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草鱼和团头鲂的核型及其C带带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用血淋巴细胞培养制备染色体和BSG 显带枝术,研究了草鱼和团头鲂的核型和C 带带型,草鱼、团头鲂都是2n=48,均有8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10对亚中着丝点和6对亚端着丝点染色体,它们在核型中除第9对染色体短臂有显著差异外,其余染色体形态很为相似,在C 带带型中,大多数染色体都具着丝点C 带,但它们各有特殊的带型,差异较大,草鱼有两对不同圆颗粒状带型亚中着丝点C 带染色体,并有6对短臂全深染的端位型亚端着丝点C 带染色体,还有两对在短臂C带与随体相联的染色体.团头鲂有的在同源染色体长臂间显示对称和不对称的两种插入型C 带,次缢痕位于第9对染色体短臂上,亦为C 带染色阳性,位于缢痕的裂隙内,无端位带,并对草鱼和团头鲂不同亚科的核型特征以及它们染色体与其物种进化的关系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2.
中国雨蛙染色体的组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中国雨蛙(Hyla chinensis)染色体的组型,其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4(2n=24)条,可配成12对同源染色体;全部为中部和亚中部着丝点,其中第5对染色体的长臂上具有一明显的次缢痕;雌雄个体之间未发现有异形染色体存在。  相似文献   

3.
牛蛙Rana catesbeiana Shaw染色体组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骨髓细胞直接制片法分析了在福州地区养殖的牛蛙染色体组型,与在国内外其他地区所观察的比较。结果表明,牛蛙染色体为2n=26,全部染色体除第2、3、8、12四对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外,其余皆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在第7对染色体短臂上和第10对染色体长臂上有明显的次缢痕。在第8对和第12对染色体短臂上也可见到次缢痕,但出现的频率较低,分别为7%和21%。性染色体不易辨认,这与在昆明地区养殖的牛蛙染色体基本相似,而与北美的牛蛙染色体组型在缢痕位置上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铁矾-苏木精染色和Giemsa C-显带方法研究了甜菜染色体。结果表明,甜菜染色体(2n=18)均属中部或近中着丝点,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平均长度在1.5μ—2.4μ之间,第1号染色体短臂带有随体;根据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点位置和有无随体等特点排列了染色体组型图。C带分析表明所有染色体都显清晰的着丝点带,第6号染色体短臂有末端带,第2、3号有一条明显的中间带。  相似文献   

5.
采用骨髓细胞蒸汽固定的方法,对河南产花背蟾蜍(Buforaddeistrauch)的染色体组型分析表明,河南产花背蟾蜍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22,20m+2sm,可分为五组,除第4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外,其余均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包括6对大型染色体和5对小型染色体,各对染色体之间在形态上可以区分,雌雄个体之间没有可察觉的差异.与北京产花背蟾蜍作比较,发现二者在核型上有微小而又重要的差别,主要涉及随体的位置,前者随体在第4染色体长臂末端,后者的随体在第4染色体短臂末端.本文还探讨了提高蟾蜍分裂指数的几种方法,结果表明注射葡萄糖酵母汁能明显提高有丝分裂指数.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虎纹蛙骨髓细胞染色体的组型分析,其二倍体染色体的数目为26个(2n=26),包括10个大型染色体和16个小型染色体。全部染色体可配成13对,其着丝点为中部、亚中部和亚端部。根据染色体大小,可分为三组:即1组、2-5组和6-13组。在第9染色体的长臂上有次蕴痕。雌雄个体之间未发现与性别有关的异性染色体存在。本文还进一步对虎纹蛙和金钱蛙作了比较,发现两者核型基本相同,但也存在微小差异。两者的主要区别在第2、4、12三对染色体的臂比指数不同。根据这三对染色体臂比指数的差异,可以对这两种蛙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7.
厦门港球型侧腕水母染色体组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报道厦门港球型侧腕水母的染色体制备方法及核型分析结果,球形侧腕水母染色体数目2n =20,可配成15对同源染色体:8对为中部着丝点(m),4对为亚中部着丝点(sm),1对为亚端部着丝点(st),2对为端部着丝点(t),其核型公式为2n=30=16m 9sm 2st 4t,NF=54,第2对染色体为随体染色体。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益母草的核型,结果表明,益母草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20,核型公式为K(2n)=20=12m(2SAT) 8sm。均属中部着丝点和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第6对染色体具随体。并与已报道过的该种核型作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综合应用肾细胞单层培养法和骨髓细胞直接制片法,对沼蛙的染色体组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2n=26,由5对大型染色体和8对小型染色体组成,且都是中部或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根据染色体的特征,可分成A、B、C三组。在第7对染色体长臂上发现有明显的付缢痕。雌雄个体间未见有异型的性染色体。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草地蚁(Tetramorinm‘caespitum L.)的染色体核型,其2n=28,可配成14对,划分成4组,Ⅰ组(第1对),Ⅱ组(第2~4对),Ⅲ组(第5~11对),Ⅳ组(第12~14对).有5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休,2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7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  相似文献   

11.
湖侧褶蛙及阿尔泰林蛙的核型、C-带、银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刚  徐宁 《贵州科学》2004,22(3):54-57
本文报道了产于新疆伊犁的湖侧褶蛙(Pelophylaxridibunda)及阿尔泰地区的阿尔泰林蛙(Ranaaftaica)的核型、C-带、银带。产于中欧的湖侧褶蛙的第8、11号染色体是中部着丝粒染色体,而且几乎每条染色体都有端粒区C 带,在一些染色体上还有居间区C带;而产于新疆伊犁河谷的湖侧褶蛙的第8号染色体是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第11号染色体是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只有着丝粒区C-带,没有端粒区和居间区C-带。本文认为这种染色体核型上的差异是同种不同地域种群的染色体多态现象。阿尔泰林蛙与田野林蛙的第6号染色体均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本文认为两者同是欧洲林蛙群2n=26与亚洲2n=24的林蛙群的过渡种类。  相似文献   

12.
关于牛(Bos taures)的染色体(2n=60)已由Krallinger(1927)确定。Sasaki等(1962)认为牛的所有常染色体均为近端着丝点染色体,性染色体X为亚中着丝点染色体,Y为近中着丝点到亚中着丝点染色体。Hansen(1972)用Q带鉴定牛的染色体认为,X染色体的着丝点区为黑色,其长臂中部有一暗带,即X染色体的次缢痕。1979年,四川大学生物系陈文元等用G带鉴定牛的染色体认为,常染色体皆为近端着丝点染色体,性染色体X  相似文献   

13.
以肾细胞作材料,采用秋水仙素-低渗-空气干燥法和Howell(1980)的方法(银染),Sumner(1972)的方法(C带),对剑尾鱼(Xiphophorushelleri)和(Belonesoxbelizanus)的核型及银染和C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这两种鱼的染色体2n均为48.剑尾鱼的核型公式为2n=6st+42t,NF=48.的核型公式为2n=2m+2sm+6st+38t,NF=52.其染色体经快速银染后表明,两种鱼各有1对NORs,并均在微小染色体的着丝点上.多数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均显示出一个深浅不同的C带.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是应用植物有丝分裂染色体标本制备的新方法,观察了红花的染色体形态、数目以及结构特征,从而进行了染色体组型的初步分析,并对红花染色体的有关特点进行了讨论.红花染色体为2n=24,可配为12对,其中5对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6对为亚中部着丝点和一对在短臂具随体染色体.  相似文献   

15.
餐条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肾脏细胞制作染色体标本,研究了贵州境内的餐条的核型。根据对100个中期分裂相染色体的计数,结果表明:餐条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8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13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st)3对;无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染色体臂数(NF)90,核型公式2n=48,16m+26sm+6st,NF=90.未发现异型染色体对。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观察了田菁的染色体数,并作了核型分析。田菁体细胞的染色体数是 z=24。在田菁12对染色体中,第6对为次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第9对为具随体的染色体,其余10对皆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相似文献   

17.
以肾细胞作材料,采用秋水仙素-低渗-空气干燥法和Howell(1980)的方法(银染),Sumner(1972)的方法(C带),对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和( )鳉(Belonesox belizanus)的核型及银染和C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这两种鱼的染色体2n均为48.剑尾鱼的核型公式为2n=6st+42t,NF=48.( )鳉的核型公式为2n=2m+2sm+6st+38t,NF=52.其染色体经快速银染后表明,两种鱼各有1对NORs,并均在微小染色体的着丝点上.多数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均显示出一个深浅不同的C带.  相似文献   

18.
为燕麦种质的鉴定以及高寒地区裸燕麦的推广、遗传育种提供细胞学理论依据,利用根尖压片法对青引3号莜麦(Avena nuda L.cv.Qingyin No.3)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引3号莜麦根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n=42,其中包括11对中部着丝点区染色体和10对近中部着丝点区染色体,其核型公式为2n=6x=42=22 m+20 sm(4SAT),其中第14、第16号染色体短臂末端带有随体。青引3号莜麦染色体的核型属于2B型,这是一种较高级的类型。  相似文献   

19.
鲁氏菊头蝠骨髓细胞染色体组型及Giemsa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翼手目、菊头蝠科、鲁氏菊头蝠的骨髓细胞染色体组型。鲁氏菊头蝠的二倍体为36(2n=36),根据着丝点的位置和染色体大小,可配成18对,分为A、B、C、D四组及一对性染色体。在A组中有6对大型的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B组中有5对中小型的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C组中有3对亚中着丝点染色体(sm);D组中有3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鲁氏菊头蝠和大多数哺乳动物一样,具有xy染色体性别决定系统,雌性为xx,雄性为xy。x染色体为一中等大小的m染色体,y染色体为一小型的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本文还根据鲁氏菊头蝠骨髓细胞前期或早中期染色体,不经变性复性等处理,直接用Giemsa染液染色能出现稳定的串珠状颗粒结构的特点,进行了Giemsa分带。这种染色很深的颗粒—大的染色粒,具有种的特异性,它能反映染色体在前期或早中期的结构特点,是染色体个性在形态学上最细致的表现,它在蝙蝠染色体的显带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利用Giemsa C带方法对药百合(Lilium speciosum Thunb. var. glorosoides Baker)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药百合的染色体数目为2n=2x=24,带型公式为:2n=24=8C+4CI++2CI++2CN+4I++2I+T++2,单套染色体条带总数为20条。染色体A、E、H、J、K的着丝点区域和染色体F的短臂上显示出很强的带纹,染色体 A为随体染色体,具有明显的次缢痕带,染色体B的短臂上显示出3条强弱不同的带纹。通过Giemsa C带方法可以将药百合的每条染色体区分开,药百合C带带纹的这些特征将为其在杂交育种中后代的鉴定及特异基因的染色体定位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