰度分布.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与太阳丰度相比较,原子序数为奇数的元素丰度远小于相邻的原子序数为偶数的元素丰度.在万有引力的影响下,这些灰烬又形成下一代恒星,其中一部分小质量的恒星可能存活到现在,并将第一代恒  相似文献   

8.
自然信息     
深入探索早期宇宙中的黑暗时代  天文学家们最终会见到宇宙发生大爆炸后形成的第一个原子的影像 .这一发现将使科学家们能够测定“宇宙黑暗时代”结束和第一批恒星 ,第一批星系开始照亮空间的时刻 .  按照标准宇宙模型 ,宇宙黑暗时代大概从宇宙创生大爆炸后的 3 0万年开始  相似文献   

9.
我们的宇宙是否交上了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宇宙学通常被看作是一门毫无人情味的科学,关注的尽是那些摸不着边际的爆炸恒星和暗物质。但现在情况不同了,只要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聚在一起,主题往往是关于生命在宇宙中的角色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星系团是宇宙间的庞然大物,是几百至几千个星系的集合体.诸多星系被引力束缚在一起.然而,星系团也是一个宇宙之谜.炽热的气体流入这些星系团的中心,结果却在这一过程中冷却下来,这种环境应该能够创造一个多产的新恒星诞生地.但是,天文学家们发现的情况大都不是这样的.现在,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距离地球57亿光年的星系团,其中心异常活跃,正在快速地形成恒星.天文学家们称,这个特别的星系团如此多产的原因是:星系团中心气体的冷却没有被中心黑洞释放的高温射流所抵消.  相似文献   

11.
今天人类寻找地球外宇宙生命的活动正方兴未艾,天文望远镜被用来搜索其他行星上的智能生命;机器人已登上火星进行同样的探索;各种各样的太空探测器也已经或即将发射升空。而最新的方法是用计算机模型来预测宇宙生命是否存在,即预测哪些恒星拥有类地行星(类似地球的太阳系外行星)并在绕其运行。现在天文学家几乎每月都会发现一些与木星类似的太阳系外行星(外星行星)在绕着母恒星运行。设想如果有这样一颗行星正绕着另一颗十分遥远的恒星运行,它的体积比地球大得多,而且其表面全部被深达一英里的海洋所覆盖,那将会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天文学家…  相似文献   

12.
<正>通过超级计算机模拟,科学家最近首次发现某些原始恒星(其质量为太阳质量的5.5万~5.6万倍)可能死得很不寻常。这类恒星的寿命不超过170万年,它们是宇宙中的第一代恒星。在死亡时,它们很可能会以超新星的形式彻底燃尽自己,不会留下剩余的黑洞。第一代恒星之所以令科学家特别感兴趣,是因为它们产生了首批重元素(除了氢和氦之外的其他化学元素)。在死亡过程中,它们把自己的化学产物喷射到外太空,为后面一代又一代恒星、  相似文献   

13.
根据位于智利沙漠的阿塔卡马大型毫米波/亚毫米波阵列(ALMA)的最新观测结果,美国天文学家在距离地球近128.8亿光年、早期宇宙中质量最大的星系SPT0311-58中发现了水和一氧化碳.这是迄今对早期宇宙中一个星系的分子气体含量的最详细研究,也是在常规恒星形成星系中对水分子的最远探测.这项研究将有助于天文学家研究宇宙中...  相似文献   

14.
前沿     
正"中国天眼"已发现11颗新脉冲星2018年3月13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中国天眼"观测基地发布,自200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以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共发现51颗脉冲星候选体,其中有11颗已被确认为新脉冲星。"中国天眼"调试和试观测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约20天的时间能将可观测的天区扫描一遍。天文学家发现宇宙中最古老恒星的"足迹"2018年3月2日,通过长达12年的观测,美国一个天文学研究团队利用设于澳大利亚的地面设备观测宇宙中的射电波,首次找到了恒星"老祖宗"活动的痕迹,发现了宇宙中第一批恒星的"足迹"。  相似文献   

15.
<正>类星体是宇宙中最明亮的天体,因其中心黑洞疯狂吞噬周围物质而发出极强的光芒。通过长期的观测研究,天文学家确定早期宇宙的类星体中含有超大质量黑洞。但这些黑洞是如何在宇宙诞生不久就"成长"为超大质量黑洞的,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热门课题。  相似文献   

16.
宇宙中一团巨大的气体云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发生了坍缩,这时候年轻的恒星就会在此诞生,随即行星的形成过程也开始演化了。但并不是所有气体云的形成过程都如此按部就班,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一种新的"制造"机制,揭示了为什么有些"婴儿"恒星周围可能无法演化出行  相似文献   

17.
宇宙是在137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中诞生的。令人惊奇的是,天文学家最近发现了一颗年龄为132亿年的古老恒星——HE 1523-0901,并戏称这颗跟宇宙几乎同龄的星为"银河爷爷"或"银河化石"。  相似文献   

18.
恒星和银河     
视差和自行 太阳系是不是就等于整个宇宙呢?当然不是。在最遥远的行星外面,还有闪耀着的群星。 古人曾以为所有的恒星都位于相同的距离上。如果真是这样,它们就不会出现视差。为了测量恒星的视差,天文学家们不只是从相距数千千米的两个天文台进行观测,而是先在春天,然后再在秋天观测同一颗选定的恒星。在此期间,地球已经绕太阳转了半圈,所以两次观测  相似文献   

19.
一项新研究发现:宇宙中形成的第一批恒星不像当今的恒星这样发出光亮,它们可能是不可见的"暗恒星",暗物质粒子的互相残杀为之供应能量。研究人员称,那些恒星是极其庞大的。暗物质是不可见的,构成了宇宙中的大部分物质。科学家们认为,暗物质在早期宇宙的演化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并没有在第一批恒星的形成中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被天文学家发现将近40年之后,这些宇宙灯塔依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