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赵蔚 《科技信息》2012,(20):305-305,303
马列维奇作为至上主义的引领人,他的绘画拥有其他人未曾达到的境界,他是早年几何抽象主义的先锋,最终以朴实而抽象的几何形体,以及晚期的黑白或亮丽色彩的具体几何形体,创立这个几乎只有他一个人独舞的至上主义艺术舞台。他的几何体并不单单是几何体而是体现着他对艺术的另一种解读。近些年来,马列维奇的作品频频在各大拍卖会上拍出高价,这一现象让世界的眼光都集中到这个已经逝世的艺术家身上,究竞他的几何绘画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本文将做一个简单地剖析。  相似文献   

2.
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就在于它能对审美的人有作用。艺术家的意义在于他创造艺术作品,从而使世界关学化,但现在有这样一种趋势,艺术家为艺术而艺术,他们忘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导致艺术的虚无和外化。表面看起来繁荣似锦,但真正的传世之作却少之叉少,而这种局面的出现跟艺术家对艺术认识的边缘化和对自身把握缺乏耐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介于具象和抽象间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保罗·克利(PaulKlee)。从一个绘画爱好者成长为最富诗意的色彩造型大师。通过对保罗·克利艺术历程的分析,可知摹对创造性色彩艺术行为的理解进程:阐述了“艺术一自然一画家”之间的辩证关系.揭示了“色彩”艺术表现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4.
艺术给予人的是美,是美的享受和美的精神,是教人从善。因此,艺术如同宗教一样是神圣的,是崇高的。艺术家对于艺术应该如同圣徒对于宗教,是敬仰的,是敬畏的。在其艺术创作中应该怀着类似于宗教情感般的热情。但是,艺术的神圣在很长一段时间中被亵渎,被衰减,成为了物质生活的陪衬和玩物。所以,我们要以爱来重构当今世界的审美价值,重树艺术的神圣,以爱来重新唤起艺术家对生命、对世间万物的关怀,重新唤起艺术家及世人对艺术的神圣激情。  相似文献   

5.
以遵循自然的审美感受来重新判断雕塑家贾科梅蒂的素描特色,不再是简单模仿对象的艺术形式。其造型意识之所以能够通过意向表达进行抽象定义,无疑印证艺术家极力摆脱现实制约的情感因素。造型意识的形成即有创作主体的转变意识,也是形式语言中涵盖的特殊内涵。  相似文献   

6.
白色作为画面构建的基本色,以不同形式存在于画面中,构成不同的张力。白色在抽象画面中以三种不同方式(主体的白,反衬的白,铺垫的白)出现,传达艺术家情感。艺术家通过白在不同空间中的不同张力影响欣赏者的感情,试图形成一种心理同构。通过研究白在不同画面中的不同张力,探讨其对艺术抽象绘画空间的塑造,为现代艺术界提供更多的遐想空间。  相似文献   

7.
艺术是人的创造,其根源在于人及其实践活动,本来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自从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后的西方哲学和美学的不断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竟然使得艺术之根的问题变得模糊不清起来。到了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康德、席勒从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的本体论出发重新思考艺术之源的问题,尤其是席勒,作为诗人、艺术家、美学家,以诗歌的形式阐述过艺术的人类学基础,更以数篇论文明确地指出,艺术是人类的审美创造,艺术之根在于人的游戏冲动和游戏活动,创立了艺术起源的游戏说,并且在西方美学史和思想史上产生了广泛而巨大的影响,值得我们批判地继承发展。  相似文献   

8.
阿布 《世界博览》2009,(7):65-68
随着北京798、天津六厂等艺术区的名声大噪,随着《奋斗》的热播,崇尚自由和艺术的中国人愈加渴望像艺术家那样拥有一间LOFT,一个放逐自己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9.
抽象艺术是最接近哲学的视觉形式,或者说就是用视觉在演绎着哲学。因此,也注定了抽象艺术是在以解构的方式,建构着视觉世界的方法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历史本土化指的是那些以非现实、非当前的历史题材来进行创作,并以此突显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东方”、“中国”身份的创作思潮和艺术现象。以程丛林为代表的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独特的历史感受,创作出了富有浓郁本土化色彩的艺术作品,开创了中国新时期油画的历史本土化的艺术形态。  相似文献   

11.
马克·托比是美国19世纪50年代著名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他的作品富有东方的韵味。他追求东西方艺术内在的“精神之力”,充分利用东方绘画的形式以及书法艺术中的线条和结构,成为主张艺术“中西合璧”超越国界观点的先驱。  相似文献   

12.
元朝蒙古统治推行的民族歧视与贱儒政策使得元人们处于双重失落的处境,然而却成了他们重新审视、反思、批判传统和历史的契杌,从而炼就了一种解构精神。元散曲的解构精神突出地体现在:消解儒家传统的价值观念,张扬世俗精神;消解雅学传统,张扬俗学精神。  相似文献   

13.
“无意识”是潜伏在人类意识阈限之下的一个精神领域,我国有些人把它仅仅理解为“没有意识到”,这是对“无意识”的严重误解。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讲“无意识”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可以说完全没有说到点子上;从动机心理学的角度讲“无意识”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才能发掘出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家的深层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4.
“推陈出新”是毛泽东为延安平剧研究院题写的题词,其精神实质是强调“批判地继承”与“创造性发展”相结合。延安艺术家们就是在“推陈出新”原则指导下,从利用民间艺术到改造民间艺术到创制出具体鲜明民族特色的新艺术形态,最终实现了对民间艺术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其中,以对秧歌的利用、改造、创新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5.
张会安 《科技信息》2009,(23):I0173-I0174
线条是最古老的绘画语言,它以其鲜明的表现特点,为历来的艺术大师们所重视和喜爱。线条作为绘画造型的形式手段,虽历经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仍深深地吸引着大批的艺术家为之着迷,并潜心于线条的研究与创造,而不能释怀。本文试图从意象、抽象、超脱等方面来论述“线”艺术的这种无究魅力。  相似文献   

16.
审美变形是指人类运用其以想象力为核心的主体审美创造能力,通过激活和塑造人类精神活动所获得的意识形态材料,使它们摆脱认识属性与伦理属性的功利性束缚,从而使人类与对象世界的审美关系得以表达出来。艺术作品的审美属性是由于审美变形活动生产出来的,审美变形是艺术美实现最根本的基础,也是实现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必要手段。尽管不同艺术家的审美变形手段具有无法描述的多样性,但它们的基本特征却是相同的。具体说来,审美变形机制主要包括这样两方面内容,即艺术主体的“陌生化”原理,艺术对象的“审美外观”创造,它们本质上都是对于日常感觉模式与日常形式结构的审美突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文章阐述了中国书法艺术中的设计元素,列举了设计元素在具象上的直接引用和抽象上的意境升华。对书法艺术特征和审美取向进行探讨,同时对应论述设计中的设计规律。关注书法艺术所涵盖的“中国精神”,将中国书法艺术所携带和体现的“中国精神”融入当代设计语言中,探讨其与设计的关系,这也是对中国艺术设计文化做出更新层次的认知。  相似文献   

18.
在中华民族文艺百花园中,剪纸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艺术家们飞剪走纸,将自己的情思、才华和美好的心愿都倾注在了朝夕相伴的剪纸中,构成了特有的地域习俗与人文心态,并显示出极高的审美价值。千百年来,剪纸艺术像开放在山野间的小花一样默默地植根于广大农村,作为一种装饰品、吉祥物,它以其特有的魅力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体现着中国普通民众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  相似文献   

19.
宗世英 《长春大学学报》2010,20(7):113-114,119
公共艺术是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步的动力和标志。公共艺术不仅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风尚的形成息息相关,更与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娱乐、休闲等紧密相连。公共艺术兼具历史、文化与美学等多重价值,它是艺术家们智慧与情感的结晶,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改善公共环境、彰显地域文化和时代精神诸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