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底泥疏浚前后长春南湖浮游生物群落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底泥疏浚是水体内源污染治理的重要手段,通过疏浚期间和疏浚后对长春南湖浮游生物2 a(每年6个月)的跟踪监测,研究了底泥疏浚前后长春南湖浮游生物的种群变化,对比分析了底泥疏浚前后南湖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和生物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疏浚后浮游植物群落发生了演替,由疏浚前的绿藻-蓝藻-硅藻型演变为目前的绿藻-硅藻-蓝藻型.同疏浚前相比,疏浚后浮游藻类数量平均下降11%,枝角类和桡足类等大型浮游动物所占比例降低;疏浚后浮游动物数量上升,生物量下降,浮游动物存在小型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南湖富营养化主要控制因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南湖湖水中营养物之间、营养物与藻类生长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了各种环境因子对南湖富营养化的影响.结合藻类增长潜力试验结果,确定南湖富营养化的主要控制因子,为南湖的综合整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环境因子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应用单个体培养方法研究了藻类食物的种类和浓度以及培养温度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结果显示 ,藻类食物的种类和斜生栅藻浓度均仅对轮虫的幼体阶段历时和产卵量具有显著的影响 ;三类食物中蛋白核小球藻是轮虫种群增长的最适藻类食物 ;若以斜生栅藻为食物 ,轮虫种群增长的最适浓度为 6.0× 10 6cells/ml.轮虫各主要发育阶段的历时皆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极显著地缩短 ,但温度对其产卵量无显著的影响 :30℃下该种轮虫种群的内禀增长率最大 .  相似文献   

4.
太湖站围隔实验区内水草和软隔离围隔圈层的协同影响使1998年5~10月围隔水域内藻类叶绿素浓度平均降低47.7%,悬移质浓度降低45.5%,透明度增加37.1%.与水质相关的水环境参数年平均值有了一定的好转趋势.土著水草种群抑制藻类初级生产力的削减率为20%~90%.荇菜和菱种群抑制藻类初级生产力的能力大于马来眼子菜.指出水生植物种群净化水质的最佳时期是每年的5~7月份.比较了3类不同物理生态工程设施的效能,认为净化水质相对较优的物理生态工程设施为大涤纶布圈+水草型组合结构.  相似文献   

5.
深圳福田红树林区藻类群落结构和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深圳福田红树林5个分布区的藻类种群、群落结构及生态学进行研究,得出其藻类种类数依次为27,37,53,32和34,藻类密度依次为764800,224000,1062000,374400和2387600个/L.下沙中藻类出现种类最多;保护区藻类密度最高,达超富营养水平。每区均以硅藻门藻类为绝对优势种类.此外尚有裸藻门及蓝藻门、绿藻门、隐藻门、金藻门出现.每个样区藻类的种群、群落构成有其特殊性,和藻类本身特性及浮游动物有较大关系.较高的藻类种群数量使红树林区具有极大的原初生产力而且有助于稳定红树林湿地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6.
 湖泊水库严重的水质富营养化导致水华大面积暴发,已成为目前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实现水华暴发前后浮游藻类种群结构变化过程(主要包括浮游藻类种群组成、数量变化过程)的有效监测是分析水华发生的生态学机制、掌握水华的生消过程和实现水华预警的基础。本文基于藻类活体荧光光谱技术、嵌入式微控制技术和实时采集与处理技术,研发出具有实时在线监测能力的藻类在线荧光仪,可实现不同光谱组藻类(蓝藻、绿藻和褐藻)的分类测量。通过对比实验分析发现,藻类在线荧光仪对蓝藻、绿藻和褐藻的分类测量误差均小于17.88%。同时,巢湖外场实验表明藻类在线荧光仪具有长期稳定的运行能力。具有以上指标的藻类在线荧光仪在水环境监测、水华监测预警和水质富营养化现状评估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在随机选取的6个样点,测定了春季南湖的水化学指标,细菌总数及浮游藻类群落的组成.调查结果发现:春季大多数样点的细菌总数表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在总氮、总磷含量较高,临近排污口的样点,其细菌总数相对高于附近没有明显污染源的非居民区样点,细菌总数在污染严重的样点最高可达4.5×10~5个/mL.观察发现,春季南湖浮游藻类细胞密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主要优势种是小球藻、栅藻、多芒藻、小环藻和隐藻等耐污性种类.但各样点浮游藻类的群落组成存在一定差异,在氮、磷含量较低的样点,种类较多;而在氮、磷含量高的样点,浮游藻类密度高达2.9×10~6个/mL,且种类单一,以多芒藻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8.
长春南湖富营养化的成因和治理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系统工程的整体性原则出发,全面分析了引起长春南湖富营养化的各种因素,并深入剖析了其生态本质。在此基础上,运用生态工程原理和自组织与他组织相结合的方法,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目的出发,提出了治理南湖富营养化的技术措施,以期达到寓改造于利用之中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针对南宁市南湖(下简称南湖)的水质保护目标,利用数学模型,计算出南湖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物氮、磷的环境容量,提出5个南湖富营养化综合防治方案。应用经济、技术和其它因素对各个方案进行优化后,推荐方案2(全程截污+琅东污水处理厂二级生化处理出水再经生态工程净化作为南湖补水+干塘分片清淤)和方案4(部分截污+部分污水资源化作为南湖补水+生态工程+干塘分片清淤)作为南湖富营养化综合整治方案,其中方案4作为首选方案,方案2作为次选方案。  相似文献   

10.
鱼塘施放光合细菌条件下浮游植物的变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塘泼施光合细菌后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生物量均发生变化。试验表明,泼施光合细菌之后,鱼塘中蓝藻的过量增殖受到限制;绿藻,硅藻等藻类种类及生物量明显增加;优势种群中,鱼类适口性的藻类种类增加,有害种类减少。导致浮游植物种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光合细菌在严重营养化的鱼塘中具有明显优化水域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大纵湖浮游动物群落演替特征和驱动因素,综合评价输水工程稳定运行后其水环境状况,于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位于里下河腹部地区的大纵湖开展为期3a的浮游动物及环境因子逐月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在大纵湖共鉴定出浮游动物49种,其中轮虫、枝角类及桡足类分别为33种、9种和7种;种间联结性检验统计量表明,大纵湖优势种总体上呈显著正关联,且关联性逐年增长,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趋于稳定;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623.17 个/L,呈下降趋势,平均生物量为1.63 mg/L,呈上升趋势,相较于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的比重逐渐上升。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叶绿素a、总氮和水温是影响大纵湖浮游动物物种演替的重要因子。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评价大纵湖污染情况,结果均为寡污,B/T指数与TLI富营养评价结果相符合,大纵湖处于中-富营养状态;浮游动物对大纵湖水温、营养盐和叶绿素a的变化有良好的响应。  相似文献   

12.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针对黄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战略性工程。不仅给西北四省(区)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而且还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本文主要论述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对该区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巢湖东端湖滨带目前生态结构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下降,水质恶化,湖滨带功能退化,生态修复迫在眉睫。湖滨带物理基底修复工艺包括物理基底稳定性设计和物理基底地形、地貌的改造;生物配制工艺包括生态恢复全系列工艺和半系列a、b工艺;巢湖东端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方案包括物理基底修复方案、生态修复工程、景观工程设计和生态观测场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14.
为分析三峡水库消落期不同出库流量与洞庭湖定居性鱼类产卵生境加权可利用面积之间的关系,选取水深和流速作为定居性鱼类产卵生境的关键影响因子,建立生境适宜性曲线,基于物理栖息地模型定量评估鱼类产卵生境适宜性的空间变化特征,并量化鱼类产卵所需的适宜生态流量。结果表明:三峡水库消落期增加出库流量对洞庭湖的水位及流速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对东洞庭湖的影响明显,对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的影响较小;随着三峡水库出库流量的增加,湖区定居性鱼类产卵生境的加权可利用面积呈现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不同湖区的加权可利用面积变化趋势及对三峡水库出库流量的响应情况具有显著差异,东洞庭湖定居性鱼类产卵生境的加权可利用面积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南洞庭湖加权可利用面积总体增长幅度不大,呈现双峰曲线,西洞庭湖加权可利用面积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定居性鱼类产卵生境的适宜生态流量范围为18 500~24 500 m3/s,最适宜生态流量为22 500 m3/s。  相似文献   

15.
南洞庭湖湿地生态退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概述了南洞庭湖湿地的基本情况,对湖区湿地生态退化进行了分析,认为湿地存在泥沙淤积严重、自然湿地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水质污染加剧、湿地功能衰退等生态问题,并对退化原因进行初步分析,认为人为因素是南洞庭湖湿地生态退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以科研团队多年工作成果为基础,对藏北209个湖泊进行面积、盐度分类,结合藏北的生态特征和生态需求,阐述了可开展西藏盐湖卤虫生态修复的湖泊水域资源潜力,发展盐湖农业的优势与意义,以及盐湖水系生物资源开发的生态保护原则。阐述了西藏湖泊水域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型水生植物的物种资源及其分布特征,以及硅藻、卤虫、盐藻、水木耳(念珠藻)、轮藻、细叶眼子菜的资源及其科学与经济价值。阐述了西藏盐湖生态修复的生态意义和藏北高原盐湖卤虫生态修复的经济重要性,并从产业发展角度分析西藏拟溞、盐藻等的资源现状及其开发利用,提出以冷水鱼为特色产业的水域资源优势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基于鄱阳湖流域2005年、2010年、2013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GIS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技术、修正Costanza方法定量计算鄱阳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统地分析了鄱阳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基本特征和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鄱阳湖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2005年、2010年、2013年全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分别为3 935.94亿元、5 855.94亿元、7 215.37亿元,其中林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率最大,而水域面积的变化是影响生态价值变化的主要因素; 2)各子流域中赣江流域的生态价值最高,其次是鄱阳湖区,而饶河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低,各流域内上中下游的生态价值分布特征也各有不同; 3)鄱阳湖流域生态价值空间分布出现明显的不均衡性,鄱阳湖及附近区域要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而各流域之间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则是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太湖生态系统的演变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分析了近50年来太湖生态系统的演变动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太湖的化学水质逐渐下降,湖底淤积层厚度逐步增加,浮游藻类的密度不断增大,种类数逐渐减少,且明显趋于小型化。高等水生植物在50年代以马来眼子菜为主,但进90年代以后,随着挺水植物、浮叶植物的逐步扩展,沉水植物的覆盖率和生物量日益降低,湖底的淤积和部分湖区沼泽化的进程加快。从1959年起到80年代后期,太湖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进入90年代后,由于网围养殖的迅速发展和过度捕捞,软体动物的资源量急剧减少。太湖的渔业总产量一直呈上升趋势,自1983年网围养殖出现后,网围养殖经历了从粗放粗养型到精养模式的过渡,由常规养鱼向特种养殖的转化,从污染量大到污染量小的方向发展。目前必须加强太湖的综合治理,进行生态修复与重建,使太湖生态系统的演变向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鄱阳湖最小生态需水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鄱阳湖水文特征,建立鄱阳湖最小生态需水计算模型。研究将频率95%对应的水位为湖泊最低生态水位,根据鄱阳湖水位-面积关系曲线,得到对应的鄱阳湖湖区面积为1 503.9 km~2。通过折算将水面蒸发转换成湖面蒸发,得到湖面净蒸发量为483.09 mm,湖区年最小生态耗水为7.3亿m~3。采用计算河道内生态需水的方法计算出湖生态需水,运用最小月平均流量法、逐月最小流量法、Tennant法、90%保证率最枯月平均流量法和90%保证率逐月流量法等,对出湖河道生态需水进行计算,并用Tennant法对结果进行评价,通过分析比较得出90%保证率逐月流量法更适合确定鄱阳湖出湖最小生态流量,得到出湖最小生态需水为777.1亿m~3,最终得到鄱阳湖最小生态需水为784.4亿m~3。研究结果对鄱阳湖流域生态保育、水生态与水环境保护及水资源管理,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