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王卉 《科技信息》2007,(31):131-132
纳兰性德不仅在有清一代词坛上卓然不群,即使放在整个词史上,也是独成一大家,不依不傍,完全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人生感受。袁本文学史认为其词作的主要风格是哀郁凄婉,这一风格的形成与纳兰性德的悼亡心态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纳兰性德之词为清初词作之典范,其词以小令见长,其《饮水词》中的爱情词最具代表性,其爱情词中悼亡词更有其特点:痴得无端,痴得无理,痴得无边,痴得冰清玉洁。  相似文献   

3.
纳兰性德的词作无论是爱情词、悼亡词,还是边塞词,把个人的愁绪同大自然和宇宙联系起来,缭绕弥漫着一片凝重的、难以掩抑的、剪不断、理还乱的伤感意绪,包含着许多无法回避的、无法改变的人生缺憾所触发起的无可奈何的悲怆凄凉.  相似文献   

4.
侯跃 《科技信息》2009,(4):64-65
在清词“中兴”的时代,涌现出许多流传于后世的词作,也成就了此时代的一批词人。在清初独成一家的词人纳兰性德,他继承了南唐后主李煜和北宋晏几道的词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格调。在纳兰词中,“情”字贯穿始终,成为词的灵魂。本文在纳兰性德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变化的背后,感受纳兰词中的真情真意。  相似文献   

5.
满族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生前即享有盛誉,广传乡野,蜚声中外。他的座师徐屹学说:“所刻《饮水》、《侧帽》词,传写遍于乡校邮壁,海内竞相模仿。”其词作和著名诗人顾贞观的一道,被朝鲜使臣以一金饼的重阶购去,并题诗称:“谁料晓风残月  相似文献   

6.
纳兰性德边塞词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身于满族贵族的纳兰性德是一个对故土,对边塞充满深情的人。他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既描绘了边塞雄浑郁勃之美,又刻画了塞外的苍凉凄清。从他的边塞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进步的历史观和民族观,可以体会到词人无限幽怨和无尽伤感的原因。他的边塞词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思想内容和风格上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使其在为数不多的边塞词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7.
爱情是生命的纯真体验,但它缺乏岁月的磨砺和时间的积淀。与之相比,另类爱情诗———悼亡诗,强烈的孤独和思念,让生者释放出平淡生活中不轻易流露的感情,真挚而刻骨铭心,因此也特别感人。悼亡诗其实有两类:一类是元稹等人的诗作,它们更多的是因接触到死亡而震撼;另一类是特殊的爱情诗,苏轼和纳兰性德的诗作属于此列,他们的词深沉、隽永,犹如一坛生命的醇酒,年代愈久,滋味愈浓。当我们吟颂着浪漫凄美的《江城子》词时,我觉得古今中外的美好情愫贯穿人类的历史成为我们的精神支柱和情感资源,如一脉溪流,绵延不绝。  相似文献   

8.
顾贞观是"清初三大词人"之一,他不仅创作了《弹指词》,而且还有自己鲜明的词学观点。纳兰性德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他的《饮水词》也是当时及后世传唱已久的词集。顾贞观和纳兰性德在清初词坛拥有很重要的地位,也对清初词坛产生过影响。他们对词学观和创作有共同的主张,却也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9.
纳兰性德和黄仲则都是性灵文人,康乾盛世中的哀吟者。他们的个人遭际虽不甚相似,但他们的命运都是悲剧性的,爱情诗词都呈现出无法释怀的伤痛和苦楚。所不同的是纳兰的词更多表现的是对妻子的悼亡之情、对初恋情人的相思之苦,词作更具空灵之美;而黄仲则的爱情诗更多表现的是现实生活的残酷和自身遭遇的凄惨,诗作更具凄婉之美。  相似文献   

10.
纳兰性德是清季杰出的满族词人,其创作在词史上成就卓著,地位显重。他出身华贵,少年得志,但他的词作却充满了感伤凄婉的情调。本文试从其爱情、家世、境遇、社会诸方面探讨其凄婉词风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1.
纳兰性德是清季杰出的满族词人,其创作在词史上成就卓著地位显重。地出身华贵,少年得志,但他的词作却充满了感伤凄婉的情调。本文试从爱情、家世、境遇、社会诸方面探讨基凄婉词风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以纳兰性德为代表的清初著名词人,对他们的词风、写作手法及其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中的价值和历史意义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顾贞观与曹贞吉、纳兰性德三者并称京华三绝,其《弹指词》极情之至,独抒性灵,备受称誉.而其中咏物词,凡四十余阙,艺术成就颇高,其重比兴、写忧患、有寄托、抒真情,铲除浮艳,独抒心灵,突破自南宋以来咏物以堆砌典实、穷形尽相为主而意蕴空枵之弊.  相似文献   

14.
繁华如梦总无凭——纳兰梦词文化心理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兰性德是满清第一词人,其梦词呈现出渐进的心理表现模式,蕴含生命价值的深刻体验和对历史的哲理性思考。这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原型意象、悲美传统和佛道思想及清初社会文化心理共同作用于其独特的萧素秉性中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中古妇女在家庭中的生存状况及其生活风度也有某种自信与潇洒,其恋爱婚姻生活是情深且又通脱;南朝文学理论的热点问题是对“情文”关系的讨论。上述二者构成中古“悼亡”诗的背景。潘岳“悼亡”强调妻子亡去对自己生活的影响;江淹“悼亡”组诗有着各种角度的叙写与抒情;中古还有为他人而作的“悼亡”诗。中古“悼亡”诗的写作模式有三:诗作的哀痛之情在沉浸铺陈与抑制劝慰之间展开,与自然界的事物循环往复相比人生只有一次,诗人自我的孤独与悲伤。中古“悼亡”赋、文有叙事意味,夫妇双方都写到。思念诗作的叙写则从对方着笔。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李商隐几首悼亡诗的具体分析,揭示了其悼亡诗情语、景语、心语的真挚感人、哀婉凄冷、如梦如幻和因比兴象征运用所形成的朦胧意境,以及其悼亡诗所特具的因身世感慨溶入而愈显感悲的特色,并简要分析了其对前代悼亡诗的继承和对后代北宋悼亡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纳兰性德作为词坛上的特殊人物,长期以来学人一直遵循着陈其年、陈廷焯与王国维之评对之尊重与研读。细玩起来,几家清儒之评有许多不一致与思路分歧,而他们的分歧恰恰暴露出纳兰之于中华词史上的致命弱点,而这可能也不是纳兰需要标举之处。事实上纳兰词的一些特征诸如"自然之眼""梦境宣叙"等意义,不在于是其表面上的特点,从本质上说其价值在于更能暴露纳兰作为特殊身份对中华传统的缺失,从而体现了中国思想史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纳兰性德和朱彝尊相差二十五岁,但因书结缘,以文会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明末清初的特殊历史时期,作为贵族和清廷官员的纳兰性德与朱彝尊及其他汉族知识分子的交游具有特殊意义,客观上促进了清初满、汉民族融合,缓解民族矛盾;促进了满、汉文化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清初词坛风气,引领词坛中兴。  相似文献   

19.
李清照与纳兰性德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位影响深远的婉约派词人,他们的词都以感情真挚而著称于世。二人在语言艺术、抒情方式以及意象的选用上都有很多相似之处,语言上多采用叠字、化用典故、白描等手法,以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各种情怀,"梦"意象成为他们倾诉感情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20.
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因避太子嫌名改),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小名冬郎。清顺治十一年(甲午,1655年)十二月十二日生,康熙二十四年(乙丑,1685年)五月三十日卒,在世仅三十一岁。纳兰性德是满族人。先世是女真叶赫部(居今辽宁省开原一带),后随清兵入关,隶满洲正黄旗。叶赫纳兰氏是清初满洲八大氏族之一。纳兰性德曾祖金台什的妹妹是努尔哈赤(清太祖)之妻、皇太极(清太宗)的生母。纳兰性德的父亲纳兰明珠,在康熙朝历任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