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伟萍 《科技信息》2010,(22):146-146
当前在书籍、报刊、杂志等出版物和电视及网络上错别字和病句出现的频率高得惊人,特别是现代汉语的三个虚字"的"、"地"、"得"混淆着用的文章比比皆是,本文就"的"、"地"、"得"的区别和用法作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2.
关于"过年"的"年",有两种解释:一般认为:"年"字在甲骨文里是个象形字,表示"人"用肩扛"禾"。本义为"收成"。《说文》:"年,谷熟也"。在北京有"祈年殿"。因此,人们庆"收成"、吃新谷叫"过年"。但是收获季节一般是在秋天,为什么吃收成物的"过年"却在寒冷的初春或冬天呢?似乎说不清。  相似文献   

3.
论文试从"意义载体"、语义关系、预设和否定词"没""不"分别与"语义否定"和"语用否定"的关系这四个方面来界定"语义否定"和"语用否定",其目的是:一方面使我们对"语义否定"和"语用否定"的概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使我们能够准确地区分"语义否定"和"语用否定"。  相似文献   

4.
关于"过年"的"年",有两种解释:一般认为:"年"字在甲骨文里是个象形字,表示"人"用肩扛"禾"。本义为"收成"。《说文》:"年,谷熟也"。在北京有"祈年殿"。因此,人们庆"收成"、吃新谷叫"过年"。但是收获季节一般是在秋天,为什么吃收成物的"过年"却在寒冷的初春或冬天呢?似乎说不清。  相似文献   

5.
"异化"不是唯一有效的翻译策略,"归化"也不是。所以,过分强调"异化"或"归化"都有失偏颇。我们不赞成"扬异化、贬归化",在翻译实践中,异化、归化及其他翻译策略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的"中国"与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在内涵、层次上有所不同。在中国历史语境中,"华夏"既可指称古代族群或民族,也可表示一种文化或文明的载体。从历史上的"中国"、"华夏"到"中华"乃至现今"中华民族"的发展演变,"中华"一词与时俱进,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中华民族的民族过程比中国已经识别的56个民族实体发展缓慢,至今仍然属于"想象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试论衡山方言中“咕”、“哒”与普通话“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衡山方言(即前山话)中的助词"咕"、"哒"在其分布、意义、时态特征等方面与普通话助词"了"有所不同,通过比较,从而对衡山方言"咕"、"哒"的功能得到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建构主义四要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出发,介绍并分析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相似文献   

9.
秦简中"夬"和"史"往往误释,从字形、文义、通假等方面考察,"夬"和"史"存在有较明显的差别。据此,秦简中一些有关"夬"和"史"的释读可以作出修正。  相似文献   

10.
吴杰  吴琼 《科技咨询导报》2009,(36):241-242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于各种视觉传媒形式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字体标志在注重标志内在含义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其外在形式。运用"添"、"减"、"联"、"断"、"变"这五种方式,可以在传统造型的基础上,打破原有字体的结构规范,形成个性鲜明的字体标志。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诗题"亚枝花"之"亚",历来释义不一。根据其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与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的解释,结合元稹《使东川.亚枝红》自注,取其纵者而言,意为"低"、"俯"、"垂","亚枝"解为"垂枝"较为恰当。  相似文献   

12.
近年"司母戊"大方鼎之"司"字改释为"后"字。甲骨文时代,"司"、"后"各有字形,字义也判然有别。《说文》司"从反后"是就秦篆说事,是秦篆造成的讹误。  相似文献   

13.
卜文华 《甘肃科技》2011,27(9):187-188
探究"就是求索知识的过程,其表现方式有搜寻、调查、检验、研究知识等,其活动本质是为了求真而质疑。就教育而言,"探究"便是"寻找"或"探求"。  相似文献   

14.
姜春华 《科技资讯》2012,(24):194+196-194,196
构建一个合理的双师型队伍结构是保证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依托"政校企"合作共建"双实训基地",通过"双评、双聘"、"职称互通"、"动态评定"、"激励政策"等多途径建设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比兴"是一个富有包孕性和可阐释性的核心范畴,对其认识人们经历了由原初两种各不相同的诗体到诗歌表现手法和诗的特征等几个阶段,并进而发展为诗歌发生、创作、本体、接受和批评等各种"比兴"思想或观念。王一川提出的"感兴修辞"理论其实就是中国古代文论"比兴"理论在其"内在理路"上的发展与当今后现代语境下个体化理解的创造性出场。  相似文献   

16.
"一丝不挂"在现代汉语中常用于形容赤身裸体,但这个意义相对晚出,《汉语大词典》在这一义项下,引用的例证是宋代杨万里的《清晓洪泽放闸》诗。其实,这一成语最早源于汉译佛经,原本形式为"寸丝不挂",此外,还有"一缕不挂"、"一丝不著"、"不挂一丝"、"不挂寸丝"、"不挂一缕"等形式,由于类推机制的作用等原因,最终,确定为"一丝不挂"。  相似文献   

17.
先秦时期的"非"和"匪",在很多字典辞书以及古代汉语教材中,都不加以区别,用简单的"同"或"通"来解释。有必要对这两个字进行历史的考察,得出符合语言事实的结论。"非"和"匪"的用法由于时代的不同而发生着变化。同时文章又对"篚"字进行了描述,理清了"非"、"篚"、"匪"之间的关系,希望通过对这两个字使用情况的统计,可以对先秦典籍的断代起到帮助。  相似文献   

18.
李强 《科技信息》2012,(11):477-477
"创先争优"活动是贯穿企业组织建设的一条主线。以"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来塑造党员人格,以"讲大局、讲协调、讲奉献"来加强党支部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在"三实三讲"精神的带动下,不断创先进、争优秀,进一步增加了党员的先进性,促进企业具有更加强大的凝聚力和发展力。  相似文献   

19.
李桂书 《科技信息》2009,(36):88-88,90
本文对高中生物教材中涉及"某些"、"有些"、"一些"、"有关"、"另一种"、"多种"等进行粗浅的解析,使模糊内容精确化,拓宽知识面。  相似文献   

20.
金三角策划模型是一种巧妙运筹"势"、"时"、"术"的策划方法,即正确地运"势"、驾"时"和使"术"的策划方法。"势"、"时"、"术"构成一个谋略的金三角,正符合道家"三生万物"的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