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福建省放射性废物库2010—2020年收贮废旧放射源情况,通过对放射性货包、辐射工作人员、库区环境三个维度的技术监测管控分析,发现放射性货包表面剂量率满足运输要求,辐射工作人员历年个人剂量测值小于标准限值,库区周围γ辐射剂量率测值均在本底范围内.年收贮量与年个人剂量最大值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经验反馈指出监测过程中需...  相似文献   

2.
高放废物安全处置是放射性废物管理的重难点问题之一。目前全球拥有核工业的国家正在积极探索安全处置高放废物的高科技研究新课题,但至今尚无高放废物处置库投入运作。本文综述了国内外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安全评价研究工作,介绍了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安全评价的一些进展,旨在为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安全评价提供建议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放射性废物处置中的地质学问题及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是一个涉及放射性化学、原子物理、水文地质学、水文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土木工程学多学科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由于处置库建设的主体工程是地质工程,因此地质工作在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分析国内外有关资料基础上,结合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工作中的经验,指出了低中放射性废物和高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工程中地质工作的研究内容、研究范围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强调了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水文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矿物岩石、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等地质工作在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考虑到实现放射性废物的分布位置和剂量的快速准确测定,对核设施的安全运行、放射性废物评估和处理有重要的意义.作者针对在实际放射源测量中只能获得较少γ相机投影数据的问题,研究使用基于压缩感知的稀疏重建技术实现桶内黑体放射源的三维分布定量重建.通过对桶内模拟放射源与真实放射源两组投影数据的重建,表明该算法能够在稀疏投影条件下精确重建出桶内放射源的三维位置、形状及相对强度等信息,实现桶内放射源的定量三维重建.   相似文献   

5.
花岗岩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选址与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全评价是建立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安全信心的关键,也是处置库阶段性发展的重要支撑.针对花岗岩处置库,综述了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选址及其安全评价的特性,阐述了安全评价在场址比选及后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瑞典、芬兰的处置实践为例说明了选址阶段安全评价应用方式,并对我国选址阶段安全评价的需求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核废物处置地球化学工程屏障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一个放射性废物处置场围岩的不良性能,提出采用添加剂改良地球化学条件,建造地球化学工程屏障,将库体释放核素固定在库体附近,确保环境安全.还着重讨论了在不同地段固定不同核素的多重屏障设计,屏障的有效性实验,屏障的持久性实验及其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7.
金属熔融去污法是对体(包括活化)污染的放射性金属废物最优的去污方法之一,但熔融去污的金属废物再循环、再利用的清洁解控的控制较为困难。文中提出对金属废物源项进行控制的方法,使废物被动监测转变为主动控制。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本方法对放射性金属废物进行源头控制,金属废物经熔融去污后,能够满足GB/T17567-2009放射性钢铁再循环、再利用的清洁解控。  相似文献   

8.
为确保甘肃城市放射性废物库(以下简称:放废库)应急体系的有效运行,强化日常应急管理,结合放废库事故类型及分级,给出应急体系的运行情况,并对其进行评价。根据实际不断完善应急体系的运行实践,要求处于良好运行状态。放废库应急体系的建设和有效运行,为日常隐患的及时排除起到预防、预警及及时处置的作用,通过应急体系的日常实践和不断完善,提高放废库的应急管理水平,为确保全省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为确保甘肃省核与辐射环境安全,根据监管要求对运入甘肃省境内的某核电基地放射性废物进行了辐射水平监测,监测结果显示,该批次放射性废物γ辐射剂量率最高为2.48E+1±2.1μSv/h,α、β表面污染水平最高为8.57E-1±4.9E-2Bq/cm2,监测结果满足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运输车辆辐射屏蔽层完整。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核能的不断发展,对核电站(尤其核事故)产生的放射性核废物的妥善处理和安全处置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也是当今核能利用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我国核电已进入发展阶段,放射性废液的有效处理及处置对核电和核工业的发展、环境的保护以及人类的健康有重要意义。放射性废液的处理主要用吸附容量高的功能化吸附材料对放射性核素进行富集、浓缩、固化并最终贮存到废物库。石墨烯理论上是一种由单层碳原子紧密堆积而成的  相似文献   

11.
在过去10年中,自然类比研究在预测高放射隆废物和a—废物处置库的隆能方面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自然类比研究可以为处置库的性能提供100万年以上的长期预测资料和数据,远远超过实验室的模拟试验。许多自然类比研究,例如对铀矿、奥克洛天然反应堆、天然玻璃、青铜古炮和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混凝土和长沙马王堆古汉墓女尸的研究都有力地证明对放射性废物处置的安全性评估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2.
针对现有医疗废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个综合利用RFID、GPS、GPRS和GIS技术,对医疗废物的收集、运输和处理全过程进行实时跟踪和监控的管理系统,对系统架构、工作原理和通信系统的设计进行了详细阐述.该系统提高了医疗废物的处理效率,具有一定的市场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核电厂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电厂在运行和换料大修时,会产生一些废物.这些废物中有非放射性的(废气、废热、化学产物),也有放射性的(气体、液体、固体),为了保护周围环境免受放射性污染,防止对工作人员和居民过量的放射性辐照,所有放射性废物在排放到环境和最终处理前,必须经收集和处理.本文介绍了核电站放射性三废的来源、分类以及对不同种类废物的不同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核电的发展,AP1000作为第三代核电的代表,首次提出了非能动的理念,其放射性废物处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AP1000核电站首次提出了厂址废物处理设施(SRTF)的概念,对传统核电厂单堆放射性废物处理系统进行了改进。该文仅对AP1000核电厂的放射性废液处理工艺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核电放射性废物处理技术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苗俊婷 《科技信息》2011,(23):60-60
核科学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多个领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放射性废物。放射性废物的安全处置已成为人们密切关注的话题。本文主要就常用的放射性废水处理技术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在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工程中,放射性废物的衰变发热会导致处置库环境温度升高,从而影响缓冲回填材料-膨润土及其混合物的工程性能。综合已有文献的试验数据,分析总结了温度对膨润土及其混合物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升高会影响膨润土的微观结构,包括孔隙比和孔径分布;同时也会改变膨润土及其混合物的工程性质,包括持水能力、膨胀性质及强度特性。  相似文献   

17.
校园网络运行监测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保证校园网安全、可靠、稳定地运行,针对校园网络的现状及发展,在对校园网络的安全管理和网络监控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规划和设计了用于校园网络管理的网络监测系统.该系统可以有效控制和管理校园网络的可靠运行.本文中先分析了相关的网络监控技术与网络监测原理以及网络管理协议,然后,介绍了网络监测系统的设计思想和体系结构,并重点介绍了网络监测系统的具体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18.
李丽华 《科技资讯》2011,(35):28-28,3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增长,高科技产物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关于放射性元素的应用在很多领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全球环境正因为放射源的不断增长而受到严重的破坏,各个领域在使用放射源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放射源的安全使用是当今社会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点课题。放射源动态监测技术可以良好的保证对放射源信息的实时跟踪,并通过无线网络完成其信息传输,本文主要通过讲述动态监测系统在对放射源的状态及位置监控中的应用来向读者阐述一种可行的放射源监控技术。  相似文献   

19.
 如何安全处置高水平放射性废物是科学、技术和工程界面临的挑战性问题。本文介绍高放废物的安全处置方法,废物质处置地下实验室的建设及其实验进展,重点讨论了高放废物地质处置中,处置库场址地质演化的精确预测、深部地质环境特征、多场耦合条件下(中高温、地壳应力、水力作用、化学作用、生物作用和辐射作用等)深部岩体、地下水和工程材料的行为、低浓度超铀放射性核素的地球化学行为与随地下水迁移行为、处置系统的安全评价等关键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20.
高放核废物处置库T-M耦合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虑到地下工程受地应力、温度、水的相互影响,导致岩体力学性质的改变,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基于Mohr-Coulomb破坏准则,建立高放核废物处置库的数值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热-力(TM)耦合二维数值模拟.研究了高放核废物处置库9种方案运行一百年的温度、应力、位移变化,通过对比分析,在满足安全、经济的基础上,选择最佳的处置库间距和深度,为核废物处置库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