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与“死”是孔子学说中没有明言的问题,通过遮诠的表述,孔子表达了对“生”、“死”问题上采用对象化把握方式的反对。孔子对“知生”与“知死”割裂表诠,意在通过不可言说的言说,达到对“知生”与“知死”本是同一过程的领悟。在此领悟中,此在退回到本真能在。知生即为知死,知死即为知我。  相似文献   

2.
《老子》“浴神不死”所在为其通行本第6章。其中,作为喻体的“牝”是具有空间、母性特征的事物,与之对应的比喻本体“浴”也应当具有这种特征。它的本义是指“江海”,引申为“虚空”。“浴”是该章主语,“神”、“不死”是修饰词,是对它的描述。该章节论述了道体虚空的本质与作用,传统解读有误,需要修订。  相似文献   

3.
本文借用海德格尔的哲学理论,以电影《活着》和《生之欲》为例,从“非本真生存”、“非本真向死而在”、“本真生存”和“本真向死而在”三个方面对张艺谋和黑泽明的电影哲学进行比较研究,找出电影中的主要人物在生存论和死亡观上相同和相异的方面,进而指出两位电影艺术家在哲学观念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救死”与“救活”在语义上都强调通过营救使人或物获得重生。但是“救死”强调营救的对象是濒临死亡的人、物或者境况,“救活”强调营救的结果是使人或物活了下来。“救”与“死”“活”这对反义词分别结合之所以能够表达出相同的语义,这与“救”是一种积极性的行为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5.
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描写了主人公伊凡在与死亡面对面的对话过程中.自我意识逐步觉醒,开始了对生活的思索和生命意义的追问,在参透了“向死存在”的实存状态的真理以后,终于从“沉沦”中解脱出来,并在领悟了人生的意义在于对他人之爱的终极关怀中保持了生命的尊严,获得了精神的重生。  相似文献   

6.
生与死的问题是一个与人类同龄的文化问题。“死亡”本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但事实上,“死亡”却也是一种极难解释的现象。思想家们由此引发出诸多的哲理思考:从有限到无限、从此岸到彼岸,以及超越、解脱、痛苦、恐惧、忧患等等。对生与死的认识不同,也就意味着世界观的不同。 生死观在基督教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同原罪的观念和得救的希望联系在一起,虚构出尽善尽美、  相似文献   

7.
医学实验动物常用的安死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2006年9月我国科学技术部发布了《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规定“处死实验动物时,须按照人道主义原则实施安死术;处死现场,不宜有其他动物在场;确认动物死后,方可妥善处置尸体”。“安死术”(euthanasia)一词源于希腊语“美丽的死”,又称怜杀(Mercy killing),是指用公众认可的、以人道的方法处死动物的过程,基本含义是“安乐地死亡”(Easydeath),由此引申到没有惊恐或焦虑而安静地、无痛苦地死亡。但是当前不合理的实验动物的处死方法被广泛采用,实验人员对安死术还不是很清楚。因此笔者就国内实验动物处死方法进行总结和分析,并简要介绍国外的相关方法。  相似文献   

8.
顾城的自杀给当时的中国文坛带来了巨大的震撼,文坛也因此沸腾起来,诗人死了,诗人的死却开始了一种文化奇观,他们的死从终点回归到了起点,诗人的诗也就开始繁荣了。对顾城作品的解读可以体会到他诗歌中充斥的死亡意识,他对个人的“自然哲学”的崇尚以及现实条件的紧逼是他自杀的原因。顾城的死令人惋惜,“顾城之死”现象这一奇观也理应引人重视。  相似文献   

9.
唐凯 《世界博览》2010,(15):22-23
在网络上曾经流行过一种说法:中国人生不起、住不起、病不起,也死不起,这里的“死不起”抱怨的还是殡葬费用的高昂。殊不知,“死不好”也是当下中国的现实,而死亡也是有“质量”的——这是一种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所谓“死”论文 ,是指那种发表以后不被引用、不被摘录、不被转载、不被评论、无人问津、阒无声息的论文。这对作者来说 ,是尴尬而又悲哀的。论文何以会“死”呢 ?原因当然很多 ,我以为主要有 2个。首先 ,“死”论文多是已有理论的重复 ,内容过时 ,不具有信息性 ;其次 ,论文起点较低 ,未能对那些人们普遍关注的重大现象作出解释 ,学术价值不高。那么 ,如何才能不出“死”论文呢 ?换言之 ,如何才能使论文发表后 ,能够被引用、被摘录、被转载、被评论、被争相传阅甚至引起轰动呢 ?关键在“新”。这里的“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即理论新 ,数据…  相似文献   

11.
在人类社会世俗化的进程中,永恒的幸福始终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终极目的,而实现这一目的则是对人类终极关怀和终极意义的找寻和追求。随着科学和理性的发展,人类逐渐废黜了传统基督教信仰中一直以来作为人类终极关怀的超验的上帝,甚至高呼“上帝死了”。然而在完全世俗化的今天,在“上帝之死”时代,人类应该如何寻求自身存在的终极意义和终级关怀?美国新教神学家加布里尔.瓦哈尼安独特地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提出人类应该通过文化的革命,超越“上帝之死”的文化困境,关注“现世”,追求作为“此世超越性”之典范的耶稣基督,从而追求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物化”是我国古代美学独特的范畴,最早发端于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反映了人与自然相互包容关系并把它作为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基本上是先秦时期“天人合一”思想的反映,如《达生》篇所说:“灵台者,天之在人中者也。”《庚桑楚》篇郭象注:“灵台,心也。”,意谓人心中包含着天地自然,突出了“天”的自然含义。那么如何才能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认为必须通过“物  相似文献   

13.
“运思”作为德国民族所特有的一种哲性思维,经过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的“阐释”转化为一种诗性思维。所以“运思”就成为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的一种“阐释”策略。从这种策略中我们可以窥见到海德格尔这种“运思”的批评实质。  相似文献   

14.
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在其诗作中有不少是探讨有关死亡主题的,《雪夜林边小立》是其中较为有影响力的诗篇之一。结合马丁.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哲学观点,分析《雪夜林边小立》中有关死亡的意象,对于了解弗罗斯特的人生观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庄子》“道”“德”观童坚强(92中③)《庄子》“道”的思想是道家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庄子》道的思想时,发现其中“德”也自成一个体系,与道形成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首先,庄子提出德思想的原因。《庄子》道是“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的...  相似文献   

16.
《庄子》“道”“气”关系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庄子》文本中,“气”与“道”都是“哲学第一概念”。“气”与“道”两大范畴之间不存在属种概念之分,彼此之间是平等的,根本不存在谁统摄谁、谁说明谁的关系。换言之,在《庄子》文本中,存在着两种宇宙生成论:一是气论;二是道论。冯友兰先生所说的“形式上的系统”在《庄子》文本中实际上是不存在的。造成《庄子》文本内在结构性与逻辑性矛盾的根本原因,可能与《庄子》一书的成书过程有着直接的关联。  相似文献   

17.
无论在汉语还是在日语中,在会话过程中避免用“死”这个字眼都是两种语言表达的礼貌说法.但是,在汉语会话中,经常会出现“死”字来表示某件事状态程度之高.比如“烦死了”“气死了”等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表达感情程度之高的典型表现.但是,在日语中却不这么表达,相反,日本人还会因为中国人使用了“死”字的表达方式而感到不解.通过对比日语和汉语中“死”的比喻表现,来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死”的比喻意义时避免出现摩擦.  相似文献   

18.
藉由考察《论语》原文中可见的孔子之生死观,对《先进篇》中“未知生,焉知死”一语之意涵进行再检讨。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的思想与庄子哲学都具有“无家可归”的类同性,且陶渊明引用《庄子》甚多,从而使得进一步考察二者之间的具体联系有了可能。庄子主体观的实质是在传统的身心二元论的基础上加持了其独特的气化观的结果,主体的最终境界呈现为世界意志的“与道为一”之境;陶渊明主体观的内容则是“形影神”,是以庄子哲学的气化论为理论基础,加上自己的认识和对时代的回应而成就的观念,最终境界与庄子的认识如出一辙。从概念使用和结构义理上看,二者之间存在着细密的联系,陶渊明的主体观念是对庄子哲学的某种发展,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澄清陶渊明《形影神》的诗旨内涵。  相似文献   

20.
死亡与拯救 --《荒原》解读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主题是《荒原》的核心和灵魂。但《荒原》描写的“死亡”是和生命熔铸在一起的,彼此无法分开的,即把人推向生与死的二元对立之中,着力表现处在生不如死的荒原中的人们对死的渴望,同时也孕育出“生的本能”,从而导致生死循环;这种死亡更和精神联系在一起,其中的“死亡”多以“力比多”的饥渴来对应,故死亡在这里只是一种仪式性死亡或象征性死亡,其目的是表现生命力的回归而实现精神复活,这样,艾略特就在描写死亡中完成了“拯救荒原”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