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京津晋冀地区是华北板块的主体,该区寒武系第三统以鲕粒灰岩的广泛发育为特点。通过野外露头剖面和室内薄片观察,对研究区鲕粒灰岩空间展布和鲕粒类型进行了详细研究。鲕粒灰岩从东到西出现的层位逐渐抬高,具有明显的穿时性。大型鲕滩呈向西凸出的弧形带状分布,鲕滩带主体由同心鲕鲕粒灰岩组成,鲕滩带西侧鲕粒灰岩厚度迅速减小,鲕粒以放射鲕...  相似文献   

2.
根据本区“瘤状灰岩”的分布、成分及特征,作者将其划分为A,B.C三种类型。A,B型的成因与蓝绿藻的活动有密切关系,与生物礁、丘一起,沉积于浅缓坡位置.C型瘤状灰岩的成因与压溶作用有关,处于深级坡位置.本区瘤状灰岩其有一定的含油气性.  相似文献   

3.
储层特征定量描述及其成因机制分析是储层分布预测、勘探目标选择和开发方案设计的前提和基础。以川中磨溪气田嘉二2A层非层状碳酸盐岩鲕粒灰岩储层为例,从储层的沉积岩石学特征着手,定量分析了储集空间类型、微观孔喉结构、物性分布及孔渗关系等储层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嘉二2A层鲕粒滩储层的成因机制,建立了其滩体迁移模式。结果表明,该套储层的形成和分布受区内微地貌的次一级分异和海侵-海退旋回的共同控制,在局部微地貌高地,海退持续时间长,沉积物充分暴露,大气淡水对储层的淋溶改造进行得较为彻底,储层厚度较大,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4.
在野外地质调查中,发现川西北绵竹汉旺剖面上三叠统马鞍塘组与小塘子组间存在平行不整合面。该不整合面以马鞍塘组鲕粒灰岩与小塘子组钙质岩屑石英细砂岩的岩性突变为特征,风化壳层中含透镜状褐色铁质层、黑色炭质层,鲕粒灰岩顶部见凹凸不平的淋滤侵蚀界面,侵蚀界面之上充填泥岩、粉砂岩角砾。结合构造活动背景、全球海平面变化和该区相对海平面变化资料,认为晚三叠世卡尼末期到诺利早期为龙门山北段岩性变化(鲕粒灰岩到陆源碎屑岩)和局部构造隆升的关键时期。晚三叠世也是气候较为复杂多变的时期。通过对沉积剖面岩性分析,认为晚三叠世早、中期经历了由干旱—潮湿—干旱的气候变化过程,这一过程与超级季风背景下全球气候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5.
川西北中二叠统栖霞组豹斑灰岩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之上广泛分布着一套特殊的岩石类型——“豹斑灰岩”.以钻井岩心及露头剖面样品的镜下岩石学特征为基础,以微区多参数实验分析数据为依据,对川西北地区栖霞组的豹斑灰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豹斑灰岩由白云岩斑块加宿主生屑灰岩所构成;豹斑灰岩是由于白云石化不均匀引起的;豹斑的形态与栖霞晚期发生的暴露有关,生屑灰岩暴露地表后遭受溶蚀作用,所形成的缝洞系统控制了豹斑灰岩的分布形态.“豹斑灰岩”的成因是由于白云石化流体自下而上运移,在向上运移通道末端形成以交代作用为主的斑块状白云石,其形成时期应为成岩之后的浅埋藏时期,且白云石化流体可能与热液有着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川西北龙门山地区泥盆纪沙窝子组碳酸盐岩分布广泛,资源量丰富,通过碳酸盐岩各类特征分析,对其用途进行了探讨,能够有效提高碳酸盐岩资源利用效率。沙窝子组碳酸盐岩包括灰岩和白云岩,灰岩CaO含量50. 89%~55. 27%,MgO含量0. 12%~0. 99%,SiO_2含量0. 62%~3. 73%,SO3含量0. 02%~0. 087%,K_2O+Na_2O为0. 035%~0. 098%,可满足水泥、建筑、冶金等各类用途。白云岩Ca O含量28. 19%~35. 06%,MgO含量16. 27%~21. 12%,SiO_2含量0. 24%~7. 07%,SO_3含量0. 020%~0. 76%。碳酸盐岩(灰岩+白云岩)饱和抗压强度在35~75 MPa之间,压碎值8. 2%~10. 9%,坚固性指标2%~4%,碱集料反应14 d膨胀率为0. 009%~0. 014%;总α值为3. 50×102~3. 52×10~2Bq/kg,总β值为1. 62×102~1. 76×10~2Bq/kg;内照指数小于0. 08,外照指数小于0. 06;所有指标均符合建筑石料用标准。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川西坳陷中段雷口坡组碳酸盐岩作为有效烃源岩是否具有可行性,通过川西坳陷中段三口钻井岩心样品的有机碳含量、有机显微组分以及沥青反射率的测定,分析样品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结合主、微量元素特征以及Sr、Ba、Cu、Al、V、Cr、Ni等元素指标,探讨研究区当时所处的沉积环境。结果表明:研究区雷口坡组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整体偏低,传统方法测得样品有机碳含量普遍低于0.2%,有机质类型为Ⅰ-Ⅱ_1型,有机质成熟度大于2.0%,处于过成熟阶段;生源Ba含量表明研究区雷口坡组具有中-低等古生产力水平;依据Sr/Ba、Sr/Cu、CaO/(MgO×Al_2O_3)、V/Cr与V/(V+Ni)的比值特征推断雷口坡组当时处于炎热干旱、高盐度、低能、弱氧化-还原的环境。  相似文献   

8.
青纳金矿床是四川西部锦屏地区新近发现的小型金矿床。1∶50 000水系沉积物测量结果显示金元素异常明显,浓度高,与土壤剖面测量和激电中梯异常带相吻合。矿体赋存于北东-南西向锦屏断层带的次级断裂中,由多组含金石英脉型和蚀变千糜岩型脉群组成。矿体产状为210°~226°∠37°~52°,厚0.19~2.02 m,平均品位为12.92 g/t。该矿床具钾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硫化等围岩蚀变,其主要的赋金矿物是黄铁矿和自然金,以及Au-Ag-Te等元素共生组合。该矿床的发现为锦屏山地区提供了找矿线索,对锦屏山及相似地质背景的金矿床勘查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同时也表明造山型金矿床在锦屏矿集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为该区寻找造山型金矿提供依据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白云岩储层具有极大的勘探潜力,为了解研究区内白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形成机制,通过薄片观察、露头剖面及岩心样品的阴极发光、X射线衍射有序度、稀土元素以及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等方法,得到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主要存在两种白云石化作用机制:准同生期渗透回流白云石化作用和热液白云石化作用。渗透回流白云石化作用的产物是粉-细晶它形脏白云岩,而细-中晶自形-半自形白云石、细-中晶它形白云石和鞍状白云石均是东吴运动导致基性岩浆喷发而发生热液白云石化作用的产物,热液白云石化作用的Mg2+主要来源与火山作用有关的深部热液流体。  相似文献   

10.
沉积盆地中砂岩的地球化学成分主要受物源区控制,因此通过对砂岩化学成分的分析可以揭示盆地沉积物的源区构造背景及物源属性。为了深入探讨川西坳陷中侏罗统沙溪庙组的物源及其源区属性,对研究区的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系统的分析。应用稀土元素La/Yb-∑REE、微量元素La/Th-Hf和La/Sc-Co/Th源岩属性判断图解以及微量元素构造背景判别图解,对研究区物源及其源区属性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结果表明:根据研究区上、下沙溪庙组地球化学特征,认为上、下沙溪庙组具有相同的物源;通过对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特征值及比值的分析,认为该地区属于构造背景主要为大陆岛弧向活动大陆边缘转换的构造背景;沉积物物源的原始物质应主要来自上地壳,部分来自混合长英质/基性源;结合研究区周缘山系的属性分析,认为研究区在中侏罗世沙溪庙期同时受到了米仓山-大巴山及龙门山的物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川东三叠系飞四段滩相鲕粒灰岩储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对川东华蓥山地区陈家湾剖面地质调查,首次发现在飞四段存在滩相鲕粒灰岩地层.通过对该地层岩性、物性、孔隙类型、孔隙结构等特征研究,认为属于鲕粒滩相沉积,储集性能好.飞四段储层以溶孔为主,裂缝次之,属裂缝 溶孔型储层.飞四段滩相鲕粒灰岩储层的发现,为川东地区飞仙关组天然气的勘探提供了新的目的层.  相似文献   

12.
通过钻井、录井、测井及岩心等大量资料的综合分析,系统识别出鲕粒灰岩储层、砂屑云岩储层和粉晶云岩储层是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嘉第二段主要的碳酸盐岩储层。鲕粒灰岩储层以孤立的粒内溶孔和铸模孔为主要储集空间,孔隙间喉道欠发育,以微喉为主,中孔微喉的配置关系导致储层多表现为中孔低渗、渗透率偏低的特征;砂屑云岩储层以残余粒间孔和粒间溶孔为主要储集空间,孔隙间喉道发育,以缩颈喉道为主,较好的孔喉配置关系使储层多表现为中孔中渗、储渗能力较好的特征;粉晶云岩储层以晶间孔和晶间溶孔为主要储集空间,孔隙间喉道以片状喉道为主,孔喉配置关系较好,储层多表现为中孔中渗的特征。储层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沉积微相是储层形成的沉积基础,分别形成于鲕滩微相、砂屑滩微相和云坪微相中的鲕粒灰岩、砂屑云岩和粉晶云岩为储层的形成提供了早期物质基础;台地内次一级微地貌高地为储层形成提供了有益的微地貌条件;同生期大气淡水淋溶、原生粒间孔保存和白云岩化作用分别是鲕粒灰岩储层、砂屑云岩储层和粉晶云岩储层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二段是四川盆地中部磨溪地区最为发育和有利的层段.在薄片鉴定的基础上,主要通过有利储集相带与钻井有利层位进行对比,对其成岩作用类型及序列与孔隙演化及其特征进行详细研究,得出研究区主要为开阔台地-局限台地相过渡沉积,沉积相对储集物性控制因素相对较小,成岩改造作用较大.建设性成岩作用主要有白云石化和溶蚀作用,孔隙类型主要为白云石晶间孔及溶蚀孔.并提出对该区勘探不能只局限于构造高点,应加强对成岩作用研究,并划分出建设性成岩作用区块.  相似文献   

14.
依据洞穴充填物岩性、孢粉化石、主元素、痕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分析,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资料,探讨了川中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大型洞穴的形成时期和充填过程。洞穴充填泥中孢粉化石时代为石炭纪—早白垩世,泥质岩具有高 B 含量、低 Sr/Ba、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差别大的元素地化特征。认为龙王庙组洞穴主要形成于石炭纪—早二叠世古隆起大规模隆升暴露期,为风化壳喀斯特作用和顺层喀斯特作用叠加形成的,并经历了石炭纪—早二叠世的沉积充填和潜流携带古隆起高部位物质充填,及中生代—新生代构造活动期地表水携带溶解残余物沿断裂下渗充填过程。邻近龙王庙组尖灭线,受石炭纪—早二叠世风化壳喀斯特作用和顺层喀斯特作用影响的颗粒滩发育带为川中龙王庙组储层发育最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5.
四川盆地深层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其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微生物碳酸盐岩是油气勘探储层的新类型。四川盆地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主要发育在上震旦统灯影组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灯影组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主要发育在灯二段和灯四段。灯影组微生物碳酸盐岩遍布全盆,岩石结构具有全盆地相似性,灯二段以凝块石和葡萄石为主,灯四段以纹层石和叠层石为主。灯二段储集空间主要为喀斯特孔洞、葡萄-花边状孔洞、微生物体腔孔、微生物格架间孔和凝块间溶孔,灯四段则以窗格孔和喀斯特孔洞为主。灯影组微生物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是微生物席、白云石化和风化壳喀斯特作用。雷口坡组微生物碳酸盐岩主要分布在川西地区的雷四段,主要为叠层石和凝块石,储集空间主要为微生物窗格孔和格架孔。雷口坡组微生物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是微生物礁滩(微生物席)、白云石化和埋藏溶蚀作用。目前,在灯影组和雷四段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均已发现大型气田,并具有非常广阔的勘探前景。四川盆地西部中北段是深层-超深层海相领域油气勘探的最有利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叠合盆地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和油气藏形成的特殊性是学术界和油气勘探部门十分关注的问题.四川盆地上震旦统灯影组是中国叠合盆地最老的碳酸盐岩储集层之一;中伊朗盆地第三系库姆组是世界上极具特色的含陆源碎屑火山碎屑的碳酸盐岩混积地层.四川盆地震旦系较古老,所经历构造演化、成岩过程复杂;而中伊朗盆地库姆组则时代较新,所经历构造演化、成岩过程相对简单.通过对四川盆地丁山1井灯影组碳酸盐岩和中伊朗盆地Arn 1井第三系库姆组碳酸盐岩的比较性研究,发现两者在碳酸盐岩储层和油气藏的形成演化方面,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就储层而言,共性表现在均为裂缝孔隙型,原生孔隙基本消失殆尽,基质孔隙度较低,非均质性较强;特殊性表现在使灯影组早期储层空间保留至今和使早已致密的碳酸盐岩再次变为优质储层的作用和机理.就油气成藏而言,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形成均需要基本的油气地质条件,同时也均较复杂;不同的是,四川盆地震旦系油气的成藏过程更加复杂,主要表现在四中心(生烃中心、生气中心、储气中心和保气中心)的变迁和耦合.在中国叠合盆地碳酸盐岩油气勘探中,应充分引用国外碳酸盐岩的有关成果,研究碳酸盐岩的共有特征;同时,还应重视中国叠合盆地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和油气藏形成演化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7.
岩相古地理研究是重建地质历史中海陆分布、构造背景、盆地发育和沉积演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在岩相古地理研究中的应用则有效地提高了岩相古地理图的精度.按照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将四川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组划分为2个超长期、4个长期、14个中期及数十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在此基础上,分别以长期的上升和下降半旋回为单元,分析了须家河组不同时期的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认为:(1)四川盆地须家河期沉积主要由从周边山系向盆内和从川中隆起向盆地中心逐渐推进的,以发育(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浅湖沉积为主的沉积体系组成,致使四川盆地浅湖区域为向南西倾斜的"∩"形,浅湖内零星发育有小型浅湖砂坝沉积;(2)沉积相带的展布格局严格受构造控制,以盆地边缘最为特征;(3)晚三叠世须家河期,以龙门山构造带逆冲推覆活动为主,米仓山-大巴山活动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8.
川东北飞仙关组储层结晶白云岩的形成机制与白云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作为川东北三叠系飞仙关组作为重要储层的结晶白云岩(包括用以对比的原始结构保存的粒屑白云岩)的结构、元素构成、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和碳、氧、锶同位素特征,以及结晶白云岩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讨论了这类白云岩形成的流体、温度和白云化机制,解释了结晶白云岩具有较好物性的原因。川东北飞仙关组结晶白云岩主要由细—中晶的平直晶面半自形—自形晶白云石构成,缺乏可进行均一化温度分析的气-液两相包裹体,具有低的锰、铁含量和较高的锶含量,显示较低温条件下海水或海源流体在白云化过程中的控制作用。结晶白云岩的碳、氧、锶同位素组成说明先驱鲕粒灰岩的碳是其主要碳源,白云化流体主要是早三叠世印度阶晚期海水,其次是奥伦尼克阶海水,白云化作用发生时鲕粒灰岩处于埋藏深度<1km的埋藏阶段,40~60℃的温度主要由地热增温提供,台地内部埋藏环境的热对流模式可以解释川东北飞仙关组结晶白云岩的形成机制。开江—梁平台棚以东的孤立(或半孤立)碳酸盐台地具有陡峻的边缘,两侧同时对海水开放,鲕粒岩分布层位较低(飞1—飞2段)都有利于热对流作用,台地内较为发育的蒸发盐造成纵向热传导率的差异并加强台内热对流。在白云岩分布样式的控制机理上,由于高渗透率鲕粒岩仅分布在台地边缘,使得海水进入台地后的垂向对流大于水平对流,白云化作用发生在台地边缘,飞3段鲕粒岩没有足够时间完成白云化,台地边缘结晶白云岩的体积向上减少。另外,川东北还存在回流白云化作用和塞卜哈白云化作用,由此形成的白云岩主要分布在台地上部或顶部,保留有很好的原始粒屑灰岩与泥微晶灰岩的结构,具有与同期海水类似的锶同位素组成,稍低的δ13 C值和偏正的δ18 O值以及稍高的锰、铁含量,显示白云化流体是同期海水,白云化系统对大气环境相对开放,白云化流体盐度高于同期海水。由于结晶白云岩是在不对大气水环境开放、但对非同期海水开放的条件下进行的,白云化反应的外来CO2-3较少,白云化过程岩石孔隙相对增加,储层质量较好。原始结构保存的粒屑白云岩是在对大气水环境相对开放的条件下进行的,白云化反应的外来CO2-3较多,白云化过程岩石孔隙增加有限甚至减少,白云岩为差储层或致密层。开江—梁平台棚以西的镶边陆棚飞仙关组虽然也发育高能环境的鲕粒灰岩或其他高能环境的粒屑灰岩,但形成优质储层结晶白云岩的条件差于台棚以东的孤立(或半孤立)碳酸盐台地。  相似文献   

19.
四川盆地南部嘉陵江组烃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嘉陵江组中具有较大天然气储量的气井在天然气组分上与储量较小的微气井有明显差异,前者天然气以高成熟的甲烷为主.烃类碳同位素特征证明天然气来源于深层二叠系高熟-过熟的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反映出嘉陵江组基本不具备生成大量烃类的条件.作者将向下断达二叠系或更深、向上断达嘉陵江组的断层称为嘉陵江组气藏的"烃源断层".烃源断层为二叠系或更深层烃源岩中的天然气向嘉陵江组储层中运移提供了通道,是嘉陵江组天然气富集的关键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四川盆地地表剥蚀量恢复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磷灰石裂变径迹(AFT)热隆升史模拟能够定量恢复盆地四维动态热隆升剥蚀过程.根据四川盆地93件磷灰石裂变径迹样品定量热史模拟表明,晚白垩世以来盆地发生了广泛的阶段式抬升剥蚀作用,即晚白垩世(~65 Ma前)快速隆升剥蚀、古近纪(65~23 Ma前左右)缓慢隆升剥蚀、新近纪(23 Ma前至今)快速隆升剥蚀.晚白垩世至今盆地范围内隆升剥蚀总厚度普遍大于2.5 km,新近纪快速隆升剥蚀幅度普遍大于1 km.进一步结合31组镜质体反射率反演校正剥蚀量数据,编绘阶段性(晚白垩世以来和新近纪)四川盆地地表剥蚀量等厚图,综合表明晚白垩世以来四川盆地隆升剥蚀量等值线展布格局发生根本变化,即早期主要以NE向展布格局为主(具近NE向和E-W向特征),新近纪则主要以近E-W向展布格局、盆地南北分异(北部地区隆升剥蚀量普遍小于2 km,南部地区普遍大于2 km)为主.四川盆地大中型油气田空间分布与晚中生代-新生代低剥蚀量具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