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按照国家西部开发战略规划,西部开发的核心是城镇化建设,城镇化建设指标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近年来,国家对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也是构建现代服务业的基础。本文基于西部城市旅游业发展视角,对旅游业促进西部城镇化建设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根据城市旅游业发展的模式和条件,从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3个方面对旅游业促进西部城镇化建设进行研究,最后以昆明市为例,提出了城市旅游业推动西部城镇化建设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重庆市万盛区旅游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确分析旅游业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促进旅游城市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在对旅游业与城镇化互动关系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万盛区旅游业对城镇化的影响并指出二者的潜在矛盾,得出万盛区加快城市化进程,必须与该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相互协调的结论。最后提出万盛区旅游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一些建议:即合理布局旅游城镇;准确定位城镇职能;美化城镇旅游环境;乡村旅游高级化,巧妙控制城市用地;强化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3.
乡村旅游是推进资源型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典型资源型城市临汾为例,阐释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优化发展的产业、空间、管理和旅游4种转向,并对旅游业驱动乡村振兴的过程和实践模式进行分析,探讨资源型城市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和机制。结果表明:(1)临汾市产业由第二产业向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转型,空间上农业用地适度向旅游建设用地转化,管理由传统粗放模式向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旅游由单一要素向多元要素转变;(2)临汾市探索出乡村旅游实践模式,即明确定位,重塑旅游形象,发挥龙头景区带动作用,探索发展工业旅游,重建乡村生态环境,协调推进城乡融合,实现乡村振兴;(3)乡村旅游从农业、农村和农民3个维度推动了乡村振兴的进程。资源型城市乡村发展亟需转型,资源型城市乡村应注重旅游形象的重塑,明确自身定位,开发新型特色旅游资源,构建本地完整旅游产业链条,以谋求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发展旅游业对资源型城市转型以及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塑造城市旅游形象又对资源型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为此需加强对资源型城市旅游形象的塑造。本论述以临汾市为例,在分析了临汾市旅游形象塑造基本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临汾市旅游形象做出定位,构建了临汾市旅游形象识别系统。  相似文献   

5.
在建立旅游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蚌埠市为例,运用信息熵赋权法和TOPSIS评价法相结合的方法,对皖北地区旅游业与城镇化发展协调性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2001~2012年,蚌埠市旅游业与城镇化发展协调系数呈递增态势,且继续保持优化发展的趋势明显,但总体水平偏低。中原经济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皖北地区振兴等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皖北中心城市和皖北旅游中心城市的打造等成为促进蚌埠旅游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政策驱动力。  相似文献   

6.
旅游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并且具有劳动密集、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特征。我国旅游业虽起步较晚,但已在改革开放中伴随着国民经济的腾飞发展起来。旅游业也是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能够有效推动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也成为许多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的重点发展产业。但由于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着一些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产业关联度低,经济结构失衡和城市功能缺失等问题导致自我发展能力不强。有些城市更是因为没有充分考虑城市背景,盲目模仿国外成功转型城市机制发展旅游业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产业结构混乱的现状。本文主要对我国资源性城市转型中的旅游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业发展相互关系为主线,以新疆2005-2014年间二者发展的交互作用为研究对象,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了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系统的五个方面共29个指标,并构建新疆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耦合关联模型,定量评判了新疆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系统交互作用的关联耦合程度。结果表明:(1)新疆旅游业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2005-2006年为严重失调阶段,2007-2009为失调阶段,2010-2014年为协调阶段;(2)新疆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而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趋近于线性上升态势;(3)2010年以前新疆属于旅游业发展滞后型,之后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滞后型。在此研究结果上提出新疆旅游业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建议:(1)结合新疆区位及资源优势制定合理的新型城镇发展规划;(2)注重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促进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共同发展;(3)加强生态旅游模式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贵州民族资源与城市旅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旅游是贵州旅游业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贵州城市旅游目前还未能充分发挥其在旅游业中应有的重要作用,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贵州旅游业的整体发展。贵州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应依赖其自身特色,特别是民族资源的挖掘,使贵州城市具有不同于其它省区城市的旅游特质,以吸引众多的游客,促进贵州旅游业及贵州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和旅游业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两大热点,也是区域实现产业升级的重大举措,以江苏省为例分析旅游发展和城镇化现状和特征,并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及VAR模型动态分析江苏省旅游业发展与城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机制。VAR模型研究结果显示:脉冲响应函数表明旅游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之间具有相互促进作用;方差分解研究说明江苏省城镇化建设对旅游业的影响比旅游业对城镇化建设的影响更大。以上研究结论可为江苏省城镇化建设和旅游业发展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旅游业对于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明显。本文从巴马瑶族自治县旅游业发展带来新型城镇化各方面的明显变化特征研究方面入手,用实证研究方法揭示旅游业与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之间的推动作用关系,以期更理性地探明旅游对于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具体表现。经研究发现,旅游业能够促进人口快速集聚、拉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保护与传承、不断改善基础设施、促进城乡融合和保护生态环境。该结论恰好证明了旅游业发展与人口集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城乡融合、生态环境等新型城镇化六大指标息息相关。进而论证了旅游业发展对于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具有极强的内在逻辑关联性,能够极大推动其新型城镇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九宫山旅游业的现状、生态资源等多方面条件的分析,将可持续农业发展理论与现代旅游业实际相结合,提出了适合该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路径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同步的规划原则与对策。为九宫山风景区在城镇化过程中的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也为我国同类风景名胜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资源型城市是当前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现实问题,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更是一道世界性的难题。枣庄作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着产业转型的巨大压力。目前已进入大力发展旅游业时期,产业结构转型呈现良好的运行态势。在这一态势下,分析枣庄市由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为新兴旅游城市的优势条件,指出当前发展旅游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该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林睿 《科技信息》2009,(20):I0310-I0310
我国在2008年—2009年将一些传统的依附资源建设的工矿企业所在的城市划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万山作为全国44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其经济的发展具有该类城市转型的示范性作用。万山汞矿遗址是万山特区的重要资源,对旅游业来说该项资源更是该区域内工业旅游开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2007—2018年重庆市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状况。【方法】使用熵权TOPSIS法计算2007—2018年重庆市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利用灰色关联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 1) 2007—2018年重庆市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个别时段出现波动;2) 两者存在较强的协同效应,新型城镇化各子系统对旅游业的平均灰色关联系数在0637~0728之间,旅游业各子系统对新型城镇化的平均灰色关联系数在0687~0706之间,旅游业关联的主导要素是旅游市场和旅游收益,新型城镇化关联的主导要素是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3) 两者关系度渐趋磨合,但均处在颉颃阶段,它们的协调等级从中度失调发展到初级协调。【结论】2007—2018年重庆市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提高,两者的关联度较强,它们的耦合协调度逐步提升。  相似文献   

15.
根据旅游业与城镇化的内在联系,结合黔东南州的实际情况,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建立了旅游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对黔东南2006-2015年旅游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计算.计算结果表明:10年间黔东南州旅游业、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均呈现出显著上升的态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旅游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机理,并提出了促进黔东南州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周边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备受瞩目,如何实现城市与周边农村地区的共赢发展,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学术界的重视。在深入分析城市周边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模式、经验及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认为我国城市周边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出路在于按照“城市观光体验 科普教育基地”的经济模式,整合近郊资源,以加快旅游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17.
为了实现城镇化质量与资源承载力水平的协调发展,促进西部水源区新型城镇化进程,将因子分析法与协调度模型相结合,测算了陕西南部安康、商洛、汉中三市2011—2015年城镇化质量、资源承载力水平以及二者的协调发展度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十二五"期间陕南三市城镇化质量和资源承载力水平的协调发展度处于中等发展水平,并具有一定的起伏变化.安康市为资源承载力超前发展型,汉中市为城镇化质量超前发展型,商洛市为二者交替发展型.通过分析陕南水源区城镇化质量与资源承载力水平之间的作用关系与协调发展程度,寻求影响水源区城镇化质量与资源承载力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水源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资源承载力水平的合理调控和提升以及推进水源区城镇化质量和资源承载力可持续发展起到决策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是临汾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领区.2012年,经济带的城镇化水平均超过了34%,进入了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然而,长期以来经济带城镇化呈现典型的粗放外延发展特征,存在城镇化水平总体滞后、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以霍州为代表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乏力、土地资源供给趋紧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经济带应积极推进城镇化战略转型,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坚持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良性互动,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生态文明与城镇化建设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9.
针对黄河流域沿岸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和产业协同集聚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基于2000—2019年黄河流域41个地区级资源型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和空间杜宾模型,解析城镇化和产业协同集聚对土地利用效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门槛回归模型,讨论资源型城市产业协同集聚的门槛特征,并构建拥挤效应矩阵表,得到如下结果。1)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之间的土地利用效率在空间上呈现以同高集聚或同低集聚为主的地理相关分布格局,且城镇化的空间溢出抑制效应占总抑制效应的70%,表现出抑制作用;产业协同集聚的空间溢出增长效应占总增长效应的70%,空间溢出抑制效应占总抑制效应的20%,表现出快速促进和逐渐抑制的作用。2) 2014年后,部分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的集聚效应向门槛聚集的程度加快,其中洛阳、石嘴山、朔州、乌海和金昌表现优秀,集聚效应最佳;包头和鄂尔多斯形成城市间协同关系。3)资源型城市产业集聚总体上表现出集聚不足或拥挤的特征,未来发展中应结合城市自身的特点,发挥相邻城市间的协同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旅游业持续以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的速度快速发展,俨然已成为全球收益最大的产业之一。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日益增长的大众化、多样化消费需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林芝地区,集西藏宗教、自然景观、民俗风情、富饶特产之大成,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资源条件,具备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条件。本文主要分析了林芝旅游业发展的条件和制约因素,在此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林芝实际情况提出了林芝旅游业发展的一些战略性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