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帝反封建的第一次革命高潮。太平天国领导人对外国侵略者有个认识过程,也有个实践过程。在中国近代史上,真正第一次亮出学习西方的当推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的基本对外政策的内容牵涉面甚广,主要是:反对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对外开放,中外自由通商;仿效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2.
刘小红 《吉安师专学报》2004,25(B12):194-195
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面前,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从军事上提出许多抵抗外国侵略的具体方案,在政治方面探索富国强兵的道路,同时还在文学领域写出许多优秀的诗篇以激励人们,表现了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3.
早在16世纪中叶,西方的天主教传教士就开始来到中国传教,鸦片战争以后,伴随资本主义大炮狂暴袭来的,便是大批传教士在中国展开了普遍的传教活动.传教士的东来,一方面是在履行其传教与文化侵略的职责,而另一方面,他们又为中国带来了一些先进的资本主义文化,成为影响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一支特殊的外来势力.但长期以来,史学界对“西方宗教对近代中国的影响”这一问题存在着基本否定和过分赞扬两种颂向,没能全面客观地反映西方宗教在近代中国的地位.因此,笔者拟从近代中国妇女解放思潮的角度,来探讨一下晚清时西方宗教对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面前,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从军事 上提出许多抵抗外国侵略的具体方案,在政治方面探索富国强兵的道路,同时还在文学领域写出许多优秀的诗 篇以激励人们,表现了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5.
厦门租界是厦门近代史上特有的产物,在中国租界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以往学术界把它与上海等其它地方的租界都看成是“罪恶的渊薮”,而忽视了其对厦门近现代史的积极影响。本文试图从厦门租界既是西方列强的侵略基地,又对近代厦门社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这两个方面,对厦门的租界在厦门近代史上所扮演的角色作粗浅的探讨。笔者认为:租界在厦门近现代史上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但同时它对近代厦门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不过这不是西方侵略者的初衷。  相似文献   

6.
试论西方殖民主义者早期对西藏的渗透及其侵略活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今年是西藏人民第二次抗英斗争——江孜保卫战一百周年的纪念日,一百多年前,英帝国主义先后发动了两次武装侵略西藏的战争,不仅对西藏人民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而且严重地威胁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回顾这一段历史,不仅使我们增强了对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而且也加深了对英帝国主义的侵略是有其深刻历史背景的了解,是西方殖民主义早期对西藏地区的渗透和侵略活动的必然。在西方殖民主义早期对西藏地区的侵略活动中,传教士充当着急先锋的作用。他们打着传教的招牌,以传教士和间谍的双重身份,对我国西藏地区进行侦察和测绘活动,为西方资本主义的东侵出谋划策,提供情报。其中英国间谍波格尔、忒涅和曼宁扮演了一个十分不光彩的角色,充当了英国资本主义对西藏从事侵略活动的先驱。  相似文献   

7.
东正教是基督教里的一个派别,元朝时期始传入中国。后随着蒙元帝国的灭亡而消失。直至清康熙年间东正教再次传入中国,北京出现了东正教的传教士。清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两国签订《恰克图条约》后,东正教在北京的传播得到清政府的准许,北京相继出现了东正教传教士团,随着东正教的传播,增进了俄罗斯对中国的了解,促进了中俄两国文化的交流。沙皇政府为了实现其侵略中国,扩张领土的野心,早在1721年就加强皇权对教权的控制,俄罗斯东正教驻北京的传教士团直接参与了沙皇政府侵略中国的行动,主要精力用于搜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报,充当了沙皇俄国侵略中国的急先锋。俄国十月革命后,东正教在反苏反共问题上达成共识。由于东正教北京传教士团过多地参与政治,始终没能在中国、在北京广泛地传播,至今东正教已经在北京绝迹。  相似文献   

8.
“磨洋工”一词源于北京协和医院的兴建。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清政府赔款求和,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庚子赔款。美国为扩大在中国的影响,用赔款在北京建造协和医院和协和医学院。自1917年至1921年历时5年.医院和医学院兴建完毕。当时工程质量要求“磨砖对缝”。从形式上看,这工程是洋人出资、洋人设  相似文献   

9.
"西学东渐"是在侵略与反侵略的特殊历史背景下西方文化的强行输入。作为"西学东渐"特殊主体的传教士,势必因为这一特殊性,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形成其矛盾心理和应对策略。本文拟从这一理性角度进行分析,以期对传教士的活动以及中国当时的国情有个较为客观、清晰的认识,从而挖掘出对认识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以后,借着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传教士涌入中国各地开展传教活动.在遭到种种抵制之后,传教士选择了创办学校作为入侵中国的突破口.湖南教会学校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传教士的侵略本性和湖南人民历史上形成的反外排外心理,是甲午中日战争前传教士在湖南难以立足的主要原因.传教士重心转向办学校和甲午中日战争后湖南绅民的求变心理,为传教士在湖南办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相似文献   

11.
公元1900年,北方各省掀起了轰轰烈烈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义和团运动,影响遍及全国。同一时期——1900年7月到1901年1月间,浙南各县,主要是平阳和瑞安,在“神拳会”的领导下,发生了一次反帝斗争,历史上称作“拳民运动”。为了配合中国近代史教学,发扬家乡人民的革命斗争传统,  相似文献   

12.
西藏位于中国的西南边疆,是中国的西南大门。由于西藏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近代以来成为令人瞩目的地方,也成为中外学关注的重要区域之一。尤其是,所谓的“西藏问题”开始于近代,一些侵略分子竭力策动“西藏独立”,一些国际“知名人士”格外注意西藏近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因而,西藏近代史  相似文献   

13.
外资银行在近代中国的发展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湘云 《甘肃科技纵横》2005,34(3):60-60,216
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近代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经济也相应地卷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中,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表现在各个方面。从中国近代经济史的角度出发,对外资银行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出现、发展和功能作了比较详细的叙述,同时说明近代外资银行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和中国的社会性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4.
“Kung fu”是中国武术在英语国家的代名词,更是全世界认同的中华文化标志性符号。文中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考据法从语义变迁与词典收录两个视角对“Kung fu”进行溯源研究。研究发现:法国传教士钱德明于1779年首次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功夫”,并在著作中将“功夫”译作法语“Cong-fou”, 含义是“一种道家医学治疗体系”;英国传教士师惟善于1869年开创性地使用了流行至今的“Kung fu”, 并在中国武术语境下论述了对“Kung fu”的理解,认为“Kung fu”是中国道士、僧侣练习的一种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规范性健身操;英国传教士德贞于1870—1895年间系统阐释了“Kung fu”的含义,认为 “Kung fu”是中国道教的一种内家功法;至1920年,英文纸媒已普遍将“Kung fu”一词与“中国武术”画上等号。20世纪70年代初,李小龙通过功夫电影迅速提升了“Kung fu”一词在西方世界的普及度。1976 年,国际权威英语词典《牛津英语词典》正式收录“Kung fu”一词,给出了6条引注,使其获得了语言学意义上的合法地位。  相似文献   

15.
赛珍珠在《分家》中通过分析爱兰和梅琳两位女性所走的不同教育路线,回应了传教士提出的用西式教育改变中国女性受压迫的问题。以爱兰为代表的“中间女性”将教育看作提升身价的“筹码”,却沦落为男性装点门面的“花瓶”;以梅琳为代表的“新女性”,汲取中西方教育中的营养,展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赛珍珠反对在中国移植西方的教育模式,认为只有像梅琳这样取精华、弃糟粕,才有助于中国女性的解放。  相似文献   

16.
领事裁判权是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的特权之一。19世纪中叶至世纪末,伴随武力侵略,列强在华攫取的领事裁判权由发端、扩展到制度化,租界内中国司法主权也逐步丧失。领事裁判权是列强政治侵略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扩展与中国半殖民化过程相一致,是半殖民化的明咖显标志之一。列强“允诺”取消这一特权是为了攫取更多权益,其对中国法制的影响既具有微弱的控化又有显的半殖民化性质。  相似文献   

17.
西方传教士对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西方图书馆观念传入中国的历史,分析了西方传教士对中国近代图书馆产生的影响,指出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图书馆将西方图书馆的理论、图书馆的管理和技术、方法等带进了中国,突破了图书馆单纯的藏书性质,客观上对中国图书馆的近代化产生了推动作用,促进了中国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西方传教士自明朝中叶再度传入中国后 ,对中国政治、文化与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明清之际 ,更从军事、外交等方面对南明政权进行实质的支持 ,作为交换 ,南明政权对西方传教士在传教与贸易方面也给予较多的便利。西方传教士对南明政权的帮助 ,在一定程度上使明清政权的交替产生了拖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明末清初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向中国的传播,是在一种复杂的世界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历史真会开玩笑,欧州十六世纪文艺复兴以后蓬勃发展起来的科学文化,到十七世纪,竞由一些传教士带到了东方来。尽管传教士的活动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和殖民主义味道,但是,他们确实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的先进文明,这就是所谓“西学东渐”。  相似文献   

20.
在16—19世纪东西方化的交流过程中,传教士担当了“桥梁”的重要角色,学术界主要关注海上来华的传教士的研究,本人通过对陆路来华的传教士进藏的背景及其过程的分析,考察至今在西藏仍有影响的天主教情况,旨在探讨中西化的接触、交流、碰撞。正由于有传教士们记录的他们在那个时代的独特的西藏见闻,又以自己的化视角开始了中西化的最初碰撞,使西藏了解西方,西方了解西藏。吸引了一批又一批西方人投身于西藏化的研究中来,在西方掀起了一个至今持续不断的藏学热潮。为人类不同观念的多元化的形成、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