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社会转型以来,中国传统民俗节日的文化留存及其在民众中的影响力日渐衰微,七夕节也进入濒临消亡状态.但西方的情人节在中国土地上风靡之后,七夕节被作为"中国情人节"重新提出来.在这场对七夕节文化涵义进行"改造"的活动中,传媒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客观看待大众传媒对七夕"中国情人节"的炒作,并解析"中国情人节"流行的原因,对我们具有相当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人们通常把七夕佳节和牛郎与织女的传说故事联系起来,认为七夕是牛郎织女的传说衍生出来的节日。然而从文字记载来看,七夕节要早于牛郎织女传说数百年。从七夕风俗上看,七夕节不仅包涵了牛郎织女传说所表达的文化内涵,更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七夕节日又因牛郎织女传说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并借以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3.
今年的8月13日是一年一度的"七夕"。"七夕"即农历七月初七,又称"重七"、"七月七"、"乞巧节"。近年来,为了与西方的情人节对应,又被人们说成是中国的"情人节"。这是一个由天上的星星和神话故事打造成的传统节日。牛郎织女的故事初秋的傍晚,在头顶附近,可以看到一颗很亮的白色星星,这就是织女星,它在银河的西岸;从织女星朝东南跨过银河,可以见到三颗星,大致均匀地排在一条线上,中间的一颗也很亮,它就是牛郎星,又叫牵牛星,两颗星隔河相望。我们的先人为这两颗星编出了  相似文献   

4.
传统节日文化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凝聚了民族的传统和智慧。民间信仰在传统社会中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民族地区传统节俗中表现尤为突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及西方节日的涌入,致使民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有所淡化,这既与传统节日所处的文化时代背景有关,也与民间信仰的淡化有关。尊重民间信仰、提升文化自觉,保护和创新有机结合等是保护与发扬民族地区传统节日的关键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日本的七夕节源于中国,经过多年的演变,如今已经成为日本夏季传统的节日之一。中国的七夕节形成已久,传入日本后,通过与日本本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也逐步形成了独具大和民族特色的节日。本文通过两国七夕节的对比,旨在正确认识和把握二者的不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中日两国的思想文化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6.
在高校传承传统节日文化,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情感交流,塑造大学生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要在高校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就要让大学生真正"过"节,并引导大学生创新传统节日仪式。此外,还应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全方位、立体地对大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节日的高校德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节日是高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优良资源,以中国传统节日被确定为法定假日为契机,有意识地深挖其民族精神内涵,弘扬时代精神,将其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德育目标,组织开展传统节日德育活动,把握大学生德育过程的主体性、实践性、渗透性、针对性,使中国传统节日成为大学生继承民族精神、弘扬时代精神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8.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绝大多数成员景仰的积极的价值观念、思想准则和道德品格等精神内核,通过多种载体和途径表现出来。民族精神具有区域性、时代性、传承性和开放性。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民族意识等概念紧密联系又有差异,是不能等同和混用的。  相似文献   

9.
春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春节视觉符号是春节文化的重要表现载体,承载着人们辞旧迎新、求吉纳福的美好愿望,是民族凝聚力、意志力、号召力的象征符号。挖掘春节文化背后的深刻内涵,对春节视觉符号的设计原则、设计方法的研究,旨在探索春节视觉符号新时代的表现形式,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最终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人民在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自己的纪年历法,在此基础上又确定了自己民族的节日,这些节日内在地蕴含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和谐文化的特质,我们应当大力发掘中华传统节日的价值,充分重视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作用,用它来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1.
马冬丽 《中州大学学报》2005,22(1):65-66,77
语言不仅仅是个符号体系,还是人类相互理解的文化载体.学习一门外语其实就是在学习一种不同于自己民族文化的文化.外语教学只有在语言教授和文化传授并重时,方显其教育意义和自身魅力.  相似文献   

12.
南昌传统民谣是南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主要从民俗文化学的角度,较全面地论述南昌传统民谣的历史文化特色及价值,试图揭示南昌传统民谣与南昌民俗文化发展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3.
儿童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活载体,通过游戏儿童实现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南龙布依寨有着30多种传统儿童游戏,这些游戏很好地传承了该地的自然文化、历史文化、生活文化。对南龙布依寨传统儿童游戏的现状及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进行描述与总结,能促进布依族儿童传统游戏的发展,提升其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政治文化是由多种不同的政治文化因素构成的一个文化系统,其维持、传播、创新必须通过政治社会来实现。中国特色政治文化是传统政治文化、资本主义政治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完整的政治文化的体现。各种政治亚文化的存在,需要一种政党制度来加以整合。中国政党制度下的特色政治文化具有先进性、时代性,为政党制度形成提供了结构要素与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5.
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内涵博大精深,它们在对人生与世界的认识上都有独到的见解.二者之间具有共性,也存在极大的差异.中国文化特有的环境促进了儒家和道家的互相借鉴和吸纳,共同影响了中国人的群体性格,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峰.两种思想体系并行不悖向前发展,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艺术是社会的镜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动画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的载体到数字动画媒体巨大变化。在这种变化发展中数字动画艺术需要将现代数字动画制作技术与传统的文化艺术相融合,"文化为体,科技为媒"才是数字动画媒体艺术的精髓。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各民族传统的养生、健身和娱乐体育活动的总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有其自身的特征和价值,对现代体育具有互补、修正等作用。分析了影响传统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内外因素,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传统文化与包装设计都具有历史性,它们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发展,也推动着一个民族的进步.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传统文化和包装设计都是同步的,与其说是传统文化影响了包装设计,还不如说包装设计就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舞台;传统文化是包装设计的灵魂.两者相互依存,不断地升华,不断地完美,展示了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阅读极大地冲击了以纸本书刊为载体的传统阅读形式。采用文献法对网络阅读和传统纸本阅读进行了定义,并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比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对网络阅读与纸本书刊阅读进行了比较分析,详细梳理了这两种阅读形式各自的优势,并展望了纸本书刊阅读和网络阅读的发展前景和相互促进关系。  相似文献   

20.
和合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的多边外交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和合文化传统中的“和为贵”、“兼相爱”、“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思想中透析中国多边外交思想,分析出中国多边外交思想的共生性、平等性、多样性、自主性,并以构建和谐世界作为奋斗目标,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