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潍坊学院学报》2019,(5):69-72
书院制教育是中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一种积极探索和有效尝试。以书院制改革为切入点,将书院制纳入学校德育体系,将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有机结合,推动学生在知识的广博与专精上融通合一、在求学与修身上相得益彰,探索高校德育新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比较研究香港中文大学与苏州大学书院制,分析了两所高校书院制的共性与差异,进一步深化内地高校对书院制的理解和认识,更好地推进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古代书院在集资养学有着独特的经验,对于当今面临着经费紧张民办教育,探讨书院的主要经费来源学田制,对民办学校的发展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互联网+”的书院制学生事务管理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院制是高校学生管理的新模式,可以有效消除传统学生管理模式的弊端,但同时也产生了部门增加、职责不明、管理效率降低等问题。设计开发了基于"互联网+"的书院制学生事务管理系统,为书院制高校的事务管理提供一套更加契合书院制的通用解决方案。实践表明,该系统能在处理学生事务的过程中优化职能分配、加快信息交互、提高管理效率,具有显著的应用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教育事业发展和学生个性的多样化,高校共青团建设在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但目前高校共青团建设普遍面临形式单一,组织效率低及学生归属感弱的问题,学生归属感弱尤为突出。与此同时,高校改革的趋势中,书院制改革被认为是一大创新,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探索书院制改革的模式。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书院制改革将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归属感,同时提高组织效率,丰富团建形式。书院制的优势将是团建很大的一个补充。基于实地调研的数据和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团建和书院制结合的长效机制,建立了一套更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组织体系、学习体系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书院具有图书馆的功用,朱熹一生丰富的书院教育活动同时也是一部辉煌的书院图书馆建设实践史.朱熹在书院图书馆的建设实践中有其独特原则:一是坚持书院与图书馆二者在功用上的一体,尤其注重图书典籍的置办;二是借助官方、民间、社会等多方背景进行书院图书馆的建设,而在学术思想上则坚持理学定位;三是因为各书院主持时间上的不确定性,使得...  相似文献   

7.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人才培养机构,它以私人创办和主持为主,高于一般私学,在组织管理和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在中国古代人才培养史上起过重大的作用。纵观历代书院,在培养人才方面有如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8.
为适应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趋势,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浙江科技学院安吉校区首次实行书院制学生管理与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既借鉴了国外的住宿学院制,又形成了有别于国内其他高校书院制的学生管理模式。即书院与学院在育人功能上强强联合,互为补充,把以教学区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转移至宿舍区,以期为书院制在国内高校落地生根、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培田村在明清时期先后兴建了十余处书院学堂,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书院文化.这些书院建筑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成为一处处极富特色的文化景观;更重要的是书院为培田的人才培养和文化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塑造了培田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同时也见证了科举教育兴衰和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的历史过程.在当前培田保护开发全面推进之际,亟需找到一条保护培田书院文化的良性途径.引进生态博物馆的模式将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0.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它是以私人创办为主、聚集大量图书、教学活动与学术相结合的教育场所。它大多是由名著一时或学甲一方的鸿学巨儒创办或主持的民间私立高等学府,朝廷通过赐书、赐田、赐产等方式予以承认和支持,从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教育场所。书院兴起于唐末,终止于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始终与官学、乡校同时并举,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及人才培养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嵩阳书院在我国古代书院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其兴衰及教育活动进行研究,有助于借鉴古代书院教学活动与学术活动的成功经验,指导今天大学的教学及学术活动。  相似文献   

11.
为了简化书院制模式下高校事务处理流程,便捷学生的学习与日常生活,设计了"掌上书院"智慧校园管理系统,并应用于浙江科技学院安吉校区。系统为学生活动报名、请假、上课签到和图书借阅提供了线上方式,并推送学生需要的生活信息;同时还提供离返校情况的统计和搜寻,为管理者提供了一种高效便捷的管理方式。实践结果表明,系统减少了信息征集与传达过程中的出错率,显著提高了事务处理效率。本系统与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有机融合,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综合发展,为文化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和注重综合素养的全人教育构建了良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12.
住宿书院制的实践对大学本科生教育培养具有深远意义,而学业导师制是书院模式的内涵和灵魂。以潍坊学院为例,就其在书院模式下学业导师制工作的开展情况和面临问题进行思考,提出进一步完善学业导师制的可行性建议,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学生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能体现出大学的办学理念及办学水平。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如何创建符合本校特色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已经成为高校制定发展规划的首要问题。文章以浙江万里学院基础学院为例,对高校“书院制”新型管理模式创建进行实践探索,以期能为当前高校管理制度的建设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4.
潍坊学院弘德书院在大一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实施学长助理辅导员制度已有三年的实践。弘德书院是专门进行大一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一年制书院,所以在弘德书院实施学长助理辅导员制度有其特殊的背景、区别于在二级学院或者四年制书院的特点。本文以弘德书院三年的实施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对一年制书院背景下的学长制朋辈教育的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15.
书院制适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解决了传统体制的某些弊端,也为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搭建了很好的制度平台,在书院制管理模式下如何更好地开展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6.
紫阳书院以宋儒朱熹之号命名,最早出现在南宋时期,元明清均有新建,其中以清代19所最多,共分布在安徽、福建、江西、浙江等11省份,尤以福建、浙江二省各10所为最。紫阳书院的时空分布不平衡,从区域而言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流域较少,珠江流域则阙如;从朝代来看,清代第一,明代次之,南宋和元代年新建数最少。不同时空的紫阳书院涵盖了中国书院的主要形态,其分布不能同步反映中国书院发展基本态势。紫阳书院的时空分布是地缘认同与文化传播叠加的结果,反映了古代书院大传统与小传统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7.
萍乡是北宋著名理学家周敦颐仕宦之地,他在北宋庆历初年监芦溪镇税局时,袁州士人多从其游学。与江西修水、赣州、九江等周敦颐存神过化之地一样,萍乡建有纪念性质的宗濂书院,但明清及民国的地方志对宗濂书院的记载多有抵牾,甚而名称不一。从北宋时期书院规制及周敦颐仕萍时的实际情况来看,萍乡芦溪的宗濂书院不是周敦颐所建,其最初形态为濂溪祠,最迟于明正德九年易名为宗濂书院;万历年间宗濂书院易址迁建,清康熙甲寅兵乱被毁,嗣后又陆续重建,光绪年间县令顾家相改名为濂溪书院并设官课,首次赋予书院除祠祭功能外的教学功能。清末书院改章,濂溪书院更名为濂溪高等小学校,成为萍乡最早改制为小学的书院,民国时期再更名为萍乡芦溪区立小学校,解放后为萍乡芦溪小学,千年弦歌,至今不辍。  相似文献   

18.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它肇始于唐,鼎盛于宋,尤其是南宋时期最为繁盛。究其原因一是书院的存在和发展得到朝廷的认可与扶助;二是书院是相对独立自主的教育机构,在教学活动、管理方式、规章制度等方面相对于官学形成了书院独有特色。书院成功的办学经验对我国当前民办学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宋代重庆有14所书院,宋代重庆书院具有多种特点:一是发展处于全国书院的前列;二是时间和地域分布不均,北宋书院较少而南宋书院较多,且集中分布在重庆周边沿长江流域地区;三是以官办书院为主。分析宋代重庆书院的教学和管理,可以发现:在教学目的方面,宋代重庆书院的教学旨在探究学问,为传播理学思想而培养人才,教学目的中强调"学而致用";在教学内容方面,多以理学思想为指导来制订教学计划和安排教学内容,注重理学的传承与发展,但兼涉文史学科知识及其他学派思想;在教学方法方面,提倡"教学相长"的自由教学,以讲授法为主,辅以讨论法和自学,并适时采取"论辩问难"的教学方法;在师生关系方面,受到书院聘任的教师特别注重身教,以"人师"自勉自任,注重口传身教、人格垂范、精神感化、情怀熏陶,学习氛围开放、宽松、活跃,师生间的关系亲近和谐、民主平等;在教学管理方面,主要实行学业水平考试的考课制度;在办学经费方面,宋代重庆书院开创了一种官办民助的办学与管理模式,既克服了官办书院的层层束缚,又解决了民办书院办学经费不足的桎梏。宋代重庆书院有研究性办学、主体性教育的新理念,对现代教育教学仍有重要启示:一是师生淡泊名利的思想,对于转变当前教育界"重名利、轻学术"的错误认识,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有重要启示;二是选聘教师以"择优而教"为主要标准值得现代教育关注;三是"教学相长"的自由教学理念以及和谐的师生关系与现代教育观念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20.
山西省书院建筑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发展状况、选址、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等方面介绍了山西书院建筑的特点:山西书院初建于辽代,兴起于元明时期,并于清代达到鼎盛,清代后期逐渐没落直至消亡;在选址与环境布局上,分为择胜而处的选址与情景交融的环境布局、置于园林之间,创造诗意的环境布局与置于城郊,环境布局以人工为主3种方式,深刻地体现出了书院这一文人建筑的特点;阐述了山西书院中官办书院和家族书院的区别和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