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任何渔业的重要生物特征是鱼类种群的变动。经典的鱼类种群动态以稳定的种群行为为基础的。作者阐述了鱼类种群的行为,并划分为三种类型:(1)稳定型:种群在较稳定产量上维持较长时间(反适应系数0.02)。(2)周期型:种群表现出周期性的高产量(反应系数0.22)。(3)不稳定型:种群产生高产量后无可挽回地崩溃了(反应系数0.3)。在环境变化较大时,白色噪音水平(变动系数)增加至35%,稳定型种群变为不稳定  相似文献   

2.
白玉县林麝种群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改进粪堆计数法列白玉县几种典型生境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种群密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次生灌丛和针阔混交林是林麝的主要栖息环境,平均密度分别为9.02只/平方公里和9.15只/平方公里,次生杨桦林中林麝密度最低为0.70只/平方公里。不同季节林麝分布的海拔高度不同,以冬季最低,七月份最高  相似文献   

3.
4.
同仁地区青杨速生丰产林几种常用造林密度对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同仁县隆务河两岸选用四种不同株行距密度 ,开展青杨林适宜栽培密度与其生长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 :青杨在生长过程中 ,平均冠幅随栽培密度的增大而递减 ;胸径生长与冠幅大小呈正比 ;林分的高生长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大而增高。在该地区 ,青杨植林密度以 2m× 4m和 4m× 6m的株行距较适宜。  相似文献   

5.
北美车前不同种群密度下的生理指标及其适应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测定了相近环境条件下,高密度和低密度种群的北美车前在不同生长时期的叶绿素α/b值、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可溶性糖及脯氨酸(Pro)的含量。结果表明,各个生长时期的北美车前,高密度种群的叶绿素α/b值低于低密度种群,而P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和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都高于低密度种群,并分析了4种生理指标的变化与种群对环境适应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食物、光照及接种密度对褶皱臂尾轮虫种群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 Mueller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种群增殖率和所达到的最高种群密度的结果显示:自然光照条件下种群增殖率要高于全暗条件。自然光照条件下以小球藻Chlorella sp和酵母混合为饵科组的种群饵科效果最佳,小球藻组次之,酵母组最差;以小球藻为饵料,自然光照条件相同,分别接种1,10,20,25,30/mL中,种群日平均增殖率以接种1/mL最高(0.4326),但到达蜂值最晚。可达最高种群密度以接种30/mL的最高(60.4/mL)。轮虫增殖率在相同光照条件下,以小球藻为饵料最大。接种密度以20-25/mL适宜。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噪声对鱼类的不同影响,为噪声对鱼类的影响提供较为系统的信息资料。【方法】在文献调查基础上,综述了不同类型噪声对鱼类听觉、行为和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水体中常见的噪声来源有打桩、船舶、声呐/水下地震勘探等。噪声不但会对鱼类造成暂时性阈移或永久性阈移,而且还会使鱼类的集群行为、逃避行为以及捕食行为发生变化。可通过统计分析鱼类的死亡率和捕捞率来研究噪声对鱼类种群参数的影响。【结论】目前关于噪声对鱼类影响的研究还十分缺乏且有较大局限性,应加强研究野生环境下噪声对鱼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pH值对草履虫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群体累积培养法研究了pH值对草履虫(Paramecium caudatum)种群增长的影响。在酸性较强(pH为3.0和4. 0)的环境下草履虫均死亡。pH为4.0-10.0时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方差分析结果表明pH值对草履虫的密度和种群增长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草履虫对酸的耐受范围在5.0-7.0之间;而在弱碱性环境下,pH在8.0时草履虫的密度和种群增长率较大,并随着pH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海洋尾丝虫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种群动力学规律,初步探讨不同温度(4,12,20,28,32℃)及不同培养液条件(虾肉浸出液、麦粒浸出液、牛肉浸膏培养液和酵母浸膏培养液)对其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温度下,4℃时繁殖速度慢,经历长时间(9 d左右)的停滞期进入增长期;12℃时不同培养液中的最大种群密度表现为:酵母浸膏培养液牛肉浸膏培养液虾肉浸出液麦粒浸出液;20℃则表现为:牛肉浸膏培养液酵母浸膏培养液麦粒浸出液虾肉浸出液.结果表明,牛肉浸膏和酵母浸膏培养液适用于短期种群的快速扩大培养,虾肉及麦粒浸出液适用于实验室保种.20℃是海洋尾丝虫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而12℃的虫体种群密度稳定期维持较久.研究结果提供了实验室培养和保存海洋尾丝虫的方法,并为海水养殖动物的海洋尾丝虫病研究提供了实验生态学数据.  相似文献   

10.
温度对萼花臂尾轮虫实验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群体累积培养法,以浓度为5.0×105cells/mL的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为食物,研究了温度(15、25和35℃)对南湖水体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该种轮虫种群密度及种群增长率均有显著影响(P相似文献   

11.
饲养密度和饵料密度对花鲈稚鱼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两因素五梯度的正交设计方法,分析了不同饲养密度和不同饵料密度对花鲈稚鱼生长及存活的影响.花鲈稚鱼(全长8.22~11.05mm)和饵料(卤虫无节幼体)被分为5个不同的密度组饲养30d(花鲈稚鱼的密度:5,10,15,20,25尾/L;饵料密度:250~1125,500~2250,1000~4500,2000~9000,4000~18000只/L).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0±1)℃,盐度为28~30条件下,饵料密度对花鲈稚鱼生长及存活有显著影响,花鲈稚鱼的生长率和存活率在饵料密度为250~1125只/L至2000~9000只/L范围内呈增长趋势,当饵料密度增加到4000~18000只/L时,花鲈稚鱼生长率和存活率反而下降.饲养密度较高时花鲈稚鱼的生长率和存活率较低,但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饲养密度对花鲈稚鱼生长及存活的影响不显著.可以认为,饲养密度和饵料密度分别为15~20尾/L和2000~9000只/L对花鲈稚鱼生长和存活应该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12.
养殖密度和温度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生长影响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养殖密度和温度对瓦氏黄颡鱼幼鱼在设施养殖中生长的影响.分别设置5个养殖密度(80、160、240、320和400ind/m3)和5个温度(18℃、22℃、26℃、30℃和自然水温),经过30 d的养殖试验发现养殖密度和温度对瓦氏黄颡鱼幼鱼在设施养殖中的摄食和生长都有显著影响.日增重、特定增长率、生长效率、摄食效率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净增重240和160ind/m3两密度组最高;随着温度的升高,日增重、特定增长率、生长效率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其中26℃组生长最快,摄食效率则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特定生长率与密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线性相关,其关系式为:SGR=2.4328-0.0041SD(r2=0.9948);养殖温度和特定增长率之间存在显著二次曲线相关,其回归方程式为:SGR=-0.0049T- 0.2669T-1.7871(r2=0.9645),当水温为27.2℃,瓦氏黄颡鱼幼鱼的特定增长率为最大1.847,表明瓦氏黄颡鱼幼鱼最适生长水温应在26~29℃之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给俄罗斯鲟鱼(Acipenser gueldenstaedti)养殖管理提供借鉴,研究流水养殖系统中不同养殖密度对俄罗斯鲟幼鱼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方法】选取初始体重为(29.70±1.32)g的俄罗斯鲟幼鱼分置于2.5kg/m~3(SD1)、3.6kg/m~3(SD2)和4.7kg/m~3(SD3)3个养殖密度进行流水池塘(4.4m×4.4m×0.45 m)养殖,每个密度设3个重复,实验周期为90d。【结果】SD3组幼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低于SD1组和SD2组(P0.05),表明较高的养殖密度打破机体抗氧化系统的平衡,抑制机体抗氧化功能的发挥。SD3组幼鱼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SD1组、SD2组(P0.05),这是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脂质过氧化产物增多的表现。随着养殖密度增加俄罗斯鲟幼鱼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逐渐升高,肝体指数降低。SD3组俄罗斯鲟幼鱼脾脏系数显著低于SD1、SD2组水平(P0.05),血液溶菌酶活性以及C3补体因子含量也显著降低。【结论】过分提高养殖密度,将会导致俄罗斯鲟幼鱼出现拥挤胁迫,使机体的自由基"稳态性动态平衡"遭受破坏,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肝脏和脾脏均受损,免疫功能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且随养殖密度增加抑制效应愈加严重。  相似文献   

14.
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密度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18a连续测定资料,对不同密度中幼龄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生长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对林分平均树高生长有一定影响,但没有明显的规律,差异不显著;林分的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其中胸径在1-6a差异不显著,10-14a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林分蓄积量则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各密谋间存在显著差异,8-14a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中国海水鱼类核型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是细胞中最重要的结构.研究染色体的形态和结构.有助于了解生物的遗传组成、遗传变异规律和发育机制,而且对预测种间杂交和多倍体育种的结果、了解性别遗传机理以及基因组数、物种起源、进化和种族关系的鉴定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淡水鱼类染色体的研究.海水鱼类染色体的研究相对较晚,1987年才见到海水鱼染色体研究的相关报道,至今近20年中,已经对7目24科76种海产鱼类的核型进行了研究,约占我国近3100种海水鱼类的2.4%.本文简要概述了近20年来我国海水鱼类染色体核型的研究状况.包括研究种类.采用的研究方法.并对我国海水鱼类核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鱼类生长和发育生物学是海洋鱼类苗种培育的理论基础。近年来鱼类生长与发育生物学取得的研究进展为改善海洋鱼类苗种培育提供依据。主要的研究进展是:阐明调控鱼类生长的脑-脑垂体-肝脏轴的种激素分泌活动和作用机理,促进海洋鱼类生长激素释放和提高生长率;海洋鱼类幼苗生长发育的形态学与生理学特征及对饵料的消化吸收;海洋鱼类幼苗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促进鱼类苗种对饵料摄取与消化吸收的饵料添加剂;环境条件对海洋鱼类苗种利用营养物质和生长的影响等。目前所取得的进展还只限于少数几种海洋养殖鱼类。许多基本理论问题尚未充分阐明。今后,为配合海洋鱼类养殖和增殖的发展,必需系统深入研究各种重要海洋养殖鱼类的生长与发育生物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苗种培育新技术。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不同饲养密度(511cm2/只、433cm2/只、375cm2/只、331cm2/只)和层次(上、中、下三层)对8~16周龄育成鸡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育成鸡在8~16周龄平均体重在不同饲养密度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层次间平均体重差异明显,下层平均体重极显著地高于上中两层(P<0.01),上中两层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试验组的均匀度从8~16周龄呈上升趋势,在16周龄时不同饲养密度和层次间的均匀度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8.
鱼类血细胞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综述了鱼类血细胞的主要种类、各种血细胞的主要功能以及鱼类血细胞的发生情况,并初步探讨了鱼类血细胞的研究方法及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经近10年的实地采集,结合相关文献查阅,总结出浙江海域鱼类共734种,分属于3个纲、42目、220科、488个属。本文在重点分析了浙江海域鱼类水平分布区系特点,并根据资源特征,将其划分为记录种、罕见种、少见种、习见种及优势种,并对习见种及优势种进行了现状分析。  相似文献   

20.
在淡水鱼类配合饲料配方设计中应优先考虑可消化蛋白质的含量和必需氨基酸的平衡,能量的添加要与蛋白质成比例,蛋能比为97~116 mg/kcal,维生素应超量添加,矿物质应选用吸收率较高的无机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