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端俊 《科学之友》2003,(11):36-36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说来有趣,寒冷的南北两极有空洞,陆地上甚至海洋中也有“无底洞”。北极空洞1956年,巴德少校驾驶战机飞越北极点时,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空洞。飞机钻进空洞飞行了2 700千米,机下不是北极的冰雪,而是被湖泊、林木覆盖着的山脉和大地,他还看到了像古猛犸一样的动物在活动。南极空洞美国班伽少校在南极大陆探险时,在极点附近,发现了绿色的湖泊。他对湖水作了考察,发现水温比海水温度还高。这一带后来被命名为“班伽绿洲”。南极大陆的冰层厚度平均2 000米,靠地下的火山热是不能形成  相似文献   

2.
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全球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上的气候敏感地区,也是多个国际计划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地区.极地包含了大气、海洋、陆地、冰雪和生物等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全部过程,在全球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中有重要的作用.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研究是极地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08年初,我国自主组织了24次南极考察,2次北冰洋考察和4次北极站考察;建成了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和北极黄河站,并在南极冰盖设置了5个无人自动气象站;开展了有关极地大气科学与全球变化的研究.在南北极地区.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继续监测包括近地面温度在内的大气要素的变化,提高极地气象业务水平;拓展极地气象业务和大气科学考察研究领域,积极获取气候代用资料;进一步量化和认识极地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及其对我国天气气候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建立完善极地大气科学研究体系,提高极地大气科学研究水平,仍是我国极地大气科学与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3.
陆龙骅  卞林根 《自然杂志》2008,30(5):262-266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上的气候敏感地区,也是多个国际计划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地区。极地包含了大气、海洋、陆地、冰雪和生物等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全部过程,在全球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中有重要的作用。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研究是极地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08年初,我国自主组织了24次南极考察,2次北冰洋考察和4次北极站考察;建成了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和北极黄河站,并在南极冰盖设置了5个无人自动气象站;开展了有关极地大气科学与全球变化的研究。在南北极地区,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继续监测包括近地面温度在内的大气要素的变化,提高极地气象业务水平;拓展极地气象业务和大气科学考察研究领域,积极获取气候代用资料;进一步量化和认识极地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及其对我国天气气候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建立完善极地大气科学研究体系,提高极地大气科学研究水平,仍是我国极地大气科学与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4.
正一提到北极,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浩瀚的冰雪世界。不错!北极格陵兰冰盖、斯瓦尔巴群岛上的冰雪地貌、格陵兰冰盖四周奇特形状的冰山、北冰洋上的浩瀚浮冰……都是北极冰雪世界的代表。然而,北极与南极的重要不同点之一,就是北极冰雪世界里还生长有高等植物和茂密森林的绿洲,而南极地区不仅没有森林,也没有高等植物,只有苔藓和地衣。  相似文献   

5.
李斌 《科学之友》2005,(4):40-40
目前有关可极冰盖科考的报道中出现了一些误差。虽然南极95%的面积被平均厚达2000多m的冰雪所覆盖,但是海拔4000多m冰盖最高点并非是南极大陆的最高点.最高点应该是位于西南极洲的南极大陆最高峰——海拔5140m的文森峰。  相似文献   

6.
海洋水文地质学是目前正在形成的、普通水文地质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它与海洋地质学、陆地水文地质学和海洋学的发展密切相关.海洋水文地质学是全面研究陆地与海洋的地下水交替问题的一门学科,这种地下水交替是自然界中整个水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地下水交替包括两个方向各异、性质不同的过程:地下水从陆地流入海洋和海水向海岸入侵.除了主要发育多年冻结岩石的北极和南极地带的许多地区以外,地下径流实际上是经常和普遍存在的.海洋水文地质  相似文献   

7.
《世界科学》2010,(2):F0003-F0003
在远离人类居住区的南极大陆海域中,生活着不少多姿多彩的海洋生物,成就了海洋生物的最后一片净土,也因此保存了海洋物种的多样化,成为了海洋生物学家研究的乐土。以上是英国南极研究中心不久前公布的一批精美照片,其主角是生活在南极附近海域的一些独特的海洋生物。  相似文献   

8.
在南极大陆附近冰冷的海水中。生活着不少多姿多彩的海洋生物.那里远离了人类的居住区,成为海洋生物最后的一片净土,也保存了多样化的海洋物种。因此,南极附近海域也成为海洋生物学家研究的乐土。最近,英国南极研究中心公布了一批精美的照片,照片的主角就是生活在南极附近海域的一些独特的海洋生物。  相似文献   

9.
正南极和北极地区,大部分终年为冰雪所覆盖,自然环境恶劣,是地球上的气候敏感地区,也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地区。南北极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及其特有的生态环境,突出了极地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作用与地位。1在北极地区,最近几十年发生  相似文献   

10.
科学家们认为:南北极地区巨大的冰层是造成南极大陆和北极的格陵兰岛内陆地区没有发生任何地震的主要原因。南北极地区,终年被冰雪覆盖,冰层极厚。据测算,冰层达到了这些地区总面积的80% ̄90%。厚大的冰层对底部产生巨大的压力,使底部几乎处于一种"熔融"状态。  相似文献   

11.
《世界科学》2010,(7):F0004-F0004
自人类发现了我们居住的星球上最后一块大陆——南极洲——之后约半个世纪。就有不少捷足先登的科学家去探索白色大陆的奥秘。开展一些初期的科学考察活动。从澳大利亚1954年第一个在东南极大陆沿海建立常年南极科考站——莫森站——后,许多国家相继来到南极展开实地考察,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科学考察站。如今,这块冰雪世界上共有53个科考站。以下是给人印象深刻的6个南极科考站。  相似文献   

12.
大洋精灵:南极磷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11月30日,为了参加中国第19次南极考察队,我从德国法兰克福直飞智利圣地亚哥,于12月3日与大队人马汇合,4日立骂南下至世界南国边城——蓬塔阿雷纳斯,当日即转空军航班直达乔治王岛。在我们到达南极之前发生了一件很让人牵挂与揪心的事,那就是先期到达的我的德国博士生西莫娜10天前就发电子邮件报告说:11月中旬开始,这一带接连发现大量磷虾被海浪冲积上岸,不知何故。所以,一到长城站我就立即沿南海岸往北,踏着冰岔,一路“咔嚓”,所到之处,只见磷虾如血染长滩,惨不忍睹。南极磷虾在南极海洋生态中占据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生态位,这一环出了问题,可能预示着海洋环境出现了某种微妙的变化。长期以来,我一直从事南极磷虾的研究工作,小小的南极磷虾与我结下了近20年的不解情缘。  相似文献   

13.
最后的大陆——南极。曾被认为是地球上环境未受人类活动破坏的大陆。然而,南极如同一片未曾开垦的处女地,面对垂手可得又取之不尽的财富,人们表现得如此贪婪和不顾一切。人类南极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要大大滞后于对南极的开发利用。随着人类南极活动的日趋频繁.南极环境生态正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威胁。南极至今是否还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为清洁的大地?南极对于人类的生存又价值何在?人们的担忧不无道理.而对疑问的解答让人更加重了这种担忧。  相似文献   

14.
北极涛动比南极涛动纬向对称性更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an (2007)最近从年际变化的角度研究了南极涛动的纬向不对称性问题. 利用观测和再分析资料以及海气耦合模式的模拟试验研究了北极涛动的纬向不对称性. 结果表明: 北极涛动同样存在纬向不对称性, 然而, 北极涛动的纬向不对称性显著地弱于南极涛动. 这出乎意料, 因为北半球海陆分布的纬向不对称性远远比南半球大.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 1959~1998年北极涛动的东西两个半球的分量之间相关系数为0.54, 远大于南极涛动的东西两个半球分量之间的相关系数(0.23). 研究提出, ENSO可能是造成南极涛动和北极涛动的纬向不对称性差异的原因. 分析与南方涛动相关联的海平面气压场可以发现: 在北半球中高纬区的纬向不对称性要显著地弱于南半球的情况, 从而导致北极涛动的纬向不对称性要显著小于南极涛动. 利用一个海气耦合模式进行了敏感性试验, 初步研究了热带海气耦合作用对北极涛动纬向不对称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奥斯陆比格多纳斯半岛上,挪威功勋卓著的探险木帆船弗拉姆号静静停泊在弗拉姆博物馆里。20世纪初挪威最具传奇色彩的探险家阿蒙森驾驶着它,从北极调头南下,于1911年12月14日抵达南极点,在与英国海军军官、极地探险家斯科特的竞争中拔得头筹成为首位到达南极点的探险家。南森、斯维尔  相似文献   

16.
南极洲面积约140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9.4%。南极洲终年为西风寒流包围,年平均气温零下20—70℃。1993年,科学家曾测得那里的最低气温是零下39.2℃。南极几乎全被冰川覆盖,冰层平均厚度在1330米,最厚达4000米以上,冰的总体积为2367.2万立方公里,是北极的9倍。南极大陆只有2%的土地没有被冰雪覆盖,那里有险峰、悬崖、湖泊和火山,是冰雪世界中的绿洲。南极尽管没有居民在那里定居,却有来自各国的科学家在那  相似文献   

17.
陆龙骅 《自然杂志》2012,34(1):24-28
2011年空前的北极臭氧损耗,引发了人们对臭氧和臭氧洞的新关注。本文回顾了南极臭氧洞的由来及变化;讨论了南极臭氧洞产生的原因以及南北极臭氧变化的差异;指出目前只是在南极春季出现了臭氧洞,北极并没有出现过臭氧洞。在当前大气环境被污染的情况下,极地大气臭氧亏损的程度将更多地随大气环流,特别是极地涡旋中的低温状况而发生变化。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为保护大气臭氧层,国际社会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中国也有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在南极的极点,在这地球的最南端,在一片银色的冰雪高原上,有一座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建立的永久性的科学考察站──阿蒙森·斯科特站。这是为了纪念两位率先征服南极极点的英雄──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伟大的地理发现的吸引下,世界各地探险家们向南极发起了冲击,渴望像哥伦布那样名垂青史。阿蒙森和斯科特无疑是其中的校仅者。历史的回顾大约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人从对称美的角度出发提出南半球肯定有大块陆地。公元16世纪,荷兰制图学家麦卡托绘制世界地图时,将这块假想地命名为“南方大陆”。…  相似文献   

19.
南、北极和青藏高原现代降水中Pb,Cd反映的全球大气污染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1989-1995年间,先后在横贯南极冰盖沿线,青藏高原冰川以及北极中心地带和加拿大北极地区大量采集了雪坑样品,对样品测试了主要阴阳离子及Pb和Cd的含量。综合分析基本圈定了造成北极中心地带工业Pb污染的源区范围。  相似文献   

20.
2002年7月30日,中国人的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伊力特·沐林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在北极斯瓦尔巴群岛的朗伊尔宾(Longyearbyen)落成;2004年7月28日,我国政府在北极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尔松(Ny-°Aolesund)建立了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建立中国的北极科学考察研究站,是中国科学家从事北极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正如中国南极科学研究必须建立南极科学站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