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糖类与氨基酸一样,是维持生命运动的基本物质,所以研究糖类参与的化学振荡反应,对探索生命运动中普遍存在的振荡现象(如心跳、呼吸等)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已报道了一系列单糖(如阿拉伯糖及葡萄糖)参与的Belou-  相似文献   

2.
杨晓 《科学之友》1997,(5):38-39
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占多数,作父母的当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为了提高子女的智商,他们真是千方百计,不遗余力。有的给买"脑黄金",有的给买钢琴……但是,结果并不理想,有的甚至适得其反。其原因除了操之过急之外,主要是对幼儿大脑神经成长发育的过程缺乏了解,没有抓住时机。另外,培养孩子哪些方面,培养的方式选择上也有一些问题。科学家研究表明,婴儿出生时就有几千亿个叫作"神经元"的脑细胞。有些神经元在出生前即联接于其它细胞以调节生命的基础,如心跳和呼吸。另一些神  相似文献   

3.
你问我答     
《知识就是力量》2009,(7):80-80
问:打哈欠是因为困倦,还是让人更清醒? 答:此前人们普遍认为打哈欠是睡眠的信号,最近美国科学家提出的观点恰恰相反——他们认为打哈欠是人体冷却大脑、保持警觉的一种机制。它像心跳、呼吸一样,不为人的意志所控制。它对保护脑细胞。增加脑细胞的供氧,  相似文献   

4.
正每个人的大脑都有860亿个神经元以独特而复杂的方式运作。如果科学能够将其完整描绘,人类永生或许就不再遥远。随着我们对大脑和意识的认知发展,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随着人类开始有能力借助生命支持系统对活体的心肺进行机器操作,呼吸和心跳与生命本身之间的基本联系也开始发生变化。今天的我们通过脑活动的存在与否定义生与死,这是有道理的,因为与其他器官不同,  相似文献   

5.
"死穴",点中它或会使人晕厥,或置人于死地.这不仅仅存在于武侠小说中.其实,在人的脖子上就有这么一个地方,是人体的一个禁区.对于体质敏感的人群,不能热吻这里,更不能用力按压这里. 新婚热吻新娘呼吸骤停 听到"死穴"一词,很多人觉得那只是小说中的事,但在现实中,它是存在的.2012年5月份,湖南一对新婚夫妇,在送走闹洞房的客人后,新郎追不及待地抱起新娘狂吻其颈部.岂料,没过多久,新娘就面色苍白、四肢冰冷地瘫倒在新郎怀里,心跳和呼吸骤停……  相似文献   

6.
<正>春季就要来了,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我们都会看见成群结队的人迎着初升的太阳,在春寒料峭中与长跑"相约"。理想锻炼项目长跑确实不失为理想的锻炼项目。如经常进行长跑锻炼,人的心脏肌肉就会发达肥厚,收缩功能增强,从而使心跳更加有力。正常情况下,人的心跳是每分钟70~80次,每次  相似文献   

7.
夜里入睡后,心跳变慢、血压降低、新陈代谢及体温下降,呼吸频率、胃液分泌及排尿量也减少。由于大脑皮质下中枢处于抑制状态,全身各部分活动减少,故此,睡眠最有助于消除疲劳。然而人睡醒后,大脑皮质活动未能立刻配合,全身肌肉仍处于松弛状态,肌肉未开始活动自然会感到浑身无力。可以说,睡得愈熟者,大  相似文献   

8.
问与答     
?问:人脑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众所周知,大脑是人体最为重要的器官。简单地说,人的思维、情感、记忆、学习等高级活动均是由大脑控制的,此外, 人的呼吸、心跳、摄食、感觉功能和运动功能等也是由脑控制的。大脑可以分为脑干(包括延髓、脑桥和中脑三部分)、间脑、小脑和端脑(包括左右大脑半球)。  相似文献   

9.
无数关于吸血鬼的影片,冲撞着我们的视觉.在这些影片中,几乎所有的吸血鬼无一不是这样的形象:骨瘦如柴,双眼凹陷,张牙舞爪,从脖子饮血.他们绝对不能见到阳光,没有呼吸、心跳、脉搏,甚至没有体温.他们不是人类,却有着与常人无异的外表.他们不断地增加,获得永生的吸血鬼不断繁殖后代,新的吸血鬼也会把自己咬过的人类转化成同类.  相似文献   

10.
科技信息     
博物馆机器人警卫 在洛杉矶艺术博物馆里出现了一名新工作人员,原来他是监视陈列室小气候和艺术作品安全的机器人警卫,在夜间他还能守卫艺术大厅,不让不速之客进入大厅。机器人身上安装的分析器能测出博物馆陈列室中的空气成分、温度和湿度,它的红外视觉、灵敏传声器和无线电探测器能发现大厅中的任何移动物。机器人警卫能感觉到离它7.5米远处人的呼吸和心跳。 (道奇)  相似文献   

11.
《大自然探索》2014,(5):9-9
有不少的在心跳停止后幸存的人都报告了自己的“濒死体验”,例如看见耀眼的白光,看见自己飘起来进入无尽的通道,诸如此类。心跳停止后大脑也濒临死亡,因此科学家一直对濒死的大脑是否以及怎样产生意识活动争论不休。而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对实验鼠实施麻醉,诱导其心跳停止,然后运用脑电图记录老鼠的大脑活动。  相似文献   

12.
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日下午,康拉德在美国费城去世.那是2012年6月3日,36岁的金融分析师康拉德决定单独骑车旅行,这也是他在周末喜欢干的事.但在骑车途中,他突然觉得不对劲,只好把车停在路旁.他刚取下头盔,就倒在地上.他的心跳和呼吸都停了——他突发心搏停止.  相似文献   

13.
正视死亡     
李宇 《大自然探索》2006,(12):12-13
对于死亡,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经常面对它并与之熟稔,时刻准备迎接它的到来。作为临终关怀医疗专家,澳大利亚悉尼皇家阿尔佛雷德王子医院的凯瑟琳博士知道所有躺在床上等死的患者的常见症状。她说,“当然,每个人的死亡症状各不相同,你可能只看到这些症状中的一部分或完全就看不到症状。”凯瑟琳说:“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通常睡得更多,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鼓励其所爱的人不断与他们说话。”一项有关濒死者脑电图的研究表明,听觉是人死亡时最后丧失的感觉。呼吸模式也会发生改变,濒死者可能进行浅快呼吸或深慢呼吸,也许还会发出“汩汩”的声音,这种声音有时被称作“死亡鸣音”。事实上,这种声音是空气穿过积聚于濒死者咽部不能被他们咳出的黏液而形成的。另一种死亡前的呼吸同样令旁观者伤感:长达45秒以上的呼吸停顿,接着是更深更频繁的呼吸。这种呼吸是由于重要器官缺氧和废物堆积所致。当进入大脑的氧气减少时,重要器官开始衰竭,肌肉松弛,末梢血流减少,并发生谵妄、兴奋及肠、膀胱功能、皮肤温度和颜色的改变,此刻便是死亡来临的时刻。心跳和呼吸停止曾经被作为确定死亡的标准。然而,随着心肺复苏和电击除颤的应用,死亡需要重新定义。现在,医生们倾向于使用“脑死亡”作为死亡的...  相似文献   

14.
也许我们都曾问过这样一个问题:自然界为什么会产生不同高矮、大小的个体?通常我们都喜欢个子长得高一点,我们都认为“大的就是好的”。但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让我们来看看以下这些事实吧。 因小而幸存 一个13个月大的女婴在一个寒冷的冬天遗失了,身上仅有尿片包裹。待有人发现时,她的心跳已经停止,脚趾和嘴唇已被冻僵,经过几小时的抢救她终于脱险。一个2岁大的男孩在冰冻的水中漂流了半个小时,找到时心跳和呼吸均已停止,但经过抢救还是活过来了。类似的情况如果发生在成人身上会结果怎样呢?恐怕就…  相似文献   

15.
生理学家研究认为:心跳8亿次,为动物的生命极限。即心跳快慢与寿命长短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一只老鼠,每分心跳900次,两年而死亡,它的心脏已跳完8亿次。大象每分心跳频率为30次,活50年,心跳亦完成极限数字——8亿次。长寿的乌龟,每分心  相似文献   

16.
心跳间隔增量序列的多尺度分析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晓林  宁新宝  王新龙 《科学通报》2009,54(17):2489-2494
通过对心跳间隔序列、心跳间隔增量序列的多尺度熵和多尺度标准差分析, 发现心跳间隔序列的多尺度熵主要反映年龄对心脏活动水平的影响, 不足以作为区分充盈性心衰的诊断依据. 然而, 心跳间隔增量序列的多尺度熵分析却显示充盈性心衰和房颤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复杂性较健康人有显著降低, 揭示两种疾病的心率变异性有着共同的潜在动力学性质. 提出了以心跳间隔增量序列在尺度4下的样本熵作为充盈性心衰和房颤的诊断依据并给出了参考值. 通过分析不同心功能分级对结果的影响, 发现即使是轻度心衰也能显著区别于健康人, 意味着该参数可以用于心衰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7.
<正>手心出汗,心跳加速,呼吸变得急促,我们都有过面对压力时产生的这类身体反应。但是,压力并非全然是坏事,新的研究揭示,压力也有其积极的一面。我们都知道压力太大对身体不好,耳濡目染的一些忠告让我们知道,压力不利于健康,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应尽力避免和消除生活中引发压力的因素。但新的研究让心理学家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个问题。一些新的证据表明,如果我们能以一种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压力,压力其实并非一无是处,无论我们信还是不信,压力甚至对我们还有一定的好处。可以确定的一点是:长期持续且得不到释放的压力是有害的。当我们感到有  相似文献   

18.
药物可以选择性地阻滞心脏内神经系统,控制心跳节律,为千百万高血压和心脏病人带来了福音。近来发现基因能够巧妙地控制心跳,这一发现为创造具有更高的特异性,无甚副作用的第二代心血管药物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9.
别对我说谎     
<正>测谎技术是通过一定物理技术的辅助,测试被测对象是否有撒谎现象的方法。测谎通常使用一套准备好的问题提问被测试者,与此同时,测谎仪也在不停地监视被测试者的生理活动状况。通过仪器对异常活动数据的分析得出相对科学的结果。传统的测谎技术,是技术人员通过对嫌疑人的血压、心跳和呼吸等生理反应进行记录,并分析相关数据,从而判断他是否在说谎。但是由于人体的这些生理反应也可能因一些与说谎无关的因素而发生变化,例如天气、心情、室内环境等,因此,测谎仪的可信度从诞生之初便备受质疑,它所测试出的结  相似文献   

20.
噪音──最危险的敌人噪音危害人类健康是毋容置疑的,这已被科学准确地证认。噪音是许多疾病的重要根源所在。然而,绝对的安静也会使人感到难受和不安。无怪乎宇航员们都认为在绝音室的训练是最难受的。每一个进到绝音室的人都会让通常条件下完全觉察不到的声音,如心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