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秋末期,有一位著名的外交家,他就是齐国国相晏婴,人们尊称他为晏子。晏子历经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代,前后供职达五十六年之久。他博学多才,能言善辩,为齐国立下了许多大功。一次,晏子奉命出使楚国。因为晏子身材矮小,身高不过六尺(约合现今1.38米),楚王想污辱他,不让他从大门进宫,而在旁边开了个小洞,让他从小洞里进去。面对这种情况,晏子并不提什么强烈抗议,只是这样说道:“只有出使到狗国的人,才从这里进去,今天我出使的是楚国,不应该从这里  相似文献   

2.
《论语·公冶长》篇"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之"久而敬之"被认为有二解,一是"晏子敬人";二是"人敬晏子"。分歧主要出现在"久而敬之"之"之"的指代上。从字与句式以及晏子的事迹上分析,"久而敬之"之"之"应指代的是晏平仲。  相似文献   

3.
批判理论全面批判了现代科技高度发展给人带来的"科技-工具理性",主张重建"交往理性",以使人性最终得到解放.融合了批判理论思想的教师"反思"是提升教师责任感的教育理念,是弱化"工具理性"、建立"交往理性"、削减教育不平等的教育策略.反思型教师在现实教育实践中具有"交往理性"和教育批判意识的价值观与认识论思想.  相似文献   

4.
"文革"期间中国对于自然科学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20世纪50年代和"文革"期间开展过一系列批判自然科学的活动.文章探讨了"文革"期间科学批判活动的社会背景,讨论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学科的主要批判内容,并对批判活动的起因、批判方法和特点作了初步分析.文章认为,"文革"所提出的政治批判任务和"四人帮"的故意操纵是这一时期开展科学批判活动的主要原因,所采用的批判方法主要是进行意识形态批判,这一时期参与批判活动的人员数量和类型以及所批判的学科领域之多都超过了20世纪50年代.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人本质理论是在对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以及它们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批判中生成的。根据不同时期批判对象的特性,马克思依次揭示了寓于批判对象中的人本质的内涵。在次第展开的革命的批判中,马克思人本质理论逐渐完善,并且最终在批判中创立了唯物史观,使人本质理论在唯物史观的照耀下形成了完整而科学的形态。马克思从确立人的自由本质,到批判人本质的不同异化形式,最终揭示社会关系既是人本质的表现形式同时又是人本质的异化,其人本质理论的批判经历了一个"正"、"反""、合"的逻辑过程。批判是马克思人本质理论的生成方式,并且仍然是当下马克思主义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相似文献   

6.
"文革"时期的文学思潮首先是与"批判"有关的的文学思潮,包含在"文革"中创作的"批判的文学"和受到批判的文学。这两类文学所表现的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妙。之所以有着不同的命运,在于前者领会了"文革"的根本精神(夺权)且多是"三结合"创作的产物,而后者未能吃透"文革"的精神且多是个人创作,因此它们的命运只能归于殊途。  相似文献   

7.
康德开创了理性的、批判的哲学革命体系。"前批判时期",康德的哲学革命首先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进行的,打破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僵化自然观;"批判时期",他又以理性思辨在认识论、伦理学领域综合唯理论与经验论、幸福与道德,继续推进其哲学革命,表达了他整个批判哲学所关注的四个问题。康德通过纯粹理性批判提出了先验自由概念,通过实践理性批判以及历史和政治理性批判确立了先验自由观念。康德在星空上与心灵中进行的哲学革命蕴含着社会政治革命的巨大能量,具有崇高境界。  相似文献   

8.
齐国的社会和谐思想,起源于史前先民的贵和思想,以管子、晏子为代表。管子的和谐思想异常丰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他提出"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在人际关系方面,他提出了"人和"概念;在人自身和谐方面,他强调"道血气,以求长年、长心、长德,此为身也。""和谐"一词,就最早出现在《管子》里。晏子的和谐思想也很别具一格,他最早提出了"六顺"、"和而不同"、"权有无,均贫富"等观点。  相似文献   

9.
心理语言学认为,往往可以用非语言手段来相应地替代语言手段完成的各种不同的功能。本文不打算全面论述非语言手段,仅就《晏子春秋》一书所使用的非语言手段作一些初步探讨。所引《晏子》材料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晏子春秋》,清孙星衍、黄以周校。 《晏子》所辑录的基本上是齐国相晏婴劝谏齐国国君(主要是齐景公)的言论,其社会情境几乎都在齐国宫廷内外,其角色关系几乎都是臣—君、下—上、晏子—齐景公,都比较单一。这种特定的社会情境和角色关系决定了他所采用的非语言手段的形式。下面分别叙述。 一、默然不对  相似文献   

10.
与清末其他谴责小说不同的是,刘鹗并未将贪赃的"清官"作为批判的对象。且与历史上揭"清官"罪恶的同类题材作品相比,《老残游记》在形象塑造、批判力度及理性思考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创新价值。  相似文献   

11.
"伪实践"与"伪真实"是阿多诺晚期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概念。透过文化社会学的视角,并与否定辩证法的逻辑相结合,阿多诺对社会运动是"伪实践"的判断建立在对"认知——实践"体系批判的基础之上,个体的认知潜力与独立性在该体系内丧失。导致"伪实践"的直接原因是"伪真实"的社会状况,统治意识形态引导个体在闲暇时间也陷入社会化的状况。深层次而言,统治意识形态的内在逻辑是现代性的线性时间观,阿多诺进而否定了马克思预示的美好承诺的价值,以发掘现世个体的认知潜能作为文化批判的核心任务。  相似文献   

12.
在19世纪40年代德意志意识形态范畴内出现了一股"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既对"真正的社会主义"本质做出了精辟的分析,举证了"真正的社会主义"流淌着空想社会主义的基因,直接指出"真正的社会主义"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重要表征;又对"真正的社会主义"分别从哲学前提、理论渊源、阶级基础等多个层面做出了意识形态性意义上的有力批判。笔者重新梳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始人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分析与批判,既可还原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真正的社会主义"批判,到真正的社会主义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出场的思想进路,又给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研究的新视角,亦可为应对我国当下涌动的社会思潮进行意识形态批判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个人自由和权利是近代宪政思想与法治理念的核心要素,个人自由的提出正是为了划定公共权力的界限,个人自由所及之处正是公共权力止步之处。密尔提出的"伤害原则"划出了自由的范围,界定了权力干涉的边界。密尔的伤害原则遭受了两个方面的批判:对涉己涉他二分法的批判,基于父爱主义的批判。前一种批判可以通过对干预理由的理解得到化解,而后者因其对干预的界限过于模糊,可能导致对自由的极大破坏,因此,其批判也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14.
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及贯彻执行营造了文学史上的"百花时代",一批具有艺术探索价值的文学作品应时而生.1957年夏秋之交,"反右"运动扩大化波及文学界,"百花"小说作家被打成"右派",其作品也由"香花"变成"毒草"遭到粗暴批判.重新解读百花小说及其批判文章发现,百花小说的批判除了是一次"右派"作家的思想清算之外,更主要的原因则是艺术探索与时代语境的误置.  相似文献   

15.
<疾病的隐喻>是桑塔格的一部文化批判的经典之作.它是桑塔格"反对阐释"理论的具体化.本着揭露、批判、细究和穷尽的目的,桑塔格考察了对结核病、艾滋病、癌症等疾病的阐释以及借用疾病对世界的阐释过程,即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病,被隐喻成了一种道德批判、心理评判、政治压迫的过程,揭示了意义"阐释"的荒谬性和压迫性.  相似文献   

16.
在当时的社会,鲁迅常以"异端"的姿态充当着"怪鸱"的角色.他的创作思维是特异的、逆向的,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独到而深刻的认识和批判.但鲁迅并不是对传统全盘否定,而是为未来而否定、为理想而批判,是否定中的肯定、批判中的扬弃.  相似文献   

17.
"意识形态"是法国启蒙运动者特拉西为了摆脱宗教和形而上学的偏见而提出的观念学的概念,它在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中获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其批判向度由对理论形态的唯心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批判转向了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学的意识形态的批判。马克思之后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向度主要侧重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批判和文化意识形态的批判,甚至认为意识形态已终结。  相似文献   

18.
李勇 《科技信息》2013,(22):1-1
美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哲学批判素养及运用哲学方法阐释经验生活的能力。本文以习见的愚人节为例,用文化哲学视域予以涵纳,可以视之为人类自我批判—自我觉醒的"易"性和"哲"性思维的表征。其中,"易"性精神是通过对社会既成规范的"否定"实现;而"哲"性意识则通过对个体理性的"否定"唤醒。"易"性精神与"哲"性意识共同开启了愚人节背后处于休眠状态的"哲性品质",这一开启工作有赖于其批判精神的参与和支持。  相似文献   

19.
针对福山的"历史的终结"论调,德里达举起了捍卫马克思精神的大旗.他所高举的马克思的精神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批判,更是一种给人以未来的"弥赛亚的召唤".正武这种批判精神,为其解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打下了链接的楔子.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以满足市民"趣味"为创作目的的"海派"文学,其精神传统在市民文学中绵延不绝,新中国成立后,在文化领域努力对之进行批判与改造,这是基于对现实文化的深刻认识,同时也是国家的政治需要。虽说改造与批判简单粗暴,然而作为近代以来中国病态社会发育出的市民阶层文化的表征,以"海派"文学为精神传统的市民文学,其精神文化上缺乏独立与批判的现代意识,有着苟且和异化的局限也是无法回避的精神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