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商隐的《锦瑟》诗历来众说纷纭,这使得该诗的典故意旨还可作进一步的探讨。"只是当时已惘然"中的"惘"是理解该诗的重要线索。该诗实际上隐含了诗人的三层迷惘:为什么追求美和理想的心灵会受到伤害?伤害带来的苦难却生成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应该感谢苦难吗?当我们回忆往事的时候,曾经痛苦的往事居然变得"此情可待",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通过对这三层迷惘的剖析,提供了《锦瑟》诗的另一种解读。  相似文献   

2.
晚唐名诗人李商隐的诗辞采华丽,属对精工,形成了他独具的沉博绝丽、情韵深美的风格。而他的某些诗篇如《锦瑟》,因旨意过于朦胧而流于晦涩,不易索解,现梳理各家之言,择善而从,兼发己论,以正方家。  相似文献   

3.
正如一些同志所说,《锦瑟》一诗,千百年来、爱诗的人莫不乐道喜吟,但是对它的理解,则历来是臆测纷纷:有人说它是爱情诗:有人说是描绘音乐的咏物诗;有人说是感伤唐帝国的残破的;有人说是李商隐感慨自己的坎坷身世的,还有人说是诗人描事往昔游览名胜景物的等等。  相似文献   

4.
古今人们对李商隐《锦瑟》一诗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有风流说,有失恋说,有奏乐说,有客思说,有自题说,有悼亡说,有自伤说,有政治说等。笔者以此诗为既悼亡、亦自伤之政治诗。自古以来误解此诗有其主观原因,亦有其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5.
王夫之非常重视诗的灵感,他常用“兴会”、“即景会心”和“现量”等术语探讨灵感问题。在他看来,灵感是诗人即景会心、意无预设、呈现神理的创造性直觉。灵感具有突发性、直觉性、创造性和言与意的统一性等方面的特征。王夫之的灵感论散见于其诗学论中,与他的哲学思想、诗学观念和诗歌鉴赏经验相贯通.显得微妙、深遂而又富于创见。  相似文献   

6.
刘莉 《甘肃科技纵横》2009,38(2):164-164
《致杜鹃》是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代表作之一,是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与高超的文字水平完美结合的具体体现。本文从诗歌的形式、思想内涵及写作技巧等几方面入手对这首诗进行了解读,试图使读者更直观的了解诗人及他的创作,更具体、更准确的对诗歌形成评价。  相似文献   

7.
今天我想以陶渊明、杜甫和李商隐的几首诗为例,讲讲我国古典诗歌中心与物,即形象与情意之间的关系。一我们先看陶渊明。元遗山在《论诗绝句》中说到他时,用“豪华落尽见真淳”来评价他的诗,这的确道出了渊明化繁复为单纯的一种独到诗境。一般说来,诗人中有的逞才气,有  相似文献   

8.
理过其辞 淡乎寡味--论李季的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季是一个辛勤的诗人,他的早期的诗,特别是《王贵与李香香》,在内容与形式上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为新诗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他的后期的诗,由于面对新的生活而找不到恰当的形式,更由于对形式的误解,终于使他的后期诗歌无法取得比前更大的成果,推及当代其他诗人,无不在形式与内容的矛盾和对诗的本质的困惑中,终无所获地走过了他们的诗歌创作的一生。  相似文献   

9.
古今人们对李商隐《锦瑟》一诗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有风流说,有失恋说,有奏乐说,有客思说,有自题说,有悼亡说,有自伤说,有政治说等。笔者以此诗为既悼亡、亦自伤之政治诗。自古以来误解此诗有其主观原因,亦有其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10.
左汉林 《长春大学学报》2012,(11):1364-1367
黄庭坚对杜甫和杜诗非常推崇,既注重其思想意义,更推崇其艺术技巧。黄庭坚在自己的诗歌中大量使用杜诗的典故,作诗喜以杜诗为韵,更重视对杜诗句法的学习。但是,黄庭坚学杜颇有未至之憾,他的诗好用僻典,在句法和形式上故意求奇求怪,并有以文为诗的倾向。他的诗歌题材狭窄,眼界不宽,也缺乏情韵,特别是对民生疾苦不大关心。这都是黄庭坚诗歌的学杜未至之处,也是其诗歌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1.
埃德加·爱伦·坡的诗论在《乌鸦》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伦·坡是天才的诗人,他的诗论强调诗的美学意义,强调诗歌的统一性。《乌鸦》一诗是他的代表作,诗中通过对亡妻的思念来揭示美的发展历程。诗人虽然在小说、评论方面都有杰出的才华,然而诗人在世界文坛上的特殊地位是由他的“诗论”及其诗歌奠定的。  相似文献   

12.
数字与诗歌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其实它们的关系根深蒂固,源远流长。虽不能说没有数字就没有诗歌,但不少好的诗歌,几乎都同数字挂钩。古人在诗歌里运用数字,可以说曲尽其妙,匠心独到,往往使人叹为观止。我国从《诗经》开始直到现在,代代都有伟大的诗人和伟大的作品,真可以说是诗歌大国。要全面论述数字入诗的问题,远不是笔者所能办到的,本文仅以部分唐诗宋诗为例就数字入诗的形式、特点及其作用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讨论灵感的著作主要是《伊安篇》。《伊安篇》里的对话主人公之一伊安是一个以诵诗为职业的说书人。苏格拉底追问他诵诗和做诗是否都要凭一种专门技艺知识,反复讨论的结论是无论是伊安本人或是荷马,尽管歌咏战争,却没有军事方面的专门知识,至于诗歌本身是怎样一种专门技艺,凭借什么知识,伊安始终说不出。并且,尽管当时的智者派诡辩家们鼓吹一套做诗的技艺,但实际情况证明学会了这套技艺,也不一定就能做诗。于是,柏拉图断定文艺创作并不凭借专门的技艺知识,而唯一可凭的是灵感。诗人要创作,技艺知识是没有用处的,唯一的动力是灵感。灵感是来自于理式世界的,是绝对真实可靠的。谁能认识到理式世界即体悟到神的世界,谁就能获得创作的原动力得到灵感写出最真最善最美的诗来。所以,自此柏拉图就迈开了在诗歌的源泉、创作诸方面走向唯心主义泥潭的第一步,揭开  相似文献   

14.
奥登的诗歌《美术馆》是因布鲁盖尔的名画《伊卡洛斯的坠落》以及伊卡洛斯的传说而创作的,诗中还间接提到了布鲁盖尔的另两幅画——《伯利恒的户口调查》和《屠杀无辜者》。典故知识是理解这首诗的第一要素.该诗典故包括圣经故事和希腊神话,在此基础上再析《美术馆》,诗歌的意义将更为明了。  相似文献   

15.
楚辞是以我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一种诗体。在中国诗歌史上,楚辞曾以其特有的异彩照亮了《诗经》之后沉寂了若干年的诗坛,从而使我国的诗歌艺术开始了一个新的时期。楚辞对后世诗歇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单就诗体演变来说,它的贡献就很值得重视。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风雅颂既亡,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沈宋律诗。”明胡应麟在《诗薮》中也说:“四言变而《离  相似文献   

16.
谢灵运山水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这些典故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把《诗经》、《楚辞》引入诗中侧重于抒情,一类是把《周易》、《老子》、((庄子》引入诗中侧重于说理。世人往往批评谢灵运山水诗“有句无篇”,诗必谈玄说理,有情景割裂之嫌。该文旨在说明谢灵运就是通过这些典故更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其诗是情、景、理的融为一体的佳作。  相似文献   

17.
在宋人崇杜的风气下,范成大的诗歌受到杜诗的影响。范成大诗中大量使用杜诗典故,并学习了杜诗的句法。他的诗歌继承了杜甫关注现实、关心民瘼的传统,其《四时田园杂兴》等诗歌较多反映了民生疾苦,其使金纪行诗也有诗史意味。但从总体上说,范成大的诗歌温和秀丽,不仅不似杜诗,不学江西诗派,反而有较为明显的宗唐倾向,这说明南宋前期江西诗派的影响在逐步减小。范成大诗歌中有宗唐倾向,亦有宋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一生写了大量的通俗诗歌,被誉为“大众诗人”。《陶行知全集》(四)诗歌卷中收集了作者从一九一八年至一九四六年期间写的六百六十八首诗歌(不包括译诗)。最近通读了他的诗集,感到他是一位出色的大众诗人,又感到各种版本的“现代文学史”没给陶诗一席之地,这不能不说是遗憾的缺漏。郭沫若曾经说过;“陶行知  相似文献   

19.
杜诗对宋诗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宋人在诗学观念上推崇杜诗,他们继承杜甫"诗史"精神,写出了关心国事民生的诗歌;宋代诗人在诗歌风格上学习杜诗,也注重学习杜诗的诗歌技巧;宋人模拟杜诗,使用杜诗典故,集杜为诗并集杜入乐;宋人在诗歌创作中经常模拟杜诗题目,有时又以杜诗为韵。  相似文献   

20.
古代文学作品,特别是古诗词,因为各种原因,误读的现象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诗无达诂”也就成了误读诗词的托词.应该说有许多作品不像李义山的《锦瑟》诗,也无后人不清楚的“本事”,是完全能够“达诂”的.但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样明白如话脍炙人口的诗也被误读,就不能不为之辨明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