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着不断增强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的重要任务,防灾减灾智库建设在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对国外一些典型减灾智库的发展现状进行介绍,分析它们的特点和优势。然后对我国防灾减灾智库体系进行分析,并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指出我国现有防灾减灾智库建设面临的一些问题和挑战,以及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防灾减灾智库的必要性。最后对中国特色新型防灾减灾智库未来的建设与发展提出几点建议:推进综合性防灾减灾智库的建设研究;建立我国防灾减灾智库联盟;进一步加强与国际防灾减灾智库间的合作与交流;在大地震遗址建立防灾减灾机构设施;建立防灾减灾智库网络平台;充分发挥已退休的减灾方面专业技术人员"民间智库"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21世纪的主题,防灾减灾建设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缩小东部与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举措,防灾减灾建设包括工程建设和非工程建设,本文阐述了我国东西经济发展差距的自然因素,举例剖析了加强我国西部防灾减灾建设的重要性及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以实现资源,环境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部开发与防灾减灾战略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西部开发“热”,本文从防灾减灾及生态安全等视角提出了西部减灾的新世纪战略。本文认为,西部开发建设起点要高,必须有相应的安全保障及良好的生态相对应,特别应避免继承发达国家及我国东部发展不成功的建设经验。据此,本文的论述重在科技创新及综合减灾管理的区域性战略。  相似文献   

4.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目前世界上最能代表人性和诗性的一种运动,“更快、更高、更强”是国际奥委会对所有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人们的号召。一部现代奥运史,离不开科技的作用。奥林匹克运动即不排除科学的帮助,也要正视科技对人类竟技运动的异化作用。本文从2008年北京建设“科技奥运”的目标出发,利用科技减灾的大安全观集中探讨奥运建设这宠大系统工程中的防灾减灾及其安全保障问题,希望不仅为安全减灾,更能为奥运建设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5.
鉴于台风灾害加剧趋势,中国必须构建一套完整的防灾、减灾体系。针对台风特征、致灾因素、相应后果和防灾需求,使用多维复合极值分布理论,构造一个双层嵌套、多目标的联合概率预测模式,进而建立台风灾害区划及相应防灾设防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6.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同时又是有着三千多年建城史和八百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著名古都,也是有着一千多万人口的综合性特大城市。北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方向是将成为现代化国际城市。本文认为,国际社会的现代化城市标准中的防灾减灾应成为重要指标及尺度。为此本文从北京城市的现状及未来灾害趋势分析入手,大胆地探索了21世纪初中期北京城市综合减灾一系列战略问题,并提出了有关发展紧急救援产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国外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需求创造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需求创造是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新经济在发达国家率先崛起与发达国家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需求创新的行为创新一一对应。因此,本文研究了国外政府高新技术产业优需求创造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同时又是有着三千多年建城史和八百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著名古都,也是有着一千多万人口的综合性特大城市.北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方向是将成为现代化国际城市.本文认为,国际社会的现代化城市标准中的防灾减灾应成为重要指标及尺度.为此本文从北京城市的现状及未来灾害趋势分析入手,大胆地探索了21世纪初中期北京城市综合减灾一系列战略问题,并提出了有关发展紧急救援产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领域.为了及时总结该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从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成因、危险性评价、预测预警和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现状综述,分析讨论了突发性地质灾害及防治存在的问题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要有安全为科技手段作保证,这是被发达国家验证过的道理。本文从25年前中国唐山大地震为例,对比分析了国外情况,从总体上归纳了中国灾害的潜势,并畅谈了“2001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特别从五个方面研究了中国城市新世纪综合减灾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