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鸭跖草科植物的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鸭跖草科3属4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研究,报道了花粉形态特征,探讨了花粉形态特征在分类学上的意义。结果表明,该科花粉粒大小、形状和表面雕纹可作为属、种的分类依据。  相似文献   

2.
高等植物花粉母细胞间细胞融合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细胞融合(cytomixis)是一种重要的细胞生物学现象,在植物的变异和物种进化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细胞融合现象的的规律、起因、机理和生物学意义4个方面,简要地介绍了笔者近半个世纪以来在这一领域的限苦探索和取得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3.
黑麦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观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世鸿  王景佑 《贵州科学》1995,13(2):21-24,28
本文通过黑麦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观察与分析,首次报道了黑麦花粉母细胞在自然条件下减数分裂后期I,末期I,中期Ⅱ,末期Ⅱ等的18种异常情况,指出细胞分裂的不同步可能是这些异常情况的形成机制,而低温对细胞分裂机制的影响则可能是造成细胞分裂不同步的外部原因。  相似文献   

4.
从花粉母细胞发育进程的细胞生物学特征角度观察鹅掌楸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进程;利用压 片法,通过连续的采样,研究了鹅掌楸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规律。结果表明:鹅掌楸花粉母细胞 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核的变化与一般植物的 PMCs减数分裂相似,其花粉母细胞染色体数目为 2n=2x=38。另外,可通过鹅掌楸花芽的外形观察初步判断其发育的阶段,估测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 进程。  相似文献   

5.
6.
用离体培养法培养紫鸭跖草和天竺葵,发现在一定浓度范围(0.5%~2%)内,随着Ca~(2+)浓度的增加,其体细胞中晶体量及含晶细胞数增加;当Ca~(2+)超过2%时,晶体量不再增加,甚到减少;晶体量同时受温度、光照、水质、时间、其它金属离子及pH等有关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用离体培养法培养紫鸭跖草和天竺葵,发现在一定浓度范围(0.5-2%)内,随着Ca^2+浓度的增加,其体细胞中晶体量及含量细胞数增加;当Ca^2+超过2%时,晶体量不再增加,甚到减少;晶体量同时受温度、光照、水质、时间、其它金属离子及P前关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叶杨(Populus simonii)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特征及花粉萌发能力,为其杂交育种及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以小叶杨发育良好的雄花枝为研究材料,采用卡宝品红压片法,观察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特点,比较不同条件水培花枝对花粉萌发能力的影响。【结果】从小孢子母细胞发育到花粉粒,花芽除了稍增粗以外,外观没有明显变化; 减数分裂过程存在核仁数目的动态变化、落后染色体及不同类型的纺锤体; 室内水培花枝的花粉较室外水培的萌发能力强,室外水培的花枝花粉中观察到了2n花粉; 同一花枝上的不同花芽及同一花芽中不同小花的发育不同步,但同一小花中的不同花药发育基本一致。【结论】小叶杨可以产生天然2n花粉,是杨树多倍体育种及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的良好试验材料。  相似文献   

9.
对4种驼绒藜属植物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和花粉粒的生活力进行了观察和测定,结果表明,同一花药中的花粉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均存在分裂不同步现象,其胞质分裂方式均为同时型;北美驼绒藜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后期Ⅰ出现染色体桥的现象;4种植物花粉粒形态均为球形,花粉生活力均较低,生活力百分率分别为华北驼绒藜49.0%、驼绒藜53.3%、心叶驼绒藜45.6%、北美驼绒藜40.2%。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柳杉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进程及染色体的变化和异常行为,为进一步开展柳杉的生殖生物学与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柳杉的雄球花(小孢子叶球)为材料,采用压片法研究柳杉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变化规律。【结果】柳杉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胞质分裂类型为同时型,其进程一般开始于10月中下旬并持续到11月上旬。观察发现柳杉雄球花外观颜色的变化与减数分裂进程有关,同一侧枝上柳杉雄球花的发育不一致,同一花序中的不同小孢子叶球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进程也不同步。通过观察柳杉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发现存在单价染色体、不等价二价体、滞后染色体、分裂不同步、不均等分裂、异常四分体等异常现象。【结论】柳杉雄球花外观颜色的变化与减数分裂进程密切相关,其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存在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11.
为了从细胞学角度探讨大蒜的不育性,对宝坻大蒜气生鳞茎的发育、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及染色体的异常行为进行观察.结果表明:(1)大蒜的气生鳞茎数量多、长势快;(2)大蒜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有27.4%的细胞出现异常分裂现象,包括滞后染色体(7.6%)、染色体桥(9.3%)、染色体断片(1.7%)和微核(9.7%)等异常行为;(3)正常发育的花粉母细胞在形成花粉粒时逐渐干枯.花粉母细胞中高频率的染色体结构变异和花粉母细胞在形成花粉粒时的干枯可能是导致大蒜不育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13.
进行了赤松花粉以小白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的影响测试,在赤松花粉LD50〉13000mg/kg的情况下,对微核数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应用植物根尖微核与四分体微核技术对诱变剂和工厂废水的监测试验结果。试验表明,无论是植物的根尖细胞或花粉母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对诱变剂或环境中的污染物质都具有敏感性,都能产生诱变效应,尤其是在工厂废水的监测上,应用四分体微核技术更为敏感。此外,试验还表明,紫竹梅对诱变物质的敏感性接近于紫露草,但紫竹梅分布广泛,适应性强,是值得利用的环境污染监测材料。  相似文献   

15.
黄牡丹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细胞遗传学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黄牡丹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进行了全面的观察,发现在其减数分裂中存在诸如单价体、四价体、多价体、同源染色体联会不分离,后期Ⅰ~Ⅱ染色体桥及染色体断片、落后染色体、微核等一系列异常现象.统计了异常现象出现的频率;从细胞遗传学水平上分析了黄牡丹在野外结实率低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热激对温敏不育水稻花粉育性与花药蛋白质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温敏核不育水稻培矮64S在热激(38℃)条件下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花药蛋白质组分与其可育条件(22℃)下的相比较,表现出明显差异:在相对分子量大于97.4ku,97.4ku-14.4ku及小于14.4ku三个区域内共新增加了3条蛋白质带,在相对分子量为97.4ku-14.4ku范围内有7条蛋白质带明显加强。在热激激(38℃)处理后,与湘晚籼2号相比较,培矮64S亦表现出了6条蛋白质带的变化:即在相对分子量大于97.4ku和小于14.4ku两区域内共新增加了3条带,而在相对分子量为97.4ku-14.4ku之间则缺失了3条带;但培矮64S在可充分温度(22℃)下的蛋白质组分扫描图谱则与湘晚籼2号在可育的38℃下蛋白质组分扫描图谱基本一致。因此培矮64S在不育温度(38℃)条件下所引起的花药蛋白质组分的变化可能会使某些酶系统发生改变,以致花粉的正常的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不能很好地进行,最终导致花粉败育。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几种化学物质对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形成的影响,并探讨了微核细胞率与处理浓度、处理时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黎渊珠 《科技信息》2013,(8):279-280
[目的]探讨植物远缘杂交不育的原因,以期为后期作物远缘杂交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常规的压片方法对加拿大披碱草×老芒麦杂种F1加倍一代株系Ⅱ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进行研究。[结果]结果发现加拿大披碱草×老芒麦杂种F1加倍一代株系Ⅱ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异常分裂现象,即发现在加拿大披碱草×老芒麦杂种F1加倍一代株系Ⅱ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一些染色体行为不规则的现象,出现如:单价体、四价体、多价体、染色体桥及染色体断片、落后染色体、微核等一系列异常现象。[结论]加拿大披碱草×老芒麦杂种F1加倍一代株系Ⅱ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高频率异常现象的发生直接导致其大部分花粉发育异常,表现出远缘杂种的不育。  相似文献   

19.
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济南177原生质体(受体)和经紫外线照射的高冰草(Agropyron elongatum)原生质体(供体)用PEG法诱导融合,形成外形偏向小麦的不对称体细胞杂种及后代,经过田间繁育,现已到F5代,在对F1至F4代杂种植株完成各项分析的基础上,对对F5代不同株系(Ⅱ-2,8-1,Ⅱ-Ⅰ-8)的花粉母细胞染色体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杂种花粉母细胞在减数分裂时基本正常,88%以上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在20-21对之间,并且绝大多数染色体可以正常配对形成二价体,少数细胞存在小染色体,数目多为1-2个,且大部分以配对形式存在,由此可见,杂种在遗传上基本是稳定的,且杂种的表型及遗传在较短的世代就基本稳定,但个别杂种花粉母细胞中也存在减数分裂异常现象,如不均等分离,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多着丝粒体,易位环及多价体等。  相似文献   

20.
在只经戊醛未经锇酸固定的洋忽和百合小孢子母细胞核的超薄切片中,看到一种由颗粒和纤维组成的网络结构。减数第一次发裂前期的早期,这种结构分布于整个细胞核内的非染色质区和核仁腔隙,并与染色质和核仁相连,随着细胞的发育,分布在非染色质区的颗粒和纤维的密度逐渐变小。当细胞进入中期以后,这些颗粒和纤维结构消失而染色体之间的网络结构却依然清晰可见。该结构经胃蛋白酶的消化处理后消失。经ETDA倒退染色后不能被漂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