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开采速度对地表建筑物损害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Knothe动态预计理论为基础,引入岩石流变变形力学模型,分析回采工作面的开采速度变化、停采对地面建筑物保护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保护建筑物下应保持匀速的开采速度;回采工作面停采及开采速度的变化都会引起建筑物的破坏应力增加,对地面建筑物保护非常不利;在特定的地质采矿条件下,存在一个对建筑物不利的开采速度危险区域,避开这一开采速度区域开采,能够有效地减小采动建筑物破坏应力。  相似文献   

2.
通过12501地表观测站实测资料,着重讨论工作面推进过程中活跃期主断面内各点的下沉速度规律和预计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深部复杂矿体开采对地表建筑物稳定性的影响,借助概率积分法计算安全开采深度;采用3D Mine-Rhinoceros-FLAC3D耦合构建矿区三维模型,进行地表安全性及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采用充填法进行深部矿体开采,地表产生均匀沉降变形,最大主应力随回采步骤增加呈多项式增长趋势,最小主应力呈线性增长趋势,扰动高度沿矿体走向呈正态分布趋势;②矿体的开采使其正上方产生“盆地式变形”,并依据安全性参数进行地表扰动边界圈定;③当下沉变形值小于10mm、变化率大于0.5时和下沉变形值大于10mm而小于20mm、变化率大于1.5时,地表均为整体下沉现象,稳定性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冒溪煤矿南翼煤层在建筑物下采煤引发地表变形移动问题,采用倾斜分带斜切分层充填采煤法,运用FLAC3D软件建立地表移动规律模型,计算南翼区域V9b号煤层-80~0 m阶段地表移动参数,并分析充填率为0、80%、85%、90%时地表变形移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充填率0时,地表最大水平变形8.40 mm,最大倾斜14....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如何解决陶阳煤矿井田范围内零星分布着的建筑物压煤开采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目前,陶阳煤矿煤炭储量逐步枯竭,与建筑物留设煤柱的矛盾冲突日益激烈,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寻求和探索新的方法,最大限度地解放建筑物下的压煤。  相似文献   

6.
为了保护井巷、建筑物、水体以及铁路等,使它们免受或少受开采的有害影响,减少地下资源的浪费,邢台矿首次采用建筑物下综合机械化充填采煤技术进行工业广场下开采,本文介绍了建筑下综合机械化充填采煤技术的主要思路,针对7606充填工作面建立岩移观测站,总结了开采沉陷规律及预计参数,并通过7608充填工作面对预计参数进行验证。结果显示:预计移动参数选取合理,预计方法正确,预计结果能较好的反映矸石粉煤灰充填开采的地表移动变形规律。  相似文献   

7.
作为矿山活动固有的也是主要的环境地质问题,采空区对地表建筑物的影响危害范围最广、影响程度最大,延续时问最长。本文通过对研究区矿山活动.地质环境.房屋开裂和开裂程度的调查与监测,综合分析了房屋开裂的原因与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一些科学可行的防治措施,对于采空区工程地质灾害的鉴定与防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开采沉陷预计中参数误差对移动变形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开采沉陷预计中的概率积分法,分祈了由于主要预计参数的误差而导致移动变形值的误差.并且分析了其对应的变化规律和关系。  相似文献   

9.
任意形状工作面开采地表移动变形预计的算法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矿山生产的现状,对任意形状工作面开采地表移动变形的预计算法进行了研究。应用概率积分法的基本原理,结合生产实际,运用VC 语言,开发了地表移动变形预计系统。本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技术和方法进行数据组织,基于剖面线算法实现图形分割和网格的自动生成,实现了任意形状工作面开采的移动变形预计、预计结果的可视化输出。  相似文献   

10.
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DINA模拟采空区地表沉陷对地表建筑物的影响,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开挖过程中厂房的沉陷变化过程。对研究采空区已有建筑物的保护,以及采空区新建建筑物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针对矿区因资源开采引起的地表及地表建筑物破坏问题,提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地下资源(煤炭)开采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处理,使得资源开采后,消除或减弱对地表及其附属物的破坏,减弱对重点保护对象的破坏或使其不受开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文章提出了传统居住建筑的保护与更新应当充分认识到维护居民利益,正确处理保护传统民居与改善传统民居居住条件的关系,从而有效地、多途径地保护传统居住建筑,使传统的居住文化精髓在当代居住建筑设计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3.
建筑群下覆岩加固协调开采减损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应用采动地表位移变形的极坐标模型,通过计算机预计模拟和全盆地位移变形等值线图优化分析,结合离层带注浆充填技术,得出采动对建筑物影响最小的工作面布置方式及其有关参数,通过改变工作面的布置方式和参数,有效地减少地表位移变形程度和控制覆岩下沉,从而达到保护建筑物,提高回采率的目的。这种方法安全、经济、技术管理简单可行。  相似文献   

14.
在地质采矿条件变化不大时,从地表点的下沉速度出发,取随开采工作面一起移动的动坐标建立动坐标系,研究地表点下沉速度的分布规律,得到地表下沉速度分布曲线,并对地表点在整个下沉时间过程的速度曲线进行积分,得到动态地表主断面上的地表下沉分布公式,并在此基础上经过一系列转换,得到地表任意点下沉、倾斜、曲率、水平移动、水平变形公式。公式简单,便于应用。  相似文献   

15.
高寒地区因为其冻土的特殊性质导致其经历开采后随着季节变化易导致上覆岩层破坏,因此,为准确预测高寒地区矿区上覆岩层的动态沉降的发展趋势,本文选取高寒矿区地表富水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Weibull时间函数与分段函数的思路,结合矿区地表InSAR监测数据建立高寒矿区地表动态沉降模型,讨论了该函数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高寒矿区冻胀地表沉降的三个阶段沉降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与Weibull时间函数模型对应曲线相符;对Weibull时间函数的双参数取值进行探讨并优化,最终确定当初始、加速阶段的λ取值2.5,η取值0.068,稳定阶段λ取值2.3,η取值0.048时误差处于限差范围内,能较为准确地模拟预测地表的动态沉降过程,该研究可为高寒矿区的防灾减灾及治理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开展地下开采地表移动规律及对建筑物采动损害程度研究,对于地表建筑物的保护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以铜坑矿锌多金属矿体的开发利用为工程背景,运用FLAC3D程序构建多层缓倾斜薄矿体的三维数值模型,分析多层矿体逐层回采模式下地表的移动变形规律;并比照国家有关标准规定,评价地表重要建筑物的采动损害.研究表明:铜坑矿锌多金属矿体逐层回采过程地表移动幅度不断增大,但由于矿体埋藏深、厚度小,开采结束后地表最大倾斜变形、曲率变形、水平变形指标量值分别为0.008 2 mm/m、0.001 48 mm/m2、0.017 2 mm/m,均远小于国家有关规定的最大允许变形值,不会对地表建筑物的安全稳定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流体弹塑性模型为基础, 采用SPH 无网格方法, 对超高速武器打击花岗岩靶体进行数值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靶速度提高, 将依次呈现固体侵彻、半流体侵彻、流体侵彻3 种现象;出现流体侵彻后, 直接侵彻深度大幅减小并趋向固定值, 总弹坑深度增幅缓慢, 弹体前端形成静高压区, 并伴随以塑性冲击波为主的动应力区;亚音速流体侵彻应力波形为双波结构, 而超音速流体侵彻应力波形与空气冲击波类似为强冲击波, 但衰减指数>2.5, 且着靶速度越高, 衰减越快。  相似文献   

18.
建筑物下采煤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系统归纳建筑物下采煤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促进建筑物下采煤学科的发展,采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综合分析的方法,对目前建筑物下采煤在井下采矿措施、地面建筑物保护措施、覆岩离层注浆等三个方面的研究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对采动区建筑物地基、基础与结构协同问题在理论研究和现场实测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介绍了许多建筑物下采煤研究的新成果,并指出了今后建筑物下采煤的研究方向,为将来建筑物下采煤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0 IntroductionTihse a f agilruardeu aolf pcroonccerseste wshuibcjhec itsed ditfofe ernenvitr ofrnommentthale afcatiilounrespatternin general strengthtest .The change of material statescaused by the damage evolution will affect the concretestrengthin a certain kind of concrete.For years ,domestic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the effect ofabominable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mechanical property ofconcrete,and have resulted in some achievements[1-12]. Thestudies of some current research results reveal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