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2.
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状况不容忽视,其贫困心理引发的各种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稳定和高校人才的培养。文章通过对高校贫困生常见的心理贫困现状的分析,从社会、学校、贫困大学生自身三方面提出了实现心理脱贫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3.
浅析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以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改革的逐步深入,特别是扩招后,使得许多家境贫困的学生有机会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的机会,然而随着贫困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加,他们的心理卫生问题也愈益突出。如何对这部分人群的心理进行疏导,促使这部分人能健康发展,适应社会,成为将来有用之才,已引起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普遍关注。本文试图分析了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并对解决有关心理问题的对策作出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5.
高校贫困大学生产生的原因与对策探析——以上饶师范学院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收费政策的实施和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高校中的贫困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贫困大学生问题也逐渐凸显.高校中贫困大学生产生的主要原因有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和大学生个人原因.解决高校贫困大学生经济困难问题的对策主要是:降低学杂费标准、加大资助力度、推进国家助学贷款. 相似文献
6.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我国高校收费上学的推进,贫困大学生问题日益突出。相当数量的贫困生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如沉重的思想负担和精神压力、自卑心理、忧郁和焦虑心理、自我封闭、性格孤僻内向、嫉妒心理、过度的敏感、虚荣心及悲观心理等。贫困生的许多心理问题都与经济贫困有关,切实有效地帮助贫困生缓解经济困难对解除其心理障碍至关重要。在通过银行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等方式对贫困生进行经济救助的基础上.还应当积极开展心理教育及心理咨询,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文体活动及人际交往。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校贫困生现象日益突出,而贫困女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本文分析了贫困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并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
9.
随着我国大学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贫困大学生的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心理健康的问题再度为社会所关注。我们的教育应该使每一个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因此,关注这一群体,了解其特点,分析其心理状态,解决他们当中存在的问题,就成为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用之才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0.
随着高校招生的大众化,高校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更突出.作者通过对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深刻剖析,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做好贫困生工作的一些中肯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元素,拥有诚信品质是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然而目前贫困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却不尽如人意。本文分析了当代贫困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并就如何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诚信教育,构建诚信校园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高职院校里,贫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贫困生存在的种种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随着对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不断深入,在资助过程中许多并不贫困的“手”也伸向这碗羹。伪贫困现象的出现,凸现了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和消费观上的无所适从,让我们看到了当代大学生的诚信危机和人格的缺失。解决这一问题,加强青年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和健康人格塑造是第一要务,推进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改革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15.
文章分析了大学生后进生产生的原因,指出转化大学生后进生的主要任务是大学生入学教育,从明确上大学的意义、掌握学习方法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贫困生问题相继凸现。本文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方面分析了高校贫困生问题凸现的原因,同时,针对贫困给部分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造成的许多负面影响,提出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以及贫困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7.
高校贫困大学生群体的存在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当前,学校和社会各界对贫困生的资助,大多仅停留在经济层面,较少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高校和社会各界应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培养贫困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心理,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
目前高校学生欠费问题严重。欠费人数、欠费金额不断增多;学生欠费率由低年级向高年级逐级递增;贫困生欠费与非贫困生欠费并存。这些问题影响着高校的健康发展,必须从加强诚信教育等几个方面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针对时代特点和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实际,合理设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恰当选择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本文根据研究,从物质帮助、心理疏导和校园文化环境的营追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