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对软件评估的可靠性模型假设进行了彻底详细的分析。揭示了软件评估的可靠性模型假设在软件可靠性模型中的重要性。最后讨论了软件可靠性模型假设在实际中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马效敏 《甘肃科技》2010,26(22):17-19
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JM模型是最早代表软件可靠性的数学模型,其假设排错是完全的,这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因此,有必要对JM模型假设进行改进,从而提高软件可靠性。在排错是不完全的假设下建立了一个软件可靠性模型,然后运用最大似然估计法进行参数估计,找出了一个比较合理的估计初始错误个数和指数系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软件可靠性新模型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讨论当前使用的软件可靠性模型存在的主要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软件可靠性模型.当今应用模型中的可靠性假设条件并不考虑软件本身的复杂性、软件测试的有效性以及软件应用环境的完全性等要素,因此在评估软件可靠性时往往产生不精确的结果.为此将尽可能多的与被测软件可靠性评估有关的因素,结合到软件可靠性模型中去,使得对被测软件的可靠性模型更切合实际,因此使它更为精确.以一个实际的软件测试实验及对该软件进行的可靠性评估为实例,说明所提出观点和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软件可靠性验证阶段的可靠性增长模型的建立与选择是软件可靠性工程人员长期关注的焦点.软件可靠性模型混合是解决模型适应性差、精度低的可行性方法.利用模型聚类的COBWEB算法处理失效数据,对基本分模型进行动态权重混合,以提高软件可靠性评估与预测的精度和稳健性.并利用软件工具对该方法进行模型评价.  相似文献   

5.
非齐次泊松过程类软件可靠性增长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有的基于故障覆盖率的软件可靠性增长模型多是只考虑了累计故障覆盖率 ,没有描述每个测试用例能够获得的故障覆盖率 .为了使软件可靠性增长模型能更好地刻画软件的测试过程 ,建立了两个基于故障覆盖率的非齐次泊松过程类软件可靠性增长模型 .第一个模型假设每个测试用例有相同的故障检测能力 ,能获得相同的故障覆盖率 ;第二个模型考虑了越晚检测到的故障其被检测到的概率越低的特点 ,模型假设每个测试用例的故障检测能力与其出现的次序相关 .利用一组公开发表的软件失效数据对这两个模型进行了验证 ,结果表明这两个模型在这组失效数据上均能得到较好的拟合效果 .  相似文献   

6.
指出基于软件体系结构的可靠性评估模型不能有效说明软件中组件的可靠性问题,甚至导致软件可靠性不准确甚至不正确的评估.为此提出一个新的基于体系结构和软件中组件的联合可靠性评估模型.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引入软件复杂性等多个影响软件可靠性的因素,把基于体系结构和基于组件的两种可靠性评估方法组合起来形成一种综合的软件可靠性评估模型.对大型软件的测试结果表明,新的模型具有更强的错误发现能力,从而使软件可靠性评估更充分、更准确,并且能够适应实际应用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JM模型是软件可靠性模型中影响较大者之一,它假设缺陷排除是完全的,后人对此模型提出了种种修改和补充,但没有从本质上解决问题.本文对此假设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给出了置信限及其证明.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对软件可靠性建模技术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当前软件开发过程的实际探讨了实用软件可靠性模型的评价标准,并从实际应用角度讨论了建立实用软件可靠性模型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就软件成本估算中的与软件可靠性相关的费用评估方法作了介绍,总结了仿真法、软件测试时间模型法、关系式回归法、人工智能方法的基本原理、理论依据和操作方法.使与软件可靠性有关的费用评估更接近实际.  相似文献   

10.
针对现有NHPP类软件可靠性增长模型基本假设中故障检测和不完美修正过程考虑不完善的现状,提出一种非齐次泊松过程软件可靠性增长模型.该模型既考虑故障本身特性,故障检测率是随时间递减的函数,又考虑了排错过程引入新错误的概率,故障总数函数是随时间变化的;同时,还考虑了不完全排错的情况,引入了一种与故障检测率具有相同变化趋势的故障排除率函数.利用一组标准化的失效数据集进行仿真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效果和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软件可靠性测试充分性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多准则充分性判定方法.依据运行剖面构造系统的使用模型,通过假设检验和贝叶斯推断确定测试用例数量,建立差异函数判断测试模型与使用模型的偏离,根据软件失效情况进行多轮次充分性判定,并使用贝叶斯方法积累测试信息,同时利用测试结果开展软件可靠性的评价与预测.实例分析表明,多准则充分性判定方法对可靠性测试用例集要求更加严格,使得根据该测试用例集的测试结果开展可靠性评价与预测更具可信性.  相似文献   

12.
相异性容错软件故障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容错计算领域中由于引入了相异性设计概念,导致传统软件失效模式难以应用的问题,提出了一个用于分析相异性容错软件故障的模型。模型根据各类软件设计故障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精确定义了相异性容错软件系统中故障的范畴及其划分、以及与系统失效之间的关联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基于功能的故障模型,以描述相异性软件系统的可靠性关系。通过一个通用相异性软件系统为实例,应用故障模型分析了系统可靠性关联关系,建立了与之相对应的故障模式及其可靠性模型,验证了故障模型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改进的Jelinski-Moranda软件可靠性增长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Je linsk i-M oranda(J-M)模型是基于失效间隔时间的较理论化的可靠性增长模型,用于软件系统测试阶段的可靠性度量。J-M模型存在的问题是假设条件理想化,实际应用环境难以满足,而且模型的失效间隔时间数据收集很困难,实用性差。该文提出一种改进的J-M可靠性增长模型,在J-M原模型基础上改进并引入更加合理的假设条件,改进后的模型基于缺陷计数,数据收集更容易。结合盐湖城奥运会信息系统软件测试数据对改进的模型进行检验,证明改进的模型预测有效性好,同时还保持了原模型的简单性。  相似文献   

14.
对一个典型的软件系统而言,人们普遍认为通过组件的可靠性来计算系统的整体可靠性是不可行的,这是由于软件系统与硬件系统不同,它通常违背可靠性计算所要求的组件独立性原则.针对组件和基于组件的软件可靠性评估问题,给出了一种改进后的Markov模型.经CPS转换后,软件系统的可靠性可用Markov模型进行准确计算.  相似文献   

15.
很少有软件成本模型会考虑测试的实际情况,因此不能够准确地反映测试过程中成本的实际消耗以及当测试情况需要发生改变时对软件成本需求的变化。绝大多数的软件测试存在着不完全排错和学习过程等现象,这些现象通常反映了实际测试的成本使用情况。本文提出了一个反映实际测试情况的测试级别,在此基础上构造了一个新的软件成本模型,并讨论了基于最低软件成本的最优发布策略。实验证明该成本模型更符合软件测试的实际情况,软件开发者可以利用该模型实现对测试成本科学的管理。  相似文献   

16.
很少有软件成本模型会考虑测试的实际情况,因此不能够准确地反映测试过程中成本的实际消耗以及当测试情况需要发生改变时对软件成本需求的变化。绝大多数的软件测试存在着不完全排错和学习过程等现象,这些现象通常反映了实际测试的成本使用情况。本文提出了一个反映实际测试情况的测试级别,在此基础上构造了一个新的软件成本模型,并讨论了基于最低软件成本的最优发布策略。实验证明该成本模型更符合软件测试的实际情况,软件开发者可以利用该模型实现对测试成本科学的管理。  相似文献   

17.
从可靠性的基本概念出发,结合可靠性工程,分析了软件可靠性、硬件可靠性及其在工程中的区别和联系,然后介绍了在这领域中的几种基本研究方法,最后提出了在可靠性工程发展中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利用.NET平台和微软.NET战略中核心开发工具C#语言,基于模糊变量向随机变量变换的模糊可靠性分析模型和算法,开发了模糊可靠性分析软件,实现了模糊可靠性分析方法和随机可靠性分析方法的统一.对软件开发过程中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做了重点叙述,通过算例验证了软件的通用性和实用性,表明该软件可以用于复杂情况下可靠性分析.  相似文献   

19.
The aim of research on software architecture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ttributes of software systems, such as security, reliability, maintainability, testability, reassembility, evolvability. However, a single running system is hard to achieve all these goals. In this paper, software-cell is introduced as the basic unit throughout developing process. Then it is further advanced that a robust, safe and high-quality software system is composed of a running system and four supportive systems. This paper especially discusses the structure of software-cell,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ive systems,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m. Foundation item: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70073022) Biography: Tang Sheng-qun(1946-), male, Professor, research interest: software engineering, architec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