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无机盐存在下β—环糊精对萘的包络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碱金属氯化物存在下β-环糊精对萘的包络作用,结果表明,盐类存在下萘-β-环糊精包络物形成常数增大并促进萘在β-环糊精水溶液中激基缔合物的形成,结果说明盐类的存在有利于强硫水性化合物的包络,并定量说明主客体间的疏水相互作用是包络物形成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2.
应用相溶解度法比较了高分子(PVP、PEG、HPMC)对HP-β-CD体系稳定性和药物溶解性的影响.采用冷冻干燥和物理混合法,制备了药物/羟丙基-β-环糊精二元体系及三元高分子固体体系,测定了各体系的溶出曲线,采用差示热分析考察了各体系的热性质.研究了常见高分子药用辅料对尼莫地平/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和溶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元体系表观稳定常数K提高后尼莫地平溶解度较两元体系上升.但溶出速率均有所降低.可见,高分子的加入可以改善HP-β-CD增溶尼莫地平的效果,高分子对尼莫地平/羟丙基-β-环糊精体系的溶出速率的影响较为复杂,与高分子种类及体系中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3.
分别制备了苯丙氨酸D,L-对映体-β-环糊精-尿素体系的包给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和差热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它们在包络行为上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在尿素存在下,D-构型的苯丙氨酸和L构型的苯丙氨酸与β-环糊精形成的包络物在X-射线粉末衍射谱以及热稳定性上有着明显的差别,D-苯丙氨酸与β-环糊精形成的包络物比L-苯丙氨酸与β-环糊精形成的包络物稳定.这为进一步将环糊精应用于绝对构型的分析和测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甲基橙与环糊精包络物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制备了以β-环糊精为主体、甲基橙为客体的晶体包络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差热分析和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等方法确定了包络物的形成。实验结果表明:β-环糊精与甲基橙开成摩尔比为2:1的包络物,甲基橙的两个苯环分别进行两个环糊精分子的疏水性空腔内,甲基橙-N=N-与环糊精的外沿的羟基形成氢键缔合,包络物的形成使甲基橙的相变行为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5.
分别制备了苯丙氨酸D,L-对映体-β-环糊精-悄素体系的包络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和差热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它们在勹络行为上的差异实验结果: 素存在下,D-构型的苯丙氨酸和L-构型的苯丙氨酸与β-环糊精形成的包络物在X=射线粉末衍射谱以及热稳定性上有关明显的差别,D-苯丙氨酸与β-环糊精琪的包络物比L-苯丙氨酸与β-环精精的络稳定,为进一步将环糊精应用于绝对构型的分析和测定提供依  相似文献   

6.
以β-环糊精(β-CD)键合硅胶为载体,亚氨基二乙酸(IDA)为螯合基,制备了新型固定金属离子亲和吸附剂.通过13C固体核磁、元素分析对其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吸附剂对牛血清蛋白(BSA)的吸附特性,25℃时吸附剂对BSA的最大吸附量达35 mg/g吸附剂.  相似文献   

7.
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β-环糊精与酚酞及甲基橙的包络作用。结果表明β-环糊精与客体形成1:1的超分子包络物,包络物的稳定常数分别为1.30×10~4L/mol、1.58×10~3L/mol。包结率及包络模式将影响吸收光谱的变化趋势。主客体间疏水相互作用和范德华力是形成超分子包络物的主要驱动力,氨键影响包络物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考察了向红菲咯啉(BPF)的电化学行为,研究了环糊精-BPF包络物的电化学性质及其影响因素,优化了环糊精-BPF超分子电化学探针,测定了HE—β—CD和BPF的包络比,用电流法测定了它们的包络常数。对应用BPF—HE—β—CD超分子电化学探针测定苯二酚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β-CDP-1,1''''二甲基二茂铁主客体葡萄糖生物传感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β-环糊精与戊二醛缩合成的β-环糊精聚合物(β-CDP)为主体,电媒介体1,1'-二甲基二茂铁为客体,形成稳定的主客体包络物.用牛血清白蛋白-戊二醛交联法,把葡萄糖氧化酶和主客体包络物固定到电极上,成功地制成了葡萄糖生物传感器.该传感器具有稳定性高、选择性好和较长的使用寿命等优点,线性响应范围为0.01~18 mmol/L.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高分子冠醚液晶与全甲基β-环糊精、全丙基β-环糊精、全戊基β-环糊精等三种全烷基化β-环糊精分离位置异构体的结构比较,它们在分离分子体积大小不同的化合物时,表现出不同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高分子冠醚液晶(PSC-11)与全甲基β-环糊精、全丙基β-环糊精、全戊基β-环糊精等三种全烷基化β-环糊精分离位置异构体的结果比较,它们在分离分子体积大小不同的化合物时,表现出不同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2.
对四环素类抗菌素在浓硫酸作用下的降解物脱水四环素类抗菌素与β-环糊精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脱水四环素,脱水土霉素能与环糊精形成包络物,而脱水金霉素和脱水强力霉素与β-环糊精的包络作用则十分微则,从四环素类抗菌素和β-环糊精的分子结构出发,对包络物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分别测定了包络物的形成常数,建立了利用转化荧光结构法测定四环素,土霉素和甲烯土霉素对3种四环素类抗菌素的新方法,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β-环糊精与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合成一种新型具有手性分离能力的功能单体。详细讨论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问,反应溶剂对合成的影响。目标产物β-环糊精衍生物通过红外吸收光谱分析得到确定。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实验研究了β-环糊精与维生素D_2的包络反应,着重分析了β-CD-VD_2包络物的热稳定性和光稳定性,并对其结构和水溶性进行了探讨。对包络反应的均相反应可行性也进行了研究。实验研究表明,VD_2与β-CD形成包络物后,热稳定性和光稳定性都有了很大改善,从而为维生素D_2更广泛的应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以高分子聚合物作载体的农药是缓释农药的一种。本文探讨了以硝基酚类化合物接技的缓释农药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并在实验室对其水解性能进行初步测定。二硝基酚类农药,例如2,4-二硝基-6-甲基酚,可用作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等,作用快,合成方便,但对人畜毒性较大。然而二硝基酚类的α,β-不饱和羧酸酯,例如2-  相似文献   

16.
提出用荧光光谱法测定环糊精包络物离解常数的新方法。对于1:1型包络物,若客体与包络物均有荧光且波长相同或者客体无荧光或很弱,包络物有荧光,则可用公式(I-I_0)/(I_∞-I)=(I/K_d)[CD]测定离解常数K_d 用提出的方法测定了对羟基苯甲酸和蒽与β-环糊精在水溶液中包络物的离解常数,与文献报道值一致。  相似文献   

17.
β-环糊精-苯酚二元包络物的荧光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β-环糊精(简称β-CD)与荧光物质苯酚的包络反应以及β-CD对苯酚荧光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酸性和中性介质中,β-CD与苯酚能起包络反应,包络物的形成常数Kf=1.12·102L/mol.随着β-CD用量的增加,包络程度增大,荧光强度增大.添加剂乙醇的加入,可以与β-CD起协同增敏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β-环糊精对新型药物大豆苷元-3′-磺酸钠的荧光增敏作用建立一种测定其含量的荧光光度分析新方法。方法采用稳态荧光法在λex/λem=310 nm/480 nm处测定大豆苷元-3′-磺酸钠的相对荧光强度。结果β-环糊精与大豆苷元-3′-磺酸钠在适当条件下产生包络作用,对大豆苷元-3′-磺酸钠的荧光产生明显的增敏作用。所形成包络物的包结比为1∶1,包络常数为736。大豆苷元-3′-磺酸钠的荧光强度与其浓度在0~0.40μg/mL的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下限为2.26 ng/mL。结论基于β-环糊精对大豆苷元-3′-磺酸钠荧光增敏作用而建立的荧光光度分析新方法,在测定其含量时,操作简便、快速、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19.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7种不同小分子醇对R,S-普萘洛尔对映异构体手性识别的影响,研究表明:小分子醇能猝灭普萘洛尔对映异构体/β-环糊精包络物的荧光,并对其包合过程产生显著影响,同时,增加β-环糊精对R,S-普萘洛尔对映异构体的选择性识别差异,在研究的7种小分子醇中,异丁醇对R-,S-普萘洛尔/β-环糊精体系的手性识别影响最大。~1 H NMR实验表明异丁醇分子与β-环糊精分子间的氢键作用在手性识别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苯对β—环糊精—水杨酸包络反应影响的荧光光谱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荧光光谱法系统研究了β-环糊精与水杨酸的包络反应条件及包络物的形成常数,实验发现,在包络体系中加入少量苯,对荧光反应和荧光强度的影响极大。探讨了小体积有机分子苯对包络反应的影响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