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庆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重庆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综合研究,定量揭示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等级及空间分布规律。【方法】借助遥感数据和GIS空间分析技术,根据重庆市的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选取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等3项服务功能建立评估模型。【结果】1)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极重要区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18.81%,土壤保持功能极重要区面积比例为17.43%,水源涵养功能极重要区面积略大,占区域总面积为29.58%,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区面积比例为19.75%;2)3种单个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生态系统综合服务功能的极重要区均主要分布在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与渝东南生态保护区。【结论】评价结果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区的空间分布与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主体功能区划中定位的生态保护区相符,可见研究结果具有科学性,能够对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为例,利用GIS技术,开展栅格尺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脆弱性评价,集成划分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并以此为基础,划分了林芝市生态功能分区。结果表明:1)林芝市生态保护重要性水平整体较高,极重要区、重要区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62.6%和28.1%;2)林芝市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较高,应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3)以乡镇为单元,将林芝市划分为7个生态功能区,并阐释了生态保护重点方向。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异状况研究的功能区划方案,有助于生态保护实施分区、分类管理,为推进林芝市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以中山市为研究对象,依据该区域生态环境现状,综合考虑区域内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脆弱区和禁止开发区,确定了中山市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并对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变化情况进行了评估与分析.结果表明:中山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175.23km~2,占全市陆地面积的9.82%,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地区的五桂山周边、长江水库集水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富集区.2015年,中山市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14.82亿元,较2000年略有提升,占全市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12.27%.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对遵化市生态空间划定及安全格局构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遵化市生态保护为高等级的土地面积为234.53 km2,占总面积的15.99%;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地丘陵,以及东北和西北部部分丘陵地带;2)遵化市生态保护优先区面积为261.28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7.26%,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和南山区域,是生态保护红线区域;3)在北山、中道山和南山三大自然生态屏障的基础上,选取15处生态源地,结合7条水体生态廊道构建了“3屏、7廊、15片区”生态安全格局。  相似文献   

5.
根据兰州市城区生态地质环境特征,从地质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3个方面选取了12个评价指标,构建了兰州市城区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加权综合评价法,借助ArcGIS10.2空间分析技术,对兰州市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进行了基于栅格尺度的综合评价,得到城区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高分辨率的空间评价结果,并将综合评价值从高到低划分为Ⅰ、Ⅱ、Ⅲ、Ⅳ4个等级进行空间展示.结果显示:Ⅰ级为优,区域面积最小,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13%,主要分布于西固区、安宁区和城关区等黄河沿岸的部分高漫滩和一、二级河流阶地;Ⅱ级为良,占比33.58%,大部分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北部、城关区南部的一、二级阶地等区域,以及主城区南北两侧的小部分山区;Ⅲ级为中,区域面积最大,占比46.72%,连片分布于主城区南北两侧的二、三级阶地区域和南北两山后缘的高海拔山区;Ⅳ级为差,占比11.07%,主要位于主城区南北两侧三级及三级以上高阶地、南北两山,并呈条带状在南北两侧环绕兰州市城区.研究结果为兰州城区的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参考,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有利于提高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格,本研究以川南经济区为研究范围,采用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结果提取生态源地,采用可能连接度指数评价源地重要性程度,再采用MCR模型识别潜在廊道和生态节点,得到川南经济区生态网络总体格局.结果显示:(1)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识别出生态极重要区6133.50 km2;(2)结合生态功能重要性和景观结构重要性,共选取27块生态源地,占研究区面积的12.97%;(3)识别潜在生态廊道57条,生态节点21个,生态断裂点24个.针对网络重点要素提出了优化建议,构建了“一核五心,一带多廊”网络格局.  相似文献   

7.
基于山西省2000-2018年NDVI数据、气象数据、土壤数据和高程数据等,构建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NPP定量指标法评估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四个服务的重要性,通过ArcGIS(制图与空间分析)对山西煤矿区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其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1)煤矿区极重要和高度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区域面积比例分别为4%和16.1%,集中分布于沁水煤田、霍西煤田和西山煤田区域。(2)煤矿区大部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在时间尺度上呈现提高趋势,在空间尺度上重要性区域中心整体向西和向北偏移。(3)煤矿区生态系统服务重要区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包括草地、林地,主要影响因子为降水和气温。  相似文献   

8.
基于RS与GIS的中巴经济走廊生态现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现状评价是开展区域规划和生态管控的前提基础,本研究以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为支撑,从地形、生物、土壤和人类活动4个方面构建了生态现状评价指标,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对中巴经济走廊生态现状进行了评价,获得了中巴经济走廊生态现状分布图.结果表明:中巴经济走廊生态状况达到优等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北部的森林覆盖区,其面积约为24 162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48%;达到良等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良好的东南部农耕区,面积约为169 235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7.37%;一般等级的地区面积最大,约为454 510km~2,占总面积的46.65%,广泛分布在巴基斯坦的中西部和中国喀什的中部和东部;差等级的地区面积约为326 390km~2,占总面积的33.50%,主要分布在高山地带和沙漠地区.本研究得到的中巴经济走廊生态现状分布图,可为优化中巴经济走廊的产业类型、结构、规模和布局,完善区域生态保护设施和措施,提升投资区的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提供数据支撑和规划指导.  相似文献   

9.
采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 MCR)和连续空间集聚测度指数(dranton and overman, DO)的综合评价方法,从景观和城市两个尺度构建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兼顾生态保护和居民生产、生活活动的需要。研究表明:(1)研究区现有重要生态源地28个,面积884.62km~2,形成以黄河为主体,囊括了贺兰山、白芨滩和沙坡头等自然保护区以及毛乌素沙地边缘地带的重要生态源地格局。生态阻力值等级为高值和较高值区域面积占比15.09%,集中在城市、交通用地为主的地区及高海拔地区;生态阻力值等级为低值和较低值区域面积占比58.72%,集中分布在耕地、草地等用地类型覆盖地区及山地的低海拔地区。(2)识别出景观尺度重点生态廊道6条,一般生态廊道11条;以连通各个自然保护区为目的,未来还需提升和规划15条景观生态廊道;利用城市中已有的重要水体和绿地,在生态-生产、生活战略节点间,提升和规划城市绿带27条。该文从实现不同尺度数据融合、生态保护和人类福祉相互协调的视角,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更加多样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青岛生态功能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地理空间分区。其目的是明确区域生态安全重要地区,分析区域可能的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脆弱区,为实施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管理提供基础和前提。以青岛市域尺度生态系统为对象,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指标评价的基础上,综合了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对青岛市生态系统叠加影响,形成了青岛市生态功能分区方案,将青岛分为“三区一线”,24个生态功能亚区,为制定经济技术政策、社会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计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利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中推荐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和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结合吉林省生态环境分区特点,对吉林省生态保护红线分布格局和监管体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东、中、西三个生态区的生态系统主导服务功能各不相同,东部长白山区以生物多样性维持、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功能为主,中部台地以土壤保持功能为主,西部松嫩平原以生物多样性维持和防风固沙功能为主;吉林省生态系统敏感/脆弱性以土壤盐渍化、土地沙化为主,主要分布在西部松嫩平原;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分布呈"东屏西带、中部多点、山水连通、相融共生"的空间格局.监管体系应重点关注人类活动和区域生态安全,同时考虑生态系统的格局、质量和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2.
以江西省为研究区域,从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价角度,采用气象数据、蒸散发量数据、高程数据、土地利用等数据,采用水量平衡方程计算全省水源涵养量。根据评估结果,对水源涵养重要性进行分级评价,确定全省水源涵养功能极重要区域,为江西省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工作与实施保护后保护成效的评估提供技术支撑。评估结果表明,江西省水源涵养量在66. 9亿t/d以上,水源涵养维护功能极重要区面积44 052 km2,占江西省国土面积比例26. 39%。江西省水源涵养极重要区域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于赣东、赣东北和赣西的山区,与江西省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区域范围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探究广东省2009-2019年的生态系统健康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可为广东省社会经济与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持与理论参考。本文基于VOR模型耦合生态服务系统价值并采用最小二乘法优化组合赋权方法构建新的多指标评价体系,对广东省2009-2019年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1)广东省近11年来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整体处于二级亚健康及以下水平,呈现北部内陆地区优于南部沿海地区的空间分布特征;(2) )广东省近11年来生态系统健康等级变化主要在二级和三级之间相互转化,生态系统健康等级为二级的区域面积占比呈现起伏状态。处于二级亚健康水平的区域面积占比在2015年、2016年和2018年高达50%以上,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最好;而2009-2011年以及2019年处于二级亚健康水平的区域面积占比不到30%,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有变差的趋势。(3)广东省在2009-2019年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处于改善的区域面积比退化的区域高4.79%,但2014-2019年间相较于2009-2014年间生态系统健康等级退化的区域面积占比上升23.05%,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在2014-2019年间出现明显恶化,呈现由二级亚健康水平向三级一般健康水平转化趋势。研究结果从时间和空间上定量分析 2009-2019 年广东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根据南北地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差异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对推动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陕西省城固县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研究区生态环境现状特征的基础上,利用ArcGIS软件,分别选取生物多样性保护、洪水调蓄、水源涵养3项评价因素开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划定重要生态功能区红线;选取土壤侵蚀敏感性和地质灾害敏感性2项评价因素开展生态敏感性评价,划定生态敏感区红线;根据地方相关法规和规划,划定禁止开发区红线。将3类"红线"叠加,最终划定城固县生态功能红线。其中,重要生态功能区红线区范围1 088.61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49.1%,生态敏感区红线区范围277.47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2.5%,禁止开发区红线区范围74.40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3.4%。全县生态功能红线区范围1 234.76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55.8%。  相似文献   

15.
采用MODIS-NDVI数据、气象数据、土地覆被数据,利用光能利用率模型,估算2000~2017年的广西喀斯特区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分析广西喀斯特区植被NPP时空演变特征;运用气候方程法,构建广西喀斯特区气候资源空间分析模型,分析广西喀斯特区气候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形因子,构建基于 NPP的广西喀斯特区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定量评价模型,分析广西喀斯特区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广西喀斯特区大部分为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区,以植被生态系统类型为空间尺度,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特征表现为,灌丛>农田植被>草丛>其他;以市县为空间尺度,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特征表现为,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逐步递增趋势,重要、极重要区占50.6%,主要分布在百色、河池、崇左等国家级、市级山地自然保护区,一般重要区只占24.5%,主要分布贵港、玉林、桂林、贺州、来宾等地市自然灾害发生频繁、人类活动干扰频繁地区。基于较高空间分辨率的NPP,采用“3S”技术开展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定量评价,可以为区域生态保护空间精准定位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功能区是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定的重要功能区之一。过去以来黄土高原区内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严重地制约着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21世纪以来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生态工程建设对该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改善发挥重要作用。由此,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对于认识国家生态保护政策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利用2000—2020年MODIS数据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结合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数据,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监测与分析。研究表明,2000—2020年研究区以生态用地为主,面积占比57.31%。以半生态用地转入生态用地为主,占变化总面积的51.74%,生态用地的转入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2000—2020年研究区RSEI均值由2000年的0.39增至2020年的0.57,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以中等为主,平均面积占比为45.61%,优、良等级面积共增加38.08%,极差、差等级面积减少60.79%。中部区域RSEI增加速率较快,显著增加区域占总面积的11.59%。研究区热量充足,水分是限制植被生长的主要因子,RSEI...  相似文献   

17.
明确滨海湿地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对于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995年至2015年5期遥感数据分析杭州湾滨海湿地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结合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分析1995—2015年湿地生态风险时空分异特征和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1)1995—2015年景观格局变化较大,其中建设用地增量最多,水域面积持续下降,大量沿海水域滩涂被围垦转换为其他用地类型;2)研究区总体生态风险呈好转趋势,但局部地区生态风险仍然居高;较高风险和高风险区面积持续下降,分布呈现不断向海域推进趋势,低风险和较低风险区面积上升,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部和中部;3)研究区各时段生态风险空间分布呈正相关,并在空间上聚集.冷点区主要分布在景观类型较为单一、人为干扰小的南部和东南部地区,热点区主要分布在城镇化较快的西南地区和围垦速度较快的沿海区域.热点和冷点的分布与研究区区域地理环境具有较高的耦合性,整体生态风险地域性增强.研究结果可以为杭州湾滨海湿地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恢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综合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景观生态风险评估,更好地为长江流域安徽段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也为跨江区域生态环境管护提供一定参考。【方法】基于1995年、2005年和2015年安徽省土地利用数据,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景观生态风险评估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等方法,分析长江流域安徽段生态服务价值、生态风险时空变化及其关联特征。【结果】①1995—2015年研究区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减少趋势,减少率为0.54%;研究区以较高和中等生态服务价值等级为主,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大别山区及皖南山区。②近20年长江流域安徽段生态风险整体呈升高趋势,以中、较低和低生态风险等级为主;空间上,较高和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及巢湖区域,并由集聚分布趋于连片扩张。③长江流域安徽段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生态风险之间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主要关系为高价值-高风险相关,即生态服务价值高的区域也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区域,应特别关注。【结论】必须重视对湿地和林草景观的保护,加强以长江沿岸、巢湖区域为主的湿地生态保护和对大别山、皖南山区自然山体林草景观的保护与修复,将对提高长江流域安徽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保护长江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旅游业迅速发展和景区的无节制开发,使得景区的生态环境、资源受到了威胁。通过对景区生态敏感性分析,提出相应措施来保护景区生态环境。本文以泰山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层次分析法的研究方法,选取9个因子进行生态敏感性单因子分析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泰山风景名胜区整体生态敏感性以中、高为主。不敏感区面积为855.75 hm2,占比8.08%;低敏感区面积为2 174.73 hm2,占比20.53%;中敏感区面积为2 933.13 hm2,占比27.68%;高敏感区所占面积最大,面积为3 093.86 hm2,占比29.20%;极敏感区所占面积为1 537.96 hm2,占比14.51%。通过量化分析得出各区域的分布特点及优化建议,并基于生态敏感性提出专项保护策略,研究结果可以为风景名胜区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测度研究区国土利用生态健康水平粒度特性与空间分异规律,论文基于"活力-组织-弹性-功能"理论与PSR模型,以公里格网为评价单元,采用熵权综合评价法计算健康值,利用空间探索性法揭示其空间分异规律,并通过因子探测器直观展现各因素决定力大小.结果表明:1)宜宾市各区县国土利用生态综合健康平均指数围绕0.60上下波动,区域发展相对均衡,但中心城区与郊区县差异较大.2)国土利用生态健康状况总体较好;健康区域面积最大,达到6 131 km~2,占区域总面积的46.07%;亚健康区域面积次之,占比29.78%;不健康区域面积最小,占比24.15%.3)国土利用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空间集聚格局显著,具有空间相关性的以正相关为主,主要是HH型或LL型集聚区.4)人类活动差异是影响全市国土利用生态健康水平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自然系统恢复力差异是次要因素,土壤属性、地形地貌与政策调控等是导致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空间分异的其他因素.因此,收紧容量上线,兜住生态底线,坚持国土集约利用,优化"三生"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旅游将成为宜宾市提升国土利用生态健康水平,打造生态山水文化名城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