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评述了Phytophthora infestans生理小种毒性的研究进展、呼和浩持P.infestans生理小种组成、P.infestans生理小种出现时间、侵袭力和毒力与植株感染关系.并报道了P.infestans单游动孢子获得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Phytophthora infestans生理小种的变异一直是马铃薯抗晚疫病育种的难题,这是由于真菌本身的可塑性而能够迅速适应新的寄主,开始产生新的生理小种,可以感染有R_1,R_2,R_3……R_(11)等抗性基因的植株。所以Shik和Xopfe(1962)、林传光先生(1963)、国际马  相似文献   

3.
从1969年到1985年17年期间测定了呼和浩特郊区所种植的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成分。查明在晚疫病流行年份毒力强的生理小种常常出现或出现比较早。在晚疫病发展受到抑制的年份,通常生理小种1,4和1.4占优势。马铃薯块茎晚疫病菌生理小种毒力和晚疫病流行有一定关系。我们查明在马铃薯混合种植时的晚疫病流行早的年份,不同毒力的生理小种在早熟易感品种块茎中越冬。我们的结论是对于晚疫病菌复合生理小种出现来说与新的抗源存在没有必然关系。  相似文献   

4.
从1969年到1985年17年期间测定了呼和浩特郊区所种植的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成分。查明在晚疫病流行年毒力强的生理小种常常出现或出现比较早。在晚疫病发展受到抑制的年份,通常生理小种1;4和1.4占优势。马铃薯块茎晚疫病菌生理小种毒力和晚疫病流行有一定关系。我们查明在马铃薯混合种植时的晚疫病流行早的份,不同毒力的、生理小种在早熟易感品种块茎中越冬。我们结论是对于晚疫病菌复合生理小种出现来说与新的性基因存在没有必然关系。  相似文献   

5.
一、植物保卫素假说的实现植物保卫素的概念是1940年由德国科学家Muller和Borger提出来的。他们用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接种马铃薯块茎,进行了一系列试验,并据此提出了植物保卫素假说。第一个试验,他们将非亲和生理小种接种在薯块切片上,一天后接种亲和性小种,结果亲和小种的生长受到抑制;第二个试验,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的初步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云南省13个地区42个县(市)采集玉米小斑病样本,分离出113个单孢菌株,并在中国鉴别品种上开展了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O,C,S和T小种在云南省均有分布,O小种是优势小种,且O小种菌株具有不同致病力,中等致病力菌株和弱致病力菌株频率明显高于强致病力菌株.此外,生理小种类型在不同海拔上分布存在差异,S小种多分布于高海拔地区.  相似文献   

7.
明确我国不同区域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霜霉病菌(Peronospora effuse)生理小种的类别,是筛选和鉴定抗病菠菜种质资源和选育抗病新品种的基础.对采集于上海的2份菠菜霜霉病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根据内部转录间隔区(ITS)通用引物对其ITS序列进行克隆和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地区的菠菜霜霉病菌为9号生理小种,属于Peronospora effusa.本研究明确了上海地区生理小种类别,为菠菜抗霜霉病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2002~2003年间从新疆各主要植棉区采集到的31个棉花枯萎病菌菌株及3号、7号和8号生理小种的标准菌株进行了可溶性蛋白质谱分析.结果表明,其不同生理小种的可溶性蛋白质谱存在明显差异,同一小种不同菌株的谱带一致性较高.由此说明可溶性蛋白凝胶电泳对棉花枯萎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2008-2010年对黑龙江省30个县(市)采集分离到的139个稻瘟病菌有效单孢菌株进行了鉴定.采用中国7个统一鉴别品种共鉴定到6群14个生理小种,ZE群出现频率最高,分布最广,ZE3与ZD3出现的频率最高,为优势小种;采用中国近等基因系共鉴定到26个生理小种,CN31与CN26出现的频率最高,为优势小种.通过对两种鉴别寄主划分的种群比较发现,近等基因系的鉴别能力要优于中国7个统一鉴别品种,同时两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黑河地区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消长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张立娟等建立的两套灰斑病鉴定体系,对采自黑河地区的不同品种15份病菌标样进行了病菌生理小种变化监测。结果表明黑河地区灰斑病生理小种数目和频率有较大变化。在逊克、北安等地发现新的生理小种,为了解黑河地区灰斑病菌生理小种结构变化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1.
对近年来泸州稻瘟病生理小种的变化及50个生产应用的杂交稻组合的抗病性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泸州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以ZA及ZB群为主,从2004年起ZA群呈逐年上升趋势;ZA群的毒力频率高于ZB群;稻瘟病常发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比非常发区更复杂,致病力更强;供试50个杂交稻中,有17个组合的抗病频率在50%以上,占34.0%,其中,抗病频率在70%以上的组合仅有4个;中、高抗颈瘟的组合19个,占38.0%,其中,高抗颈瘟的组合有川香8号、内香优1号、内香优3号、冈优94—14、Q优5号.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今后泸州稻瘟病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fruA对伤寒沙门菌生长、毒力及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利用pBAD33制备fruA的高表达菌株(WT-pfruA)及其空载体对照菌株(WT-pBAD33).通过细菌的生长曲线测定、泳动试验、T84细胞侵袭实验以及96孔微量板结晶紫染色法分别检测fruA对伤寒沙门菌生长、毒力及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同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分析fruA对伤寒沙门菌毒力及生物膜相关基因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成功制备了伤寒沙门菌的WT-pfruA及其WT-pBAD33,发现高表达fruA后,伤寒沙门菌的生长无明显变化、运动能力增强、侵袭力上升、生物膜形成能力增加;同样地,与WT-pBAD33相比,WT-pfruA中动力、侵袭及生物膜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明显上调.综上,fruA基因可增强伤寒沙门菌的毒力及生物膜形成,并对其相关表型基因起正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3.
Phytophthora infestans的侵染源晚疫病是由真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 de Bary引起的,属于Phycomycetes纲,Peronosporales目,Phytophthoraceae科。1861年de Bary发现并首次描述了它。  相似文献   

14.
利用美国A632,B37,B73,B68,C103,Va26等30个Ht单基因鉴别寄主, 按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大田接种方案与鉴定方法, 建立了适合中国的监测玉米
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的21个Ht单基因系. 从吉林省15个地区的不同玉米品种中采集玉米大斑病样本, 采用单孢分离获得了32个玉米大斑病菌菌株, 利用已建立的上述21个Ht单基因鉴别寄主, 通过美国的大田鉴定方案进行生理小种鉴定. 结果表明, 这32个菌株均为0号小种, 并未出现生理小种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为了更好地管理Comamonas kerstersii(C.kerstersii)感染,通过分析C.kerstersii菌株121606基因组中的毒力因子基因(VFGs)来了解其毒力和致病性。对已经完成测序的C.kerstersii 121606基因组,通过BLAST搜索VFDB数据库来预测其VFGs。结果表明:C.kerstersii含有大量VFGs,其中一些与其在人体内的生存和生长,以及在胃肠道和肺部的致病性有关。基因组分析表明:C.kerstersii可能是一种细胞内病原体。C.kerstersii所携带的VFGs有助于解释其在文献中所报道的胃肠道感染和临床工作中所遇到的肺部感染中的毒力和致病性,这些数据也为新型抗生素和疫苗开发提供了理想的靶点,以用于治疗C.kerstersii感染。  相似文献   

16.
聚类分析在棉花枯萎菌生理小种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找到一种较为客观地鉴定生理小种的方法,对采用鉴别寄主法鉴定枯萎病菌生理小种的一些数据运用UPGMA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处理,结果两者基本一致,且聚类分析可将传统方法分类不明确的菌株有个较明确的归属,传统试验方法结合 类分析能使棉花枯萎菌生理小种的划分更加科学、准确。  相似文献   

17.
农作物枯萎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中国农作物枯萎病的研究进行综述.主要包括枯萎病的发生与危害、寄主范围、致病力分化、病原菌鉴定、生理小种、生理研究、生化防治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A~1和A~2两个交配型及寄生疫霉菌(P.micotianae Var.parasitica)A~1和A~2两个交配型为标准菌株,对从新疆石河子、塔城、吐鲁番、伊犁、哈密和昌吉六个不同地区辣椒病株上分离的疫霉菌株(分别编号为Ph—2、Ph—11、Ph—14、、Ph—15、Ph—16、Ph—17)的蛋白质,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证明,这6个菌株的蛋白质电泳图谱与辣椒疫霉菌标准菌株一致,它们都有相同的5条重带和基本相同的3~4条弱带,而与寄生疫霉菌完全不同。说明该法可做为疫霉菌鉴定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实验中同一菌种不同交配型间的蛋白质电泳图谱完全相同,但6个菌株中Ph—2、Ph—14和Ph—16的弱带与标准菌株间稍有差异,是属于菌株间的差异还是其它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玉米丝黑穗病菌DNA提取方法比较(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生产上的一大主要病害,严重威胁着玉米的可持续生产。华致甫等用妇人指等5个自交系作鉴别寄主,对玉米丝黑穗病菌的致病力进行了试验,认为我国至少存在5个生理小种。用鉴别寄主来鉴定生理小种易受环境条件的限制,生理小种间是否存在遗传物质的差异,才能从根本上说明小种致病力的分化,而DNA的纯度是制约RAPD扩增质量的一个重要基础。因此,笔者对玉米丝黑穗病菌的DNA提取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志贺菌毒力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郗宁  韩俭  丁进芳 《甘肃科技》2009,25(3):155-157
志贺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是人类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该菌的致病机制复杂,目前的研究成果还不能全面揭示其致病性本质。近年来,志贺菌的毒力因子逐渐被研究者所认识,并已证明黏附力、侵袭力、肠毒素,调控因子等是其主要的毒力因子。它们在志贺菌致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