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奇云 《世界科学》2004,(6):19-19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层逐年升高以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本·桑特尔 (BenSan ter)为首的一个研究小组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称 ,自1979年以来 ,对流层的高度一直在增长 ,目前已增长了几百米的高度。桑特尔和他的同事用计算机模拟了造成对流层升高的5种可能因素 :大气的臭氧浓度 ,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甲烷等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含量 ,大气中固体微粒产生的太阳反射光线 ,太阳释放出的光和热 ,火山爆发喷射到大气中的尘埃等条件的变化 ,发现所有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对流层高度的变化。其中 ,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含量增大…  相似文献   

2.
据日本气象厅1979年4月发表的“异常气象报告”的解说,80年代世界不断出现异常高温的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恰遇自然因素的高温期,但也包含有温室效应气体增加的影响.温室效应对80年代的气温上升有多大程度的作用,各研究者发表了各自的见解。美国哈佛大学在本年6月中旬,展开了“解释地球温暖化”的研讨会,得出如下三种见解。1.HANSEN说(温室效应和气侯变化有密切的因果关系);2.KARL说(从观测的资料看,只是有限度的关连);3.PRINN说(取两说的中间,是温室效应最合理的假说).HANSEN是著名的温室效应论者,他的主张有三个依据,(1)现在的气侯,以99%的概率正在温暖化;(2)温暖化以很高的概率与温室效应相关连;(3)90年代初期干旱的频度增大。  相似文献   

3.
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及海平面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气中二氧化碳及其他微量气体浓度增加而产生的温室效应,与酸雨及臭氧层破坏并列为世界三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可引起全球气温的增高和海平面的上升。大量的研究表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浓度增加一倍,地表温度将升高0.3~4.0℃,海平面上升0.2~1.4米,继而将影响到农业、水资源等一系列方面。  相似文献   

4.
刘焰 《科学》2013,65(2):33-37,4
正对全球气候变化施以重大影响的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它究竟是向大气排放CO_2的"碳源",还是大量吸收大气CO_2的"碳汇"?当前一种主流观点认为:大气二氧化碳(CO_2)浓度的快速增加会产生温室效应,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一些影视作品,如《后天》、《2012》等以艺术形式将此观点进一步发扬光大,"全球变化"因此成为现代社会一个颇受关注的"热点"议题。深入认识地球历史时期大气圈CO_2浓度及其变化规律,无疑是理解现今大气圈CO_2浓度及其未来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大气中除了二氧化碳以外,更有痕量气体在增加。它们象二氧化碳一样对全球气候起着明显的影响。这个看法是四位科学家在即将问世的一篇论文中提出来的。他们还说,比较重要的一点在于这些痕量气体能长此以往地持续起着“暖房”作用,比二氧化碳有过之而无不及。该文将发表在今年六月号的《地球物理研究》杂志上。“这些痕量气体在今后40到50年里对气候变暖的影响要超过二氧化碳的两倍或三倍。”其中一位作者R.J.西塞尔朗这样说的。他目前是美国国家大气研  相似文献   

6.
三个新的报告使关于气候变化研究的消息又成为新闻。从1975年至1982年这几年中北极和南极的气候出现了同步变暖的现象,也许这是广泛研究二氧化碳温室效应的真正的先兆。然而去年气温出现下降、是否由于欧尔契诺火山(El chichon)的喷发?通过较长期的观察、研究,进一步证实;在最后一次冰期中,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要比现在少得多。  相似文献   

7.
正他的著作《生命是什么?》出版75周年后影响犹存。1943年冬天,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odinger)邀请都柏林的公众收听他发表的一系列演讲,他称这些演讲是"艰深的""不能说得上是受欢迎的"。约有400人没有被吓倒,他们是第一批听到薛定谔提出他的观点的人。薛定谔提出的观  相似文献   

8.
Gill.  A 李明 《世界科学》1992,(9):21-24
生物学家正在重新考虑这个问题,因为最近的发现对细菌突变的随机性提出了挑战。没有人愿意离开新达尔文主义"羊圈" 1988年,哈佛大学分子生物学家凯恩斯(John Cairus)做了一件离经叛道的事。他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声称:生存在不利环境中的细菌能选择有利的突变来适应逆境。基于一个不寻常的发现--大  相似文献   

9.
有一种观点认为,某些种群在总体上说也许较别的种群要聪明些,持这种观点的人一般不愿公开自己的姓名。但是,一位敢于打破陈规旧习的著名科学家格雷戈里·科克伦(Gregory Cochran)却开诚布公地申明自己的观点。他是一位特立独行的难得的科学奇才,曾经大力普及过这样的观点,即原先认为与细菌无关的某些疾病实际上是传染病,这一观点一发表,马上惹怒了不少科学家。更让人争论不休的是,他认为同性恋也起源于一种传染病。然而现在,就是他也可能会对自己所要做的事情的想法感到震惊。因为在即将出版的《生物社会科学》(JournalofBiosocialScience…  相似文献   

10.
大气中二氧化碳(CO_2)的含量,在目前为884ppm的水平上,正以每年约1.5ppm的速度增长着。为预测这种增加将对地球气候变化和植物生长所产生的影响,正进行着许多工作。然而在本期《自然》617页上,伍德沃德(Wood-Ward)报导了令人吃惊的研究结果。他通过对保存了200年的植物标本进行的组织解剖研究发现;生长在英国中部几种树叶中的气孔密度(单位叶面积上的气孔数)在过去的200年里,逐渐减少了约40%。这就提出了一个值得环境学家、生物学家和古气候学家们深思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菲利普·鲍尔(Philip Ball)对《生命是什么?》这本提出了当代分子生物学中许多重要概念的著作进行了重温和述评。《生命是什么?》(1944),奥地利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odinger)利用这个(尚未解决的)问题,提出了一个更具体但同样具有挑衅性的问题。他问道,是什么让生命系统与已知的物理定律相悖?他给出的答案现在看来是有先见之明的:生  相似文献   

12.
《京都议定书》今年2月16日开始生效,《京都议定书》规定,签字国要逐渐减少排放会引起“温室效应”的工业废气。对此,俄罗斯总统经济顾问安德烈·伊拉里奥诺夫不久前在《共青团真理报》发表了题为《全球变暖是一个大神话》文章,不认同全球变暖的说法,现将其观点摘录如下。全球变暖会威胁人类吗?学者和政治家们对此各持己见。今年2月初在英国埃克塞特举行的研讨会上再次作出了的预测:如果与工业化之前相比,气温再提高2摄氏度,地球就会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1860年至2000年地球气温已上升0.6摄氏度)。预测会出现这种灾难的另一个标准是大气层二…  相似文献   

13.
正甲烷捕获的热量是二氧化碳的80倍,因此先消除它可以为我们赢得更多时间用于减少其他排放。在人类对抗气候变化的战斗中,二氧化碳得到了比其他任何温室气体都更多的关注。这并不奇怪,它是全球变暖的最大驱动因素,现在排放的每一克二氧化碳都将存在几个世纪。不过减少甲烷排放对于解决气候问题同样至关重要,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近的报告也阐述了这一点。甲烷反射红外光的能力远强于二氧化碳,其温室效应自然也更强,但它在大气中存留的时间不长;现在任何大幅减少甲烷排放的行动都可以帮助正努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我们多争取一点时间。  相似文献   

14.
加拿大一研究人员宣称,他已通过测定证实:由于“温室效应”和大气中二氧化碳气体及其它气体含量的增加所导致地球绝缘层的缘故,地球正逐渐变暖。他说,目前地球所能容纳的辐射量比他在1975年开始进行测量时增加了0.1%。他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影响,因为这些结论来自于对射入和逸回地球大气层辐射量的直接测定。至此为止,所有意欲表明温室效应  相似文献   

15.
引言有关理论物理学发展动态方面的消息难得成为全国性报纸上的头条新闻。然而,1986年1月,伊弗莱姆·菲什巴哈(Ephraim Fischbach)和他的四名同事在物理评论通讯上发表的一篇短文却轰动了学术界。他们提出的一个惊人观点是,自然界除了四种早已确定的基本力(万有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和弱核力)以外,  相似文献   

16.
<正>化腐朽为神奇二氧化碳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和众多气体一起构成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层。它在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能向地面释放出波长更长的辐射,形成天然的温室效应,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二氧化碳的存在,将地表温度维持在15℃左右。  相似文献   

17.
宇宙线和物理学的根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里的二篇文章,都是讲的物理学前沿。《宇宙线和物理学的根本问题》是海森堡(W.Heisenberg)去世前最后的一次讲演。海森堡的一些基本观点,在其他文章如“什么是基本粒子”中,已为人所熟知,但是在本文中表达得最清楚。两年前,本刊选载过韦斯可夫(V.F.Weisskopf)的《科学的前沿》。现在,他在《当代物理学的前沿》中又概述了近年来的新发现及新见解,并描述了无序、表面、非线性等学科的生长点,较全面地介绍了物理学的现状。  相似文献   

18.
正今年是《2001:太空漫游》(2001:Space Odyssey,1968)上映50周年。这部影片给我们的最大教益之一,就是让我们认识到:"影评"这种东西,至少到现在为止,还完全没有客观标准。《2001:太空漫游》如今已被尊奉为"无上经典",被公认为科幻影片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影片所展示的想象力被认为极度超前,直到今天仍然毫不过时;然而影片上映之初,却是恶评如潮。《纽约客》上的影评竟认为它"极度缺乏想象力",《自然》杂志(Nature)上发表的影评在今天看来也只能沦为笑柄——影评认为故事"进入人类阶段就走向了失败",情节"含糊其辞、轻描淡写",甚至嘲讽它"好在两小时  相似文献   

19.
本刊在去年第11期上发表了题为《通古斯天火之谜》的文章之后,引起广大中学生的兴趣。丁永明先生在阅读了该文之后,提供了他最近编译的《“通古斯宇宙奇观”揭秘》一文,从某种意义上说,似乎是回答了上文之谜。现予编发,以飨读者。“通古斯宇宙奇观”科研考察队的队员们就1908年6月30日发生在东西伯利亚的事件提出新观点:宇宙飞船在离地球表面不远处跟彗星相撞。  相似文献   

20.
布莱克 (F .Black)和迈伦·斯科尔斯 (MyronSc holes)于 1 973年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期权定价和公司负债”一文 ,而罗伯特·默顿(RobertMerton)同年发表了“期权定价理论” ,其登载于《贝尔经济和管理科学杂志》上。这些文章的发表是不容易的 ,因为文章所包含的某些观点与那时流行的和公众所掌握的关于金融工具定价的信念相冲突。然而 ,过了 2 0多年之后 ,在 1 997年斯科尔斯和默顿因为这方面的工作荣获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而布莱克在此两年前因病逝世。在 2 5年期间 ,由于布莱克—斯科尔斯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