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水溶液中,调节pH至6.3,合成了高氯酸钇与L-脯氨酸的配合物[Y4(HPrO)4(PrO)2(μ3-OH)4(H2O)7](CIO4)6@6H2O单晶,并测定了其晶体结构.该晶体属菱形晶系,R3空间群,晶胞参数:a=b=c=12.786 3(15)A,α=β=γ=100.217(17)0,V=1977.0(4)A3,Z=1,最终偏差因子R1=0.086 9,wR2=0.220 3.每个晶胞以四个Y3+通过四个μ3-OH-离子、六个脯氨酸羧基桥联成四核簇状结构.其中三个Y3+每个均与三个μ3-OH、三个羧基氧原子、两个水分子配位,其配位数为8;另一个Y3+与三个μ3-OH、三个羧基氧原子、一个水分子配位,其配位数为7.  相似文献   

2.
在水-乙醇混合体系中,以2-羰基丙酸水杨酰腙(C10H10N2O4)、1,10-菲啉(C12H8N2,简称phen)与N d(NO3)3.4H2O反应,首次培养出黄色单晶[N d(C10H9N2O4)(C10H8N2O4)(H2O)3]2.phen.4H2O.该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a=1.390 1(2)nm,b=1.407 3(2)nm,c=1.764 5(3)nm,α=74.298(2),°β=68.911(2),°γ=71.703(2),°V=3.009 1(8)nm3,Z=2,μ=1.800 mm-1,Dc=1.690 g/cm3,F(100)=1 544,R=0.028 4,wR=0.063 0,GOF=1.010.所测单晶的每个配合物分子中含有两个N d(Ⅲ)的9配位结构单元,每个N d(Ⅲ)分别与两个2-羰基丙酸水杨酰腙和三个水分子配位;每个2-羰基丙酸水杨酰腙中的羧基氧、酰胺基中的羰基氧和C=N中的氮与N d3 配位,形成两个共边的稳定五元环,另三个配位原子则分别来自三个水分子中的氧原子,该结构单元呈扭曲的单帽四方反棱柱,而在每两个N d的九配位单元周围还有一个游离的1,10-菲啉分子和四个水分子.整个配合物通过氢键连结成一个三维网状超分子化合物.IR及热分析佐证了配合物的组成.  相似文献   

3.
在水溶液中用硫酸钴与邻苯二甲酸氢钾反应得到了分子式为Co(H2O)4(μ2-H2O)2K2(H2O)4(Hpht)4的配合物,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研究了其结构.该配合物的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1/c,晶胞参数a=10.430 7(2),b=6.857(3),c=29.577 5(5),β=97.987 0(10)°,V=2094.90(5)3,Z=2,Dc=1.550g/cm3,Mr=977.77,F(000)=1010,μ(MoKα)=0.702 mm-1,R1=0.0723,wR2=0.1875(I>2σ(I)).晶体分析表明钴与6个水分子的氧原子配位,其中两个氧原子作为桥联原子和两个K原子配位;K原子是五配位的,其他的配位原子来自两个水分子和两个Hpht,分子通过氢键构成沿ab面的层状结构.  相似文献   

4.
采用羟基丁二酸铜与5-硝基邻菲咯啉反应合成了新型三维超分子配合物{[Cu(Hhbd)(Nphe)]·H2O}·3H2O(其中Hhbd=羟基丁二酸根,Nphe=5-硝基邻菲咯啉),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C2/c;晶胞参数a=1.7651(3)nm,b=1.9229(3)nm,c=1.2427(19)nm,β=99.50(3)°,V=4160.4(11)A3;Z=8;最终偏离因子R1=0.0573,wR2=0.1169.配合物中每个铜(Ⅱ)原子与来自5-硝基邻菲咯啉的两个氮原子、羟基丁二酸根的三个氧原子以及一个水分子的氧原子配位,形成畸变的八面体结构;紧邻单元通过邻菲罗啉环间的π-π堆积作用形成一维超分子链;链间籍羧基氧原子与配位水分子、未配位的羟基氧原子与羧基氧原子形成O-H…O氢键的连接拓展为三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新的锰配合物[Mn(H2O)6](bctrz)2(1),并测定了其晶体结构(bctrz=(4-苯甲酸)三氮唑).晶体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Pi,a=0.69466(16),b=0.85287(17),c=1.01095(19)nm,α=72.556(12),β=90.109(2),γ=84.596(16)°,V=0.5538(2)nm^3,Z=1,Mr=539.37,Dc=1.617g/cm^3,F(000)=279,μ=0.665mm^-1.对于I〉2σ-(I)的1923个衍射点的最终R=0.0306,wR=0.0841.锰原子与六个水分子的六个氧原子配位,形成了扭曲八面体的配位环境.通过[Mn(H2O)6]^2+和bctrz的氢键作用,配合物1形成了三维网格.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一个新型一维的多核锰的配合物 {[Mn( μ- maleate) ( phen) ( H2 O) 2 ]· 2 H2 O}n( I)( phen为邻菲罗啉 ,μ- maleate为马来酸根桥 )的合成、元素分析、晶体结构、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 .( I)是通过马来酸锰与邻菲罗啉在乙醇的水溶液中制得的 .其晶体属于三斜晶系 ,空间群为 P- 1 ,a=0 .81 1 9( 1 )、b=0 .81 57( 1 )、c=1 .3632 ( 1 ) nm、α=99.0 8( 1 )、β=87.1 1 ( 1 )、γ=1 0 1 .94°、V=0 .872 1 ( 3) nm3 、Z=2、Dc=1 .60 4 g/cm3 、μ=7.73cm-1、F( 0 0 0 ) =434.结构解析采用直接法 ,R和 Rw 分别收敛到 0 .0 37和 0 .0 50 .单晶结构分析表明 ,( I)中 Mn原子是六配位的 ,配位原子分别为邻菲罗啉的两个 N原子、两个 H2 O中的 O原子和两个马来酸根的 O原子 .马来酸根配体通过两端的羧基氧与 Mn原子桥联进而形成一条无穷链 .配合物分子中存在两种氢键 :即一个未配位的羧酸氧原子与一个已配位的 H2 O分子间形成的分子内氢键 ;结晶水分子与配合物链上的 O原子及配位水分子间的分子间氢键 .红外光谱对羧基在 1 42 5、1 540 cm-1处的对称和不对称伸缩振动以及配位水分子和晶格水分子在 350 0~ 31 0 0 cm-1处的振动吸收进行了归属 .热重分析表明 ,晶体约在 60°C开始失去结晶水 ,紧接着开始失  相似文献   

7.
利用四唑吡啶(4-PTZ)与CdC l2.5H2O反应得到了一种新型超分子配合物[Cd(C6H5N5)2(H2O)2C l2].2H2O,通过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等技术测定了晶体结构,结果表明,配合物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a=0.3725(2)nm,b=0.7894(3)nm,c=0.8857(3)nm,β=90.173(3);°Z=1;R=0.0767。配合物的基本构建单元包含1个Cd(Ⅱ)原子、2个四唑吡啶、2个配位氯原子、2个配位水分子和2个游离水分子;Cd(Ⅱ)的配位数为6,处于畸变的八面体配位环境。紧邻单元通过氢键作用在bc面形成二维超分子层;层间通过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扩展为三维超分子体系。  相似文献   

8.
在413K下,3,5-二羧酸吡啶和CoCl2·6H2O的混合物在水热条件下反应得到标题化合物Co(PDC)·2H2O (PDC=3,5-二羧酸吡啶).单晶X射线衍射表明该配位聚合物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c,晶胞参数为a=0.9902(2) nm, b= 1.1981(2) nm, c=0.73997(15) nm, β=105.18(3)°,Z=4.具有2-D层状结构的Co(PDC)·2H2O中包含钴阳离子和3,5-二羧酸吡啶,其中每个钴阳离子被1个吡啶环上的氮原子、2个羧基上的氧原子以及2个水分子上的氧原子配位.热分析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在330℃以下保持热稳定.  相似文献   

9.
在水溶剂中通过2,6-吡啶二羧酸和NiCl2·6H2O反应生成三维配位聚合物Ni(2,6-DPC)2 Ni(H2O)5·2H2O(DPC=2,6吡啶二羧酸)1.对其进行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热重量分析和单晶X射线衍射测定.该配合物属P2(1)/c.晶胞参数a=8.3261(17)A,b=27.227(5)A,c=9.6556(19)A,β=98.67(3)°,V=2163.9(7)(A)3,Z=7,F(000)=1248,R=0.0618,wR2=0.1721.该配位聚合物中镍配位有两种情况:Ni(1)与6个氧原子配位,有5个是与水分子中的氧配位另外一个是与Ni (2)相连的pdc2-的羧基氧.Ni(2)与全部来自pdc2-的四个羧基氧和两个氮原子配位.未配位的羧基氧和另一单元的配位水之间存在氢键,因此,这个结构集团相连接形成无限的一维链.此外,通过氢键的相互作用结构扩展到二维结构.最终,聚合物在氢键和π-π键作用下拓展为三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两种新型Cu(II)-邻菲咯啉-丁二酸三元配合物, 即[Cu(phen)2L](H2L)*5H2O(1)和[(phen)2CuLCu(phen)2]L*10H2O(2), 它们均属三斜晶系, 空间群为P1(no.2), 晶胞参数分别为(1)a=10.282(3), b=12.141(3), c=14.233(4) (A),α=78.55(2)°,β=76.50(2)°,γ=84.29(2)°,V=1 690.7(9) (A)3,Z=2,R=0.102 1,wR2=0.138 7;(2) a=12.943(2),b=14.436(2),c=17.974(3) (A),α=75.128(9)°,β=69.030(9)°,γ=69.02(1)°,V=289 6.2(9) (A)3,Z=2,R=0.097 6,wR2=0.224 0. 结构分析表明,每个Cu原子与分属于2个邻菲咯啉配体的4个N原子和来自丁二酸根的2个O原子形成配位数为6的畸变八面体CuN4O2. 配合物(1)中配位分子间通过芳环堆积作用形成平行[011]方向的一维超分子链,超分子链之间通过结晶水分子的氢键作用形成二维层,并进而堆积形成一维隧道和三维骨架,丁二酸分子和其余结晶水分子位于隧道内. 配合物(2)中丁二酸根桥联的双核配阳离子借助芳环堆积作用形成平行于(010)面的正电性二维层, C4H4O42-离子和结晶水分子位于正电层之间并形成负电性二维网络层.  相似文献   

11.
H3[Nd{C5H3N(COO)2}3].10H2O的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四圆衍射仪测定了H_3[Nd{C_5H_3N(COO)_2}_3]·10H_2O晶体结构,晶体数据:C_(21)H_(32)N_3O_(22)Nd,空间群P2_1/c,a=1.794 5(5),b=1.0 24 4(3),c=1.866 5(4)nm,β=112.05(2)°,V=3.180 2nm~3,Z=4,Z=4,D_?=1.718,D_0=1.73g/cm~3,结构用直接法解出,最后R因子为0.048,测定结果表明,三个配体围绕中心Nd(Ⅲ)形成稍微畸变的三帽三方柱配位多面体,Nd-O和Nd-N键长分别在0.246 9~0.251 0nm和0.255 4~0.2575nm之间。整个结构以及羧基氧原子与水分子和水分子间氢键联结起来。氢键键长在0.274 3~0.298 8nm之间。  相似文献   

12.
在413K下,3,5-二羧酸吡啶和CoCl2·6H2O的混合物在水热条件下反应得到标题化合物Co(PDC)·2H2O(PDC=3,5-二羧酸吡啶)。单晶X射线衍射表明该配位聚合物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c,晶胞参数为a=0.9902(2)nm,b=1.1981(2)nm,c=0.73997(15)nm,β=105.18(3)°,Z=4。具有2-D层状结构的Co(PDC)·2H2O中包含钴阳离子和3,5-二羧酸吡啶,其中每个钴阳离子被1个吡啶环上的氮原子、2个羧基上的氧原子以及2个水分子上的氧原子配位。热分析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在330℃以下保持热稳定。  相似文献   

13.
在水热条件下,以4,4'-联吡啶-2,2',6,6'-四羧酸(H4L)、NH4VO3和MnCl2·4H2O为原料,合成一个单核钒配合物[VO2(H2L')·H2O],其中配体(H4L)发生脱羧作用生成新配体4,4'-联吡啶-2,6一二羧酸(H2L').对配合物进行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单品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配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c,晶胞参数为:α=0.858 7(10)nm,b=1.545 5(2)nm,c=0.999 6(13)nm;β=91.905(2)°.V(V)离子为五配位,处于畸变的三角双锥体配位环境中,配位原子分别是来自一个[HL']一配体的一个吡啶氮原子和两个羧基氧原子、另外两个氧原子来自[VO°]+.配合物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二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一种新型的配合物[Cu(C9H7O5)2(Py)2(H2O)]n(C9H7O5为4-羧基苯氧乙酸根阴离子,Py为吡啶),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IR和单晶X-射线的表征.该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 2/c,晶胞参数a=1.503(7)(nm),b=0.581(3)(nm),c=3.174(16)(nm);β=101.60(12)(°),V=2.720(2)(nm3),Mr=629.04,Z=4,R indices[I>2sigma(I)]R1=0.0867,wR2=0.1987;R indices(all data)R1=0.1422,wR2=0.2291.Cu原子为五配位的四方锥构型,每个Cu都分别与两个4-羧基苯氧乙酸根配体中的一个羧基氧及两个吡啶氮配位形成四方形底,再与H2O以Cu-O键配位,则O原子在四方锥的顶点上,以此配位单元为构筑块由分子间氢键连接成一维螺旋链.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三维的配位聚合物[Ba(tzda)(H2O)3]n(H2tzda为l,3,4-噻二唑-2,5-二硫代乙酸),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表征。晶体[Ba(tzda)(H2O)3]n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晶胞参数a=0.74679(9)nm,b=0.81618(10)nm,c=l、34333(17)nm,α=107.2990(10)°,β=91、8850(10)°,γ=111.8700(10)°,Z=2.晶体结构中,钡离子与九个氧原子配位,其中六个氧原子来自于五个tzda^2-配体,另外三个来自于水分子,配体tzda^2-的两个羧基则分别采用了μ3-η^2:η^2。和μ2-η^1:η^1两种不同的配位模式将Ba(II)离子连接起来形成复杂的三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配合物二(N-质子化亚氨基二乙酸)锰(Ⅱ)并于293(2) K用X射线测出了其晶体结构.晶体为四方晶系,空间群为p42_1c, a=0.805 7(1)  nm, c=0.955 1(3) nm, V=0.620 0(2)nm3, Z=2, Mr=355.17, Dc=1.902mg/m3, F(000)=366, μ=1.125mm-1.对于465独立反射点[I>2σ(I)],其R因子为0.019 6,Rw为0.055 3.每个Mn(Ⅱ)与来自四个配体[NH2(CH3COO)2]-中的四个羧基氧原子及两个来自水分子的氧原子配位,形成变形八面体结构.锰(Ⅱ)之间通过桥基配体相联,整个晶体呈层形网状结构,层与层之间通过配体水分子中的氢与未配位的羧基氧、及质子化的氮原子上的氢与未配位的羧基氧之间的氢键相联.  相似文献   

17.
采用X-射线衍射仪测定了配合物K4[In(cydta)(H2O)]4.14H2O(cydta=反式-1,2-环己二氨四乙酸)的结构,该晶体属于单斜晶系Fdd2空间群,晶体学数据为:a=1.4460(3)nm,b=3.5530(7)nm,c=1.6290(3)nm,β=90.21(3)°,V=8.369(3)nm3,Z=4,M=2228.93,Dc=1.769 gcm-3,μ=1.391 mm-1and F(000)=4464,R和wR值分别为0.0631和0.2786。共收集15331个独立衍射数据,其中14708[I>2.0σ()]为独立衍射点。配合物的分子由四个结构单元组成,每一结构单元[In(cydta)(H2O)]-铟离子七配位单帽变形三棱锥结构,其中心离子In与配体cydta中的两个N原子和四个O原子及一个水分子直接配位形成七配位结构.  相似文献   

18.
水热条件下,合成了一维之字链配位聚合物[Cd(p-cpoa)(H2O)3]n(1)(p-cpoa=4-羧基苯氧乙酸阴离子)并通过元素分析,IR,TG,PL和单晶X射线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该配合物属单钭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分别为:a=7.086(1).b=16.288(1),c=10.146(t)A,β=100.22(1)°,V=1152.4(1)A3,Z=4,Dc=2.078g/cm3,μ=1.927mm-1 and F(000)=712,R=0.0145,wR=0.0385.镉离子是七配位,与两个4-CPOA的羧基氧原子和3个端基水配位形成变形的五角双锥,并被4-CPOA以双双齿螯合的形式桥连形成沿B方向的Z字形链,链内镉离子间距为10.25(1)A。单链通过4-羧基苯氧乙酸和水分子之间的O-H—O氢键作用(2.828(2),2.638(2),2.825(2),2.663(2)and 2.728(2)A)形成平行于AB平面的二维层,再通过相邻层间的配位水和羧酸基强的O-H-O氢键作用堆垛成有趣的三维超分子结构。热分析结果表明在366℃前配合物是稳定的;固体荧光测定结果表明配合物于420nm处发射蓝色荧光,其荧光寿命为0.811ns。  相似文献   

19.
由联咪唑与K6 P2 W18 O62· nH2 O合成了基于Dawson型杂多化合物[( C6 H4 N4)2· P2W18O62·11(H2O)],并通过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仪、红外光谱等确定了该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单晶结构解析结果表明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C,晶胞参数:a=2.26349(13), b=1.43798(8), c=2.19657(12),β=97.4400(10),Z =4,V=7.0893(7) nm3,R1=0.0545,ωR2=0.1540.化合物分子由一个P2 W18 O62阴离子、两个联咪唑和11个水分子组成.  相似文献   

20.
利用5-(4-吡啶基)四唑(4-PTZ)与氯化锰合成了一种新型的超分子配合物[Mn(4-PTZ)2(H2O)4].2H2O,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分析表明:该配合物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a=0.7315(4)nm,b=0.7859(5)nm,c=0.8682(5)nm,α=90.909(8)。,β=91.738(8)。γ=100.400(8)。,Z=1。配合物由1个Mn原子、2个4-PTZ、4个水分子和2个结晶水分子构成。Mn原子的配位数为六,并处于八面体的配位环境,分别与4个水分子的氧原子和来自2个4-PTZ上的N原子配位。通过各种氢键作用形成了二维网状结构,进而层与层之间的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将该化合物扩展为三维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