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帝国主义"一词的出现,引发了众多学者的思考与争论.文化是如何形成的?人们应如何认识文化、传承文化、发扬文化?政治、经济的因素又是如何影响着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文化帝国主义>给了我们太多的思考,文章中作者将自己的思考一一呈现.  相似文献   

2.
传植 《世界科学》2022,(1):16-17
人类几乎所有的意识经验都与空间感相关联:享用美食的餐厅、每天的回家路、收纳茶杯的地方、哪张椅子最舒适等等.空间感告知我们当下身处何处,我们曾去过何地,我们打算去往何方.脑如何产生这种感觉,如何形成记忆或引路导航多年来仍然是个未解之谜.1971年约翰?奥基夫(John O'Keefe)和乔纳森?陀思妥夫斯基(Jonath...  相似文献   

3.
地球是如何形成的?在银河系中,无论是相互间能进行质量转换的X射线双星还是聚集在分子云中的有机分子,到处存在着一些特性和起源都不很清楚的天体。其中,有一个令我们十分感兴趣的问题,那就是地球是如何在45亿(±5000万年)前形成的?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除了其...  相似文献   

4.
金龙焕 《科学通报》1981,26(10):587-587
为了研究生命组织的有序性如何从光物理过程中形成,和生物有序性如何在代谢过程中维持与传递,我们有必要首先在最简化的物理模型中,从统计物理的角度,来研究元过程所引起的系统状态的变化。一般来说,光生物反应系统不能看作是热平衡系统,而我们感兴趣的也正是这非平衡方面。粒子数的非平衡分布,更确切地说,远离热平衡的分布,例如,部分的占据  相似文献   

5.
太阳物理学聚焦于距离我们最近,也是对我们最重要的恒星,处于天文学、行星科学、空间科学、等离子体物理学等学科的前沿交叉领域.很多基本科学问题的解决——宇宙天体磁场的起源、恒星磁活动周的演化规律和形成机制、恒星磁活动如何影响宜居环境和生命起源、如何预报太阳爆发活动以防止其对人类造成灾害性影响——都将得益于太阳物理学的突破性进展.近10年来,太阳物理学进入了多信使、全波段、全时域、高分辨、多尺度、多视角和高精度探测的时代,而最新发射的帕克太阳探针和即将发射的太阳轨道飞行器,将开启空间太阳探测的新纪元.我国首颗太阳探测卫星——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将于2021年发射.在这重大变革的前夜,我们回顾和梳理了近10年来我国太阳物理学者在认知太阳磁场性质、低层大气精细结构和动力学,以及太阳爆发活动形成机理等方面的突出进步,并展望中国太阳物理学的发展和中国学者未来可能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一年前,没有人会想到举行会议来讨论脉冲星周围的行里问题——因为,一年前,没有人相信有这样的行里存在。当脉冲星由爆炸中的恒星形成时,爆炸抛出了那么多的质量,以致恒星会让任何环绕它运行的行星离去.今年4月30日和5月1日,天文学家们聚集在帕萨迪纳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有史以来第一次举行有关脉冲星行星的会议,如果脉冲星行星确实存在,弄明白它们在这种奇异星体周围是如何形成的,就能使我们认清太阳这种恒星周围行星是如何产生的。  相似文献   

7.
谢懿 《世界科学》2010,(7):23-25
在恒星物理学中有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年轻的恒星会发出明亮的X射线,但是没有人知道原因。在把人造卫星送上天捕捉天体X射线辐射的数十年之后,尽管天文学家们知道恒星形成和X射线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然而,它们是如何以及为什么"走"到一起的?X射线又能告诉我们有关恒星形成的一些什么信息?这些问题的答案仍然未知。  相似文献   

8.
完整植物和外植体一粒种子离开母体后随着信息重新建成具有与母体类似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一个完整植物。信息在胚里如何保持和如何表达,还了解得不很清楚。我们所知道的是由一个相当简单的受精卵,通过连续的有丝分裂,而且最先是不均等分裂,然后形成一个复杂而成熟的多细胞有机体。我们现在面对着一个具有功能特化、结构协调有一定模式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集合体,它们具有活着的有机体所特有的特征:它们的各个细胞,通过有内在联系的网络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固定的,这个网络系统,由各个基本粒子、分子、原子和大分子联结在一起,组成复杂的有机体。这个整体的任何部分发生变化,导致组成部分的不同排列以及在这个内在相互联系的网络系统中出现新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陈志文 《世界科学》2014,(5):6+13-6
<正>"工业4.0"战略在德国如何形成、有什么样的基本内容,为此我们约请了就读于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博士生陈志文为我们进行了介绍。——编者正如德国总理默克尔所说,未来智能工厂能够自行运转,零件与机器可以相互交流,这令跨行业合作成为必须。她建议,信息及通信业、机械制造业等相关行业需要相互保持"好奇心",加强合作,不要只把目光局限在自己的领域。从概念到战略德国"工业4.0"从倡议到形成国家战略,其发展过程可以简单描述如下:2011年,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开幕式致辞中,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负责人和执行总裁Wolfgang Wahlster教授首次提出"工业4.0"这一词,旨在通过互联网的推动,形成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雏形;  相似文献   

10.
双黄蛋是如何形成的? 在说双黄蛋的形成之前,我们先来简单说一下鸡蛋的形成. 母鸡成年之后,卵巢会产生卵黄.卵黄进入输卵管中一段存在许多腺体的地方,会刺激它们分泌蛋白.这些蛋白把卵黄包裹起来.大约3小时后卵黄表面裹上一层厚厚的蛋白形成蛋壳膜.这个蛋的“雏形”进入子宫,随着子宫液的渗入,蛋白重量增加,蛋壳膜膨胀,碳酸钙等物质沉积在蛋壳膜上形成蛋壳,从而形成完整的鸡蛋,由子宫收缩而排出体外.  相似文献   

11.
多数人认为量子力学仅仅适用于粒子物理学的各种抽象的理论。这里,这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阐述了量子力学是如何使我们对于原子为什么会形成分子的理解发生改变的。  相似文献   

12.
正科学家一直认为,大恒星的形成方式与小恒星非常相似。但一项新研究表明,银河系内外的大质量恒星以我们完全意想不到的复杂方式形成。新研究将迫使科学家重新思考对宇宙中大质量恒星如何形成的理解。研究人员使用极其灵敏的望远镜,对1.8万光年之外名为"W43-MM1"的遥远恒星形成区域进行了  相似文献   

13.
<正>自2014年,我接过《科学通报》大旗,面对日益激烈的科技期刊国际化竞争,我和编委会团队一直在思索:如何使中文期刊紧跟中国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脚步?《科学通报》如何提高自身水平,继续肩负起科学家和办刊人的重托与期望?在具体实践中,我们逐渐形成了"科学家交流的平台,国际科学研究的展台,向世界展示的窗口,中文期刊的旗舰"的办刊宗旨.时光飞逝,转眼间已经到  相似文献   

14.
<正>我们如何知道自己身处何方?我们如何找到回家的路?科学家发现,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GPS"定位和导航系统。这一发现获得了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注意到,有的人认路能力非常强,有的人却是典型的"路盲"。无论认路能力差异有多大,但大多数人都能够认识回家的路。那么,我们是怎么知道自己在哪里?我们又如何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我们如何在大脑中储存信息以便于下一次能够找到相同的路径?到底是什么在指引我们  相似文献   

15.
正我们总以为进化的过程是那么地漫长,实际上,当我们在自家花园里向黑头莺投喂食物之时,这些美丽的鸣鸟从里到外都悄悄地开始发生改变。说起小时候的科学教育,每当提到物种进化,我们经常看到的都是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画面,例如带着羽毛的恐龙化石,或是早期人类化石等等。人们用这些来使孩子们了解,各个物种是如何在几百万年间分化和改变而成的。同时,这也让我们对于进化产生了某种成见,以为这一过程定要跨越漫长的地质年代才会形成。其实,进化有时候会来得非常快,而且就发生在我们眼皮底下。  相似文献   

16.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及应用的广泛性,在高中学习阶段,一些同学数学成绩较差(本文权且称其为“困难生”),给教师、同学自己和家长造成了压力。在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今天,如何转化数学“困难生”应该成为我们普遍关注的紧迫课题之一。2003年我对一个高二文科普通班作了一个调查,基本情况如下:这个班在高一的数学期末考试中平均成绩为39.06分。经过分析了解到,“困难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下面我主要从非智力因素方面浅谈对“困难生”的形成及转化问题。一、成因分析1.缺乏学习兴趣。一些寄宿制…  相似文献   

17.
夏汝函 《自然杂志》2011,33(6):361-363
科研是我们探索自然奥秘、认识自然界的手段。最近,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顺利完成对接,这对中国探索太空,进行空间科学试验意义非凡。通过科学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地球内核的结构、成分以及形成历史,解读超冷水是如何形成冰的发现,大脑调控内部分辨率的关键机制,解密宇宙中的大分子谜团,对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的时间重新卡定等等。好奇心是人类探索自然界的重要动力,正因为对自然界的种种现象充满了好奇,科学研究才可以不断深入,更多自然的奥秘才能被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18.
超级黑洞     
魏明 《大自然探索》2002,(12):12-17
有一个十分古老而又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人是从哪里来的?接下来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星系是从哪里来的?如果没有星系,就不会有恒星和行星,我们也就不可能存在。所以,“星系是如何形成的”就成为一个最基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当两个人互相吸引,据说是化学使他们之间融合。这个浪漫的观念与真相并不遥远,我们自身就是一个化学工厂,并不只是被化学物质包围着:人体的99%是由氧、碳、氢、氮、钙和磷组成。这些元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奇妙的多样性的分子结构,形成我们的身体,让我们呼吸、吃、运动和思考——简而言之,就是生活。  相似文献   

20.
在宇宙早期形成的黑洞被称为原初黑洞.原初黑洞反映了宇宙早期的结构,研究原初黑洞将加深我们对早期宇宙演化规律的理解.同时,将有关原初黑洞的理论计算结果和相关观测数据进行比较,可以有效地对相关理论模型加以限制.因此原初黑洞在理论和观测两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形成原初黑洞的机制有多种,本文将主要介绍大幅度密度扰动产生原初黑洞的机制."Carr-Hawking"塌缩模型被相关文献广泛采用.该塌缩模型认为原初黑洞的质量近似等于塌缩区域进入视界时的视界质量.但是,近年的数值计算结果表明临界塌缩模型更加合理可靠.在临界塌缩模型中,原初黑洞的质量应由临界质量关系给出.本文首先介绍大幅度密度扰动塌缩形成原初黑洞的一些基本概念:原初黑洞的形成条件、原初黑洞的质量、形成时间及其寿命等;然后介绍原初黑洞丰度的计算以及如何从暴涨模型的结果计算原初黑洞的丰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