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综合治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薇甘菊的植株、茎杆、叶片、花序、种子等形态特征,为害性与生物学特性研究,为检疫鉴定和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危害及其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薇甘菊是世界上十大恶性藤本杂草之一,2000年前后从缅甸传入云南省德宏州后,迅速在周边州市传播蔓延,2005年登陆保山,2008年11月,临沧市境风首次发现薇甘菊。薇甘菊所到之处,对当地林业、农业造成了巨大损失,破坏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本文主要通过阐述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危害,综合国内研究和应用成果,介绍薇甘菊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在香港郊野公园内选择薇甘菊危害较严重的草灌丛、灌木林和常绿阔叶林3种群落类型,设置样地5 000 m2,用0.05~0.1 g#8226;m-2嘧磺隆对样地中的薇甘菊进行化学防除试验, 并在施用除草剂后3、5和14个月跟踪调查施药对薇甘菊的杀灭效果以及对样地中其他植物和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嘧磺隆对样地薇甘菊有极好的杀灭效果.施药后3个月,样地中有45种植物产生了不同程度上的影响,占样地内所有种类的30%.受影响最大的是藤本和草本植物,其次是灌木,乔木受影响最小.施药后14个月,乔木和灌木生长正常, 草本植物基本恢复.施药清除薇甘菊后,能大幅度地增加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薇甘菊学名订正及其近缘种的检索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对我国薇甘菊属(菊科)的原产种、外来种进行修订研究,并与近缘种比较确定外来种应为Mikania micrantha H.B.K;结果对进一步研究该种的危害性和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菟丝子属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薇甘菊的防除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菟丝子属CuscutaL 为旋花科的寄生草本 ,该属的一些种的种子是中药药材。种子有休眠特性 ,在土中寿命很长 ,温度、湿度和种子在土壤中的深度影响种子的萌发出苗。田野菟丝子C .campestris千粒质量为0 5 6 8g ,种子所贮藏的养分只能维持幼苗短期的自养生长。种子繁殖和断枝繁殖是菟丝子属植物繁殖的重要途径。在暖温带地区 ,菟丝子属植物在冬天下雪后枯死 ,靠成熟种子越冬 ,翌年春天萌发 ,并侵染寄主。广东沿海的田野菟丝子的枝条可安全越冬。菟丝子属植物的寄主广泛。田野菟丝子在广东有分布 ,但未成灾。田野菟丝子在外来恶性杂草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H B K 上易寄生 ,导致薇甘菊死亡 ,这一特性有可能应用于大面积控制薇甘菊危害。实验表明 ,用田野菟丝子断枝直接寄侵野外生长的薇甘菊不易成功 ,而用种植于营养袋的大豆作为田野菟丝子过渡寄主 ,然后用已在大豆上寄生的田野菟丝子作为寄侵源来控制薇甘菊的生长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探讨薇甘菊的危害特点,入侵过程,在广西陆川县发生情况与调查诊断技术,初步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薇甘菊活体在不同pH、初始浓度、吸附时间条件下对水体中碱性品红的吸附能力,并对薇甘菊的再生及重复吸附能力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碱性品红溶液浓度为5~20 mg/L、pH为7的碱性品红溶液中,培养3 d后常温下薇甘菊活体对碱性品红的去除率可达99%.同一株薇甘菊可以在浓度为10 mg/L、pH为7的碱性品红溶液中循环培养4次吸附效果最佳,去除率均可达到90%以上,吸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田野菟丝子控制薇甘菊的生态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广东省东莞、深圳、汕尾、香港等地的 11个田野菟丝子CuscutacampestrisYuncker控制薇甘菊危害的野外样地的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 :田野菟丝子能寄生并致死薇甘菊 ,使样地群落中薇甘菊的盖度由 75 %~95 %降低到 18%~ 2 5 % ,较好地控制住薇甘菊的危害 ,并使受害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明显增加 ,而不会致死样地内其它植物 ,虽能在 83种植物 (占样地植物的 74 1% )上寄生生长 ,但对其中的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无明显影响 ,它们的长势正常 ;仅有包括 8种菊科植物在内的 15种草本植物 (其中 12种为外来有害杂草 )会受到田野菟丝子一定程度的影响 ,因此 ,初步认为田野菟丝子控制薇甘菊危害的方法基本上是可行的、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以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提取物乙酸乙酯部分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薇甘菊提取物乙酸乙酯部分能有效地抑制细菌的生长,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5 %、10 %.  相似文献   

10.
薇甘菊种子萌发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近年来传入中国的恶性农林杂草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种子的萌发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 0 5~ 2cm深度的土壤中 ,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萌发率下降 ,5cm下则没有种子萌发 ;刚成熟的种子萌发率不高 ,在室温 2 5℃下 2个月后达最高 ,而后随着时间的推延萌发率下降 ;薇甘菊种子萌发需要光 ,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 ,种子萌发率升高 ;在 5~ 10℃低温贮存条件下的种子比室温 2 5℃贮存的种子有更高的萌发率。  相似文献   

11.
薇甘菊种群幼苗结构和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 3个群落中的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种群幼苗的结构和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3个薇甘菊种群的幼苗具有相似的年龄结构 ,均是高龄苗多于低龄苗。种群 1有比种群 2和种群 3更多的高个体。 3个种群幼苗的生物量分配格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叶的生物量最大 ,而根和茎所占比例在各种群间则稍有不同。薇甘菊幼苗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较低 ,死亡集中在 3- 5月幼苗生长较快的季节 ,揭示这其间的某些环境条件极可能是其生存的限制因子 ,或这段时期是幼苗对环境条件最敏感的时期。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对入侵中国华南地区的薇甘菊的传粉昆虫及其访花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薇甘菊的访花昆虫有30种,隶属于6目19科,以膜翅目、双翅目和半翅目为主.稳定的和访花频率较高的传粉者主要为蜜蜂、丽蝇和食蚜蝇,其中以丽蝇的访花频率为最高.蜜蜂的每日访花频率的高峰出现在9:00-10:00和15:00-16:00,而丽蝇和食蚜蝇则为11:00-12:00和14:00-15:00.环境因子和同花期植物(如薇甘菊的伴生种火炭母)对访花频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广东内伶仃岛选择薇甘菊危害较严重的3种类型环境"坡地、低洼地、水泽地"设立15个样地,每个为10 m×10 m,各样地分别喷洒不同药量(0.0005~0.3 g/m2)的森草净,经过一年的持续观察,结果表明0.01~0.1 g(有效成分)/m2的森草净对样地薇甘菊有极好的杀灭效果;森草净对样地的草本植物有一定的影响,对藤本植物基本无影响,除几种含有乳汁的敏感植物外,对木本植物影响较小;森草净施药前后相比较,样地物种多样性恢复较好,整体上施药后物种多样性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5.
新鲜薇甘菊在不同温度下厌氧发酵产气潜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薇甘菊的新型防治方式和产沼气潜力,对新鲜采集的薇甘菊进行厌氧发酵实验.实验设置对照组(120mL接种物)和两个实验组(68g薇甘菊+120mL接种物),每个实验组的发酵液体积为400mL,采用全混合批量式发酵模式,在中温30℃和常温平均24℃的条件下,进行沼气发酵实验.结果表明,中温30℃和常温实验组的沼气发酵历时32d,中温30℃和常温净产气量分别为3 725mL、2 765mL.从实验结果计算得出,中温30℃下薇甘菊的TS产气潜力为511mL/g,VS产气潜力为627mL/g.  相似文献   

16.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在中国的传播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32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是危害性极强的世界性恶草。它原产于热带美洲,现广布于亚洲热带,是新大陆众多假泽兰属Mikania植物中传播至旧大陆的惟一物种,并与旧大陆的假泽兰M.cordata(Burm.f.) Robinson共存。薇甘菊在旧大陆的最早记录是1884年采自香港动植物公园,而非1907年采于斐济。它在中国的传播始于19世纪末,由原产地引种栽培于香港动植物公园,并于1919在该园附近发现逸生的薇甘菊。20世纪50--60年代,薇甘菊在香港地区蔓延开来。1984年在广东深圳银湖地区发现逸生的薇甘菊,80年代末到90年代已蔓延至广东沿海地区,目前蔓延趋势不减。薇甘菊在中国的传播始于香港,源于原产地中、南美洲,而广东地区的薇甘菊传播无疑地是源于香港。而目前薇甘菊在中国香港和广东境内南亚热带地区的迅速蔓延或许与全球气候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17.
薇甘菊是世界上危害巨大的杂草之一,入侵能力强,严重威胁当地生态系统.使用SOC710VP成像光谱仪获取薇甘菊不同花期高光谱数据,选取与薇甘菊不同花期显著相关的参数,建立不同花期监测模型.结果表明,盛花期和未开花期光谱反射率存在明显"绿峰"和"红谷",整体值大小依次为盛花期、未开花期、枯花期;一阶微分曲线在绿光波段、红边,未开花期、盛花期和枯花期均存在明显波峰,且值的大小依次为未开花期、盛花期、枯花期;在750~900 nm,盛花期和未开花期波峰、波谷出现波段范围大致相似,枯花期出现3个波峰,峰值依次减小;薇甘菊不同花期与光谱反射率及光谱一阶微分在529~671、734~744、770~786、791~796 nm和833~838 nm极显著相关,以NDVI、RVI、GI、DVI和HI特征参数构建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佳.根据薇甘菊高光谱特征参数建立的监测模型,可有效地监测薇甘菊不同花期,研究结果可用于薇甘菊发生发展的监测.  相似文献   

18.
侵染薇甘菊的菟丝子属植物及其分类学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 0 0年在粤东调查时发现菟丝子CuscutachinensisLam 侵染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H B K ;2 0 0 1年又发现南方菟丝子CuscutaaustralisR Br 及田野菟丝子CuscutacampestrisYunker均侵染薇甘菊 ,尤以田野菟丝子能使薇甘菊大片死亡。讨论了几种菟丝子侵染薇甘菊的发现及其分类鉴定特征。  相似文献   

19.
通过敏感性测定,得出薇甘菊种子萌发时对除草剂森草净的敏感性极高,在质量浓度为10-7g/L(0.1ng/mL)下,就可以明显地抑制薇甘菊根的生长。相应地,薇甘菊的根生长被抑制其抑制率达50%时森草净的质量浓度为EC50=10-5.49g/L,抑制率为10%时森草净质量浓度为EC10=10-8.38g/L。  相似文献   

20.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和五爪金龙(Ipomoea cairica (L.) Sweet)是近年来在华南地区造成严重入侵危害的2种恶性杂草.该文综述了它们与入侵性相关的生理生态特征以及化感作用.同时,根据2种植物在入侵机理方面的研究现状,分析和展望了后续研究中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